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6-07-12东北石油大学任飞
东北石油大学 任飞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任飞
摘 要:如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广阔的经济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企业的不断壮大,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企业所处的也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物质经济环境,而是以互联网为大背景,通过互联网实现整个商品流通环节的有利环境。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例,而如今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极为关键的。
关键词:互联网 制造业 转型 升级
1 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都有重要影响。学术界从理论高度和实际意义角度对互联网背景发展的趋势做了重要的探索,但却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互联网作为一个发展的媒介,而制造业作为一个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二者的结合是互联网作为一个收集、加工、整理资源的平台,以促进新的商业发展形式产生的过程。其重中之重,是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重新利用。因此,这也对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技术立足点。
1.1 技术发展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的工业发展正向“工业4.0”迈进。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本质上来看,“工业4.0”革命是指互联网和生产制造销售的有机融合,其核心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产品的优化和服务的升级。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面临着产业基础和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同时也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管理人才,使其无法形成以数据网络统筹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因此,这种现状制约了中国制造业产品优化效率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不可抗拒的阻力。
1.2 品牌意识的增强
实现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也要在经济基础发生改变时,实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同步发展,这也是传统制造业战略升级的意义所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企业更注重产品以高产取胜,以低价取胜,但互联网使实体经济的高产低价优势微乎其微,这就促使制造业企业要改变发展战略,应以质取胜,让品牌带动发展。只有重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高效流通,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销售手段的升级
尼葛洛庞帝曾预言:“在数字化世界里,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你的公司终将化身为数字公司。”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消费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空间位移,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销售市场环境和以前大有不同。原有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被改变,促使新的销售模式的产生。因此,重新构造一个完善立体的营销模式至关重要。
2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困境
目前,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大多数学者仅从互联网对企业内部发展的推动力大小着手研究,这很容易导致行业利润发展空间的趋向狭窄,进而导致竞争力不足。当下,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国传统制造行业,由于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约束的强化,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
无论是什么行业,技术都是推动企业保持成长的原动力。但我国制造业大多都受制于外部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可以看成是没有自主技术、品牌支撑的“加工工厂”。从微观方面来看,我国制造型企业只是一个拥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代加工企业”。一旦技术要素缺失,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着巨大困境。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格外突出,自主向数字化生产和经营模式转型的能力十分有限。
2.2 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生态圈不完善
我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制造企业应运而生,如华为、格力等公司。以广东省的发展为例,根据广东省工业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广东省制造业分行业增长值排名最高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达5743亿元,相较于2014年的增长速率为9.5%。显然,广东省的制造业企业已另辟蹊径,向高科技发展模式转型。但由于广东省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相当稳固,即使面对着以互联网为大背景的数字转型发展浪潮的冲击,广东省高科技企业发展仍比较困难,其本质原因是各企业的转型发展会受到地区产业生态圈的影响,缺乏从固定的产业生态圈闯出来的信念和勇气,难以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商业经营模式,从而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愈加困难。
2.3 产品品牌化有待增强
在中国,企业一直缺乏自主的品牌意识,也导致了企业发展只重近期利润的诟病。微笑曲线理论认为,提高研发能力和创建强大的品牌是提升制造业企业产业链附加值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传统产业链中成本控制和市场销售的重要手段。反观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大都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忽视了培育自主品牌。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信息流通更加便利,因此,让企业产品品牌化至为关键。
3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传统制造业需要将企业本身的发展轨迹与时代背景相统一,但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需要理清互联网的发展与传统行业经营模式之间的关系。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1 企业品牌向高端多元化发展
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不但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互动平台,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要素的尽快整合,在一个高端立体的终端平台上搭建市场,最终形成一个智能生态系统。因此要加大力度实现传统品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支持下和财政资金的帮助下,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2 产业链向智能系统化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营销手段实现了网络化的转变,企业商品的搜索也更加地快捷和智能。面对这么庞大的网络营销环境,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实现经营技术上的自主,从而可以实现从机器智能向系统智能的转变。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扩大消费市场,但转型和升级之后的制造业应该有以下两种能力的提升:一是在关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末端的转化率,二是发挥互联网的整合资源能力,拓展品牌接触点。
3.3 地区人才的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战略是指企业与高等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是以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转化为生产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需要将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以实现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聚集,促进人才引进和培养系统的完善,一是需要企业与本地高校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具有高等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建立全面稳定的人才培育和发展基地;二是出台高素质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需要设定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主要还是要招收更多对互联网技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3.4 将制造业产业链中心向消费者倾斜
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拓宽了购买途径,线下经营的实体经济基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所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重心需要向以消费者为重心转变,促使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这也是互联网内在发展的需要。互联网经济提倡商品的消费应以消费者为重,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预期,这需要制造业企业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做充分的调研,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挖掘潜在利润;二是完善线上与线下的服务,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在我国,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也是不可逆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要明白任何企业的转型和升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难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也一定会面临着时代背景下来自其他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制造业在处理好内部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和外部的时代环境相适应,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和品牌化,以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效率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潘洪亮.数字时代的企业服务化转型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6).
[2] 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论坛,2008(12).
[3] 沈洪昌.产业集群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4] 马晓河.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演变[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5] 孙尚清.试论技术改造问题[J].经济研究,1982(2).
[6] 唐晓华.现代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7]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a)-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