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博物馆公众文物保护需求调查统计分析
2016-07-12项顼
项顼
(青岛市博物馆,青岛 266061)
青岛市博物馆公众文物保护需求调查统计分析
项顼
(青岛市博物馆,青岛 266061)
摘 要:随着文物“保护为主、全面发展”以及“合理利用”理念的提出,文物保护工作逐渐走出实验室与库房,走进公众。以青岛市博物馆观众为调查对象,创新地以文物保护工作为主题,全面分析公众文物保护需求,了解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需求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反馈意见,旨在为活化文物保护、与民共享文物保护成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物保护;公众调查;地方博物馆
1 博物馆文物保护需求研究意义与研究背景
在博物馆教育、保管、研究和展览4项职能中,保护管理好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博物馆藏品由“以物为本”转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与真实性的属性并没有改变,博物馆的服务目标与焦点转为广大的观众群体,关注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点[1]。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博物馆在文物保管工作面向公众方面做过很多的尝试。现将实践现状总结如下。
(1)创新博物馆藏品保管展示的手法。美国一些博物馆为了让观众欣赏到博物馆更多的馆藏文物,开始实行“可视储藏(visible storage)”,即用玻璃墙来代替传统墙壁,让观众在身处博物馆之外都可以看到馆藏室内部文物,这样节省了空间和展览成本。美国丹佛克莱福特·斯蒂尔博物馆(Clyfford Stillmuseum)的储藏室在一楼,是玻璃墙面,而且主要展厅安置在储藏室的上边,把那些过去观众观察不到的方面,展示出来,观众可以通过玻璃墙观测到文物维护区的工作。将博物馆藏品存放的状态可视化,展览藏品的同时,展示藏品存放状态与文物修复区域,并将实物展览与工作场景展览融为一体,向观众展现了藏品保管工作。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南京博物院作为主会场契合主题,用模拟库房的方式,展现了馆藏精品。并通过网上预约,邀请观众参观文物库房以及文物摄影场景等工作,将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工作,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观众初步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尝试。另外,还展示了文物搬迁中使用过的木箱等工具,再现历史,而向大众传递着博物馆是不同世代之间联系的纽带,能够帮助当前和未来的世代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渊源和历史。将博物馆的文物置身于整个历史长河中,在展览文物时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作为展览的一部分。
(2)文物保护成果专题展览。博物馆展览由以往历史性展览逐渐向主题性展览理念转变,2013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是首次举办的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展览通过130余件不同材质文物及其相关修复信息,以及近年来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历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别样的欣赏角度;文物修复工艺、文物科学认知和预防性保护3个单元向观众完整地展示了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拉近了观众与科学的距离;实验室观摩、布展过程体验和展厅展示3个阶段突破了传统的展厅模式。观众真实地了解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科学性,也将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实际操作生动展现在观众面前。
(3)公众体验文物修复工作。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是博物馆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将博物馆教育与寓教于乐和寓学于乐的最好结合。最近,国内博物馆或考古所,将体验文物修复活动增加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甘肃省文物局、汉阳陵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文博场所,邀请观众观摩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过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等都有邀请市民或未成年人体验文物保护技术的活动,比如做小型拓片、简单的器物修补等,让公众在实践中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和修复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公众考古的逐渐推广,相信这种体验修复技艺的方式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总之,面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神秘性与专业性,在呈现方式上以博物馆专题展览与观众体验结合,从观众可接受的角度出发,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观众互动,能较好地满足观众对文保工作的好奇心、文物收藏保养的简单需求等。
2 研究方法及数据使用情况说明
本研究旨在了解地方博物馆公众文物保护需求的真实情况,为使研究更具有实证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采用社会学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辅助于结构访谈。具体的研究方法为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问卷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编制博物馆公众文物保护需求问卷