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价值

2016-07-12宋思雨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媒介社交

宋思雨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价值

宋思雨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新的信息媒介的产生必然会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微信从诞生至今短短几年就受到受众青睐,集聚了几亿用户,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转变开启了后微博时代。文章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浅析微信的传播价值,探讨微信所带来的传播改变。

微信;新媒介;传播价值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其先后经历了Web1.0时代即包括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聊天室、论坛在内的互联网社区。这一时期的网络模式是单一的,注重内容的集中传播,例如根据某一个或某一类别的主题把用户聚集在一起。但是,Web1.0社区是虚拟化的,用户以匿名为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随机、模糊的关系,当用户在获取了信息或对特定话题失去兴趣之后就会离开,换句话说,在这种网络社区环境下,用户对社区的黏性很低。而从2005年起,Web2.0社区出现了,网络从大众传播回归到人际传播,最具代表的是“博客圈”的出现,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多起来了。可以说,Web2.0社区试图将网络社区中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户们通过创作、参与、分享的过程,享受与他人的互动与交流。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快节奏的现代人为了节省时间开始使用“微博客”,即微博,国外先有“Twitter”,2009年,中国的微博诞生,2010年,微博逐渐被大家认识了解。到了2011年,微博继续高歌猛进快速增长,掀起了全民上下“织围脖”的壮观景象,微博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的“视线”会受到微博的影响,而我们也利用微博构建自己的世界给别人看。而到了2012年,微信开始后来居上,成为大众首选的即时社交通讯媒介。2012年9月17日,腾讯微信团队发布消息称,微信注册用户已破2亿。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人。就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那样,媒介本身的一种变动就代表了一种信息。

1 什么是微信

2011年1月21日,腾讯正式推出基于QQ用户的微信,这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使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①。所以说,微信是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相对于短信,微信本身是免费的,它所产生的费用是基于流量的;相对于QQ,微信联系人还能基于手机通讯录,维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连带人群;当然,微信最为吸引人的是它的“对讲机”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语音信息模式。这些优势使其有了“取代”微博的可能性。

当然,微信自身就形成了一个三维沟通矩阵:X坐标是语音、文字、图片、视频;Y坐标是手机通讯录、智能手机客户端、QQ、微博、邮箱;Z坐标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识别。纵横交错立体化的社交链,覆盖了工作、生活的多层次需求面,并且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各沟通链条完全交叉、各平台互通共享②。

微信同微博一样,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衍生品,是一个应用程序,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表现形式;而微信又不同于微博,微博更偏向于大众传播,因为一个微博的粉丝数以千万计,消息的传播受众面是极大的,而微信是一种私人化的通信工具,功能更偏向于人际传播。但随着微信系统的升级改造,微信已不单纯只满足用户的人际沟通需要,更加注重一种“全媒体”的功能体现,不仅交流还能分享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分享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后微博时代。

2 微信的传播价值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新媒介既然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就证明其拥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一些价值,笔者将以传播学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从Who,What,Which channel,Whom,What effect这5个方面进行微信的传播价值分析。

2.1传播主体

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繁杂的信息,而人们为了追求效率和舒适,选择避繁就简,逃避做一些繁复、无价值的事,这便是一种“新懒人主义”③。时下的很多年轻人都很推崇这种“新懒人主义”,而他们的年龄也多数集中在20~39这个年龄段,同时是我国手机网民的主要构成力量,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成果有很高的接受度,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信恰恰是给这类人群的一个很好的应用程序,可以快速便捷地进行远距离沟通,同时还能避免打电话可能造成的不便和尴尬。

另一方面,微信联系人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是传播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社交圈进行了进一步对的筛选,是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并且需要互为确认才能构成闭合关系,之前使用QQ是从陌生到熟悉,使用微信则是从熟悉到更熟悉,在不断巩固已有的社交关系,并且传播主体只允许自己很熟悉的人进入自己的“微信圈子”,主体本位更易控制,不再是微博那样的非对等的关系而是一对一的对等模式。

2.2传播内容

微信最为吸引人的功能在于语音信息,所以说微信内容的可听可说性是最有价值的。人类的本质是喜欢听和说,而微信就是这样一种媒介,方便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语音信息相较于文字信息更生动,也更能承载一些非言语信息,更易于传受双方的交流。此外,微信的文字信息也能够添加表情图片等非言语信息,即使缺少语气的助力,也比单纯的文字更丰富。微信传播的多样性符号,更能体现多元化的人际交往。

