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新闻”来袭: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2016-07-12巩琳萌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传统

巩琳萌



“虚拟现实+新闻”来袭: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巩琳萌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100013

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全球传播领域的深入应用,未来读者将可以和记者一起“亲临”新闻现场,观摩和感受事件发生的经过,由此带来的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将彻底颠覆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巨大冲击。面对可能到来的虚拟现实技术热潮,传统主流媒体必须从四个方面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虚拟现实;VR;传统媒体;沉浸式新闻

长期以来,让自己的报道具备“现场感”是很多传统媒体撰稿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如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在全球传播领域的深入应用,或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读者今后只需带上一款炫酷的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就可以和记者一起“亲临”新闻事件现场,观摩和感受事件发生的经过。由此带来的“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将彻底颠覆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新的冲击。

1 “沉浸式”新闻向我们走来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融合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把视、听、触、味、嗅等结合为一体的模拟现实的三维空间再现技术[1]。使用者借助一定的设备,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沉浸体验。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逐步进入成熟期,还原程度不断提升,一些传媒巨头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背后蕴藏的颠覆性价值,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在新闻报道里,通过技术手段逼真还原事件场景,将受众直接带入到新闻中。“就像是事件的亲历者一样,受众可以看、听甚至感受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2]。由此,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沉浸式新闻的出现高度契合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的逻辑:“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3]。麦克卢汉之所以提出“媒介即讯息”,正是因为他认为每一种媒介都延伸了一种人类感官或感觉过程:车轮是双脚的延伸,麦克风是耳朵的延伸,诸如此类。而如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无疑将人体感官“延伸”到了极致。

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与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合作,打造出第一个沉浸式新闻节目《丰收的变化》。节目体验者带上虚拟现实设备后,身临其境地参观了爱荷华州一个已经延续六代的家庭农场。观众可以在360度全景视角中随意“走动”,“身边”是正在忙碌的农场主、散步的牲畜和嬉戏的孩子。观众可以穿过玉米田,看到和听到草垛旁边飞舞的蝇虫,从各个角度观察收割机的使用情况,还可以“走”到农场主身边,倾听人们之间的交谈,从而感受岁月沧桑、技术更迭和全球化浪潮给农场带来的变化。上线当天,节目点击率就达到普通新闻的近15倍。《得梅因纪事报》将这个项目视作“新闻业的前沿性试验”,并透露未来将经常性地探索这种新的叙事方式。

2015年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获得突破性应用的一年,众多传媒巨鳄不约而同“试温”这一新技术。《纽约时报》杂志版推出虚拟现实新闻影片《流离失所》,用3个流浪儿童的第一视角还原了战争的残酷和难民生活的艰辛;美国广播公司推出虚拟现实报道《叙利亚之旅》,观众可以通过节目“亲临”叙利亚,与当地人一起散步;CNN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现场的直播报道中,称“每一个观众都有座位,并可以新的视角观看总统竞选。”[4]

展望未来,虚拟现实与新闻传播结合的前景十分广阔。2016年3月,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做出预测,“2016年将成为虚拟现实技术消费级元年”。他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重要技术,经历5~10年发展之后将成为市场主流。对此,很多传媒公司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进一步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力度。从2015年底开始,《纽约时报》已经开始为一百万名订阅者免费寄送虚拟现实眼镜“谷歌纸盒”,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说,“如果我们不尝试新东西,我们就会消失。”[5]

2 “虚拟现实+新闻”生产模式优劣势分析

西方哲学家休谟曾说:“‘我’就是那个在感觉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那个好像凭着感觉器官而知觉到某些事物的东西,因为事实上我看见光,听见声音,感觉到热。”[6]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感官“沉浸”,能够极大程度地唤起受众的主体认知。因此,相比使用传统新闻媒体,受众通过沉浸式新闻能够获得更多的“主动感”,这将产生颠覆性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视角叙事逻辑相比传统叙事方式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每个人都不难承认,当一个人感觉到灼热的烫痛或温暖的舒适时,和当他事后在记忆中重新唤起这种感觉或在想象中预感到这种感觉时,在心灵的这两种知觉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6]在由《纽约时报》杂志版制作的虚拟现实纪录片《流离失所》中,用户化身片中儿童的视角,可以360度全景观看一间遭遇战争袭击的教室的全貌——天花板上的电灯摇摇欲坠,墙壁、桌椅都已残破不堪;用户还能听到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看到数十个编织袋从天而降、身边人群蜂拥争夺食物药品的场面。这种身临其境所带来巨大心灵震撼,是传统新闻媒体很难做到的。正如该杂志总编辑杰克·西尔沃斯坦所说,“虚拟现实的力量在于,它能在观众与人物和事件之间建立一种独特的移情关系。这种报道方式特别适合某种内容,比如这一次有关难民的报道,利用新技术可以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关注。”[7]

二是“场景还原”式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文本传播路径中的“信息流失”。“视觉化描写”是传统新闻写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旨在把一堆杂乱的事实变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让读者通过记者的观察和记录亲自体验和感受事件。然而,写作过程中囿于行文中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的需要以及记者自身感情倾向、能力水平的限制,最终形成的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总是具有一定差距。此外,实验数据显示,虽然人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比处理文字信息的速度快6万倍,而被人们摄入大脑的全部信息中,有90%是视觉信息[8]。这即是说,在二次创作中,读者对于文字信息符号的处理相比视觉信息符号存在更大程度的“衰减”,因此,传统文本传播路径中信息流失的现象是较为严重的。与此相对照,虚拟现实技术主打“场景还原”,能够将读者“置于”事件现场之中,使其近距离地观察新闻主角和场景,并亲自从画面中捕捉细节,这将大大减少传统传播路径中信息流失的现象。

三是沉浸式体验蕴藏未来更多互动可能。美国甘内特集团副总裁米奇·格尔曼认为,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到有更多“有动作”的场合,比如战场新闻报道、体育比赛等,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很有可能在观众中激发起热情,让新闻消费变得“好玩儿”起来[9]。不仅如此,在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丰收的变化》中,制作者植入了各种隐藏式图标,用户可以通过“寻宝”来获取这个传统农场的相关信息,这种“游戏+新闻”的新模式,能够对年轻受众产生强劲吸引力,是一种新型的传递信息的有效方式。

当然,作为一项尚未广泛应用的技术,虚拟现实与新闻报道最终能否成功结合仍然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自身的成熟度能否提高。衡量其成熟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制作成本、制作周期、场景还原效果、观摩舒适度等。仅《丰收的变化》一篇报道就耗费了报社3个月时间和近5万美元的支出,无论从时间、人力还是财力角度衡量,这种成本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都是昂贵的。此外,虚拟现实头盔投入市场后遭受不少非议,主要集中在“价格不菲”“佩戴后眩晕”等,这将严重影响这项技术的市场普及度。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新闻伦理问题能否得到解决。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广泛应用都会改变人类感官系统的力量对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延伸程度越高,人对这种延伸的效果就越浑然不觉,这是因为“自我截除”机制发挥了作用,媒介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被消声了[3]。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逼真场景中,人们会误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事件场景,从而遭受了更隐蔽的“操纵”。实际上,任何虚拟世界的设计都是经过技术化处理后的呈现,并不等同于“真实”。从传受关系的角度讲,制作者是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受众仍然是被动的存在。Oculus公司创始人帕尔默·拉吉说,“除非我们找到可以完美捕获并再现真实战争前线的技术,否则任何相关的模拟呈现都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偏见。”[10]

3 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回顾全球传播史,当一项颠覆性技术已经完成了路径搭建和初步的市场试水,那么站上“风口”不过是时间问题。从更宏观的视野看,媒介之间争夺的是话语权,如果等一种新媒介已成燎原之势再去研究它、摸索它,恐怕将在新一轮争夺话语权的战场上痛失先机。因此,面对可能到来的虚拟现实技术热潮,笔者认为传统主流媒体机构亟需做好以下准备。

第一,媒体融合趋势已定,必须主动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及早介入研究,时刻准备拥抱新媒体技术。一项新技术是否适合应用于新闻传播、如何应用,须进行长期跟踪调研和反复论证。近年来,很多传统新闻机构迫于数字化转型压力,都已经开设了专门的新媒体部门,用以研究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业务壁垒依然异常坚固,新媒体部门在单位内部常常处于“边缘化”位置,媒体融合被视为个别部门的任务。由此,虽然一些传统媒体机构已经摆出了“拥抱新媒体”的姿态,但当真正面对新技术应用时,体现出的业务态度却是犹豫、矛盾和滞后的,最终往往造成“刚起身追风、风却已经过了”的尴尬局面,遑论提前介入。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机构亟需攻克两大难点:一是要彻底放弃幻想,在单位内部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形成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充分重视,现阶段如果仍然认为仅靠一张报纸或一本刊物就可以包打天下,最终只会输掉影响力;二是要创新机制,彻底打破过去几十年里形成的业务门类设置和管理套路,适应媒体融合新形势需要,建立全新的采编业务流程和人员队伍管理制度,并将媒体融合作为单位顶层设计考量,制定长期规划、整体方案,集中全盘力量落实。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并建立起真正意义上与媒体融合需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才能对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内的各种类型新技术应用保持足够的“敏感”,做到及时捕捉、提早介入、适时应用。