因为微信本身所具有的关系性社交网络特点,决定了微信内容的私密性。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所具有的私密性不用赘述,即使是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也可以随传播主体的喜好来选择要避开的人群,回复和评论也只能允许共同的好友看见,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像微博那样——只要发布,就是所有人共享。微信打造了一个具有私密性质的“朋友圈”,只有内部的人才能进行的私密分享。当然,除开承载人际交流,微信同时也可以记录与分享,在这一点上同微博是不分伯仲的,同时都具有自媒体性。

另外,微信传播内容同所有新兴的媒介一样具有即时性。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即时性已经不单单是电话的专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都能保证只要你“在线”,你就能即时收到朋友的信息。由于微信的一对一性质,这种传播内容的即时性还是精确的,不会向微博信息那样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流中。

2.3传播途径

大众媒体中,手机与人的接触度是最高的,尤其是在当代更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微信这种移动社交工具就是依附于智能手机的一款应用程序,并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 GPS 定位④。微信有针对Symbian、Android、Ios、Windows phone、BlackBerry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版本,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智能手机,手机是微信传播内容的媒介,正是因为这种传播终端的可移动性,决定了微信传播的可移动性。微信打破了电信通讯和互联网的界限,我们可以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不依靠电信运营商而进行语音对话,传递文字图片等信息,是人类通信方式的一次变革。我们只要花费很少的金钱或者可以说是免费(免费无线网络情况下)就能享受到“远距离”“多地点”“实时对讲”的快乐。

微信是腾讯公司所开发,所以能够实现QQ、QQ邮箱、腾讯微博和手机的多平台信息共享,而其所具有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媒介融合,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个扫描动作链接到其他平台或网站,得以在多平台环境下的跳转、切换和分享。

2.4传播受众

上文中提到微信的联系人是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的,是巩固强关系的,所以说微信的基础是一个社会化的关系网络。同时,微信所具有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功能可以寻找到所处地1 000米范围内的所有微信用户(必须开通定位功能服务),同陌生人进行交流,扩大已有的关系网络。另外,微信所具有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更能实现超远距离的交友活动,当然,这两项功能都是出于个人意愿才能开通,微信只是提供了一些交友的可能,使得目标受众群可以扩大,但是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传播主体手上。传播主体也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分别传达不一样的信息,构建不一样的世界。

2.5传播效果

微信传播效果最突出的就是私密性和精确性。微信构建的是一个熟人交际圈,消除了信息的任意性,实现的是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两个人可以进行全方位细致的人际交流,完全不同于微博的大规模关注数,容易错过有用信息的同时会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精确的微信沟通可以避免这种弊端,实现传播效果的精准性。

微信迄今为止还是一个免费的应用,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语音聊天,所以操作简单的微信具有很多媒介所没有的“零门槛”优势,比短信更为方便,比电话更为省钱,微信用户的快速增长正是基于这些传播效果优势。

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和微信本身的自我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共微信账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精确的信息投放可以准确传达一些重要信息,同时提供一些服务信息,而不用担心引发受众反感,因为公共账号的选择是个体的自主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信的传播效果的服务性得以显现。

3 结束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⑤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媒介必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后微博时代——一个更加注重效率和私人化的时代。微信有着之前的媒介所没有的一些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

微信虽然可以实现语音聊天但是也必须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在没有网络覆盖或者移动终端关闭的状态下,微信所承载的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同样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技术的产物必然会受制于技术,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某一天又不能使用的话,我们对于生活会不会产生更多的不适应?更多的定位服务和寻找功能暴露更多的私人信息,使得“微信”成为“危信”?不符合伦理道德地运用微信,挑战传统的社会道德底线?

微信确实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微信的进步——在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信可以在维系旧有强关系的同时拥有弹性的交友网络,更多个性化的定制也使得微信能够提供更多精确的信息,方便提供更为方便优质的服务,用户通过微信不单能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还能够获得信息、分享信息,这种意义上的微信更偏向于一种高于自媒体的全媒体。

诚然,在信息量方面,微信远不及微博的外向型传播优势,用户在微信中也偏向讨论更多私人化和生活化的“小”问题,而不是在微博上的参与公众性事件的讨论。现在看来,说微信取代微博还为时尚早,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微信确实是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正如所有的新媒体的发展一样,微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它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发展与结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注释

①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 view/5117297.htm.

②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③杨燕礼:微信与新懒人主义——新媒体的功能开发与探讨[J].青年记者,2013(3).

④黄金萍:微信是如何飞起来的[N].南方周末,2012-02-03 (9).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2]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技导刊.2012(5):219-220.

[3]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2013(4):95.

[4]高寺东.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基于社交、营销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3(9):67-68.

[5]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2):53-54.

[6]喻小帅.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以微信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3(4):133-134.

宋思雨,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及文化产业、广告品牌营销、公共关系。

G2

A

2096-0360(2016)12-0018-03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效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