第二,“单打独斗”时代已过,必须加强开发应用领域的对外合作,学会借助市场力量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传统主流媒体与市场距离较远,出于对商业合作模式的陌生感,一些单位在面对新技术时通常采取招聘人才、自主开发的模式。然而随着媒体技术迅速更新换代,这些单位很快就感到手头已有的技术人才队伍“不够用了”。从长远发展来看,一家新闻媒体机构想把所有的技术整体装进自己的口袋中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巧借外力。以虚拟现实为例,这项技术涉及3D建模、立体传感、系统集成、头戴式显示设备开发等多个环节,技术门槛非常高,当前国外实践中一般采取“新闻机构+虚拟现实公司”的合作模式。因此,对于国内传统主流媒体来说,需要主动接触和了解相关行业信息,及早与龙头公司建立联系,建立定期调研机制,在时机到来时能够先人一步、迅速展开相关合作,从而积极探索出一条技术合作开发的新路。

第三,人才队伍素质与新形势传播需求不匹配的现象突出,必须尽早培养传统编辑记者的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流程意识和驾驭多媒体的能力,促进传统采编队伍的整体转型。以《丰收的变化》报道为例,这条由美国传统大报打造的虚拟现实新闻,涵盖了前期策划、采访、摄录、后期编辑等多个生产环节,对于记者编辑的能力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未来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终究还是人才之间的较量,对新闻人才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势在必行。为了应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新闻机构亟需制定融合型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轮岗锻炼、在职培训等多种手段,促使新媒体采编人员提升自身的文字采写能力,促使传统采编人员在懂得处理文字稿之外,还能够灵活地掌握图片编辑、摄影、摄像等多媒体技术,从而能够用全媒体视角来组织报道策划。

第四,文字报道不会“死亡”,必须重新审视文字的价值和力量,借鉴虚拟现实技术的叙事逻辑,深入挖掘新形势下新闻写作的突破点。也许有人会发出质疑:“如果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轻松地把用户带到事件环境里,为什么我还要那么痛苦地用文字描述那些场景?’”笔者认为,传统新闻机构以文字报道见长,这是不应丢弃的核心竞争力。即使虚拟现实技术热潮到来,传统文字报道仍然拥有多个方面优势:一是写作时效性优势,虚拟现实新闻作品需要制作至少数周,而一篇新闻特写稿件的产生多则几个小时、少则几十分钟,未来传统媒体的记者应继续挖掘人力写作的无穷潜力,一方面强化快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借鉴虚拟现实技术中“场景还原”的叙事方式,着力增强文字描写的场景性、画面感,使读者读起来如临其境,将强时效与强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观点引领性优势,虚拟现实新闻作品长于场景渲染,在观点输出方面采用的是迂回手段,与此相对,传统的文字评论则具有单刀直入、直击要害的特点,方便读者快速“会意”,未来文字评论应继续提升精准命中事件“痛点”的能力,同时借鉴虚拟现实的“我”视角叙事逻辑,多从受众角度对评论逻辑进行反思;三是语言风格性优势,一篇好的新闻文字作品,通常兼具新闻题材的重要性与语言文字的考究于一体,或优美流畅、或诙谐幽默、或辛辣讽刺,其价值已超出新闻稿本身,尤其是通过悬空、留白、呼应等文字手法设计出的节奏张力,有时甚至胜于事件实景,这正体现了文字报道真正的魅力,也是未来传统媒体记者应始终努力的方向。

[1]宋万勇,韦小强,潘翠兰.虚拟现实的哲学反思[J].大众科技,2007(12):175-176.

[2]Nonny de la Peña,Peggy Weil,Joan Llobera,Elias Giannopoulos,Ausiàs Pomés, Bernhard Spanlang,Doron Friedman,Maria V.Sanchez-Vives,and Mel Slater.“Immersive Journalism: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he First Person Experience of News,”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9,no.4(2010):291-301.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4]暴风科技.VR图谋颠覆十个行业[J].商业观察,2015(5):20-21.

[5]品玩网.Vicky Xiao:虚拟现实会颠覆你看新闻的方式吗?[EB/OL].[2016-3-12].http://www.pingwest.com/ lj-2016-03-12/

[6]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王江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7]书聿.纽约时报谷歌合作VR报道 据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EB/OL].[2015-10-21].http://tech.sina.com.cn/ i/2015-10-21/doc-ifxivscc0276651.shtml.

[8]全晓艳,常江.2015:西方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解读[J].中国记者,2016(1):115-117.

[9]刘峣.新融合“施法”新故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0-9(08).

[10]卢鑫.Oculus创始人谈虚拟现实的好与不足[EB/OL]. [2015-4-24].http://tech.163.com/15/0424/07/ ANUSIOQH00094P0U.html.

巩琳萌,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信息中心副主任。

G206

A

2096-0360(2016)12-0088-03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虚拟现实炫酷来袭走出实验室坎坷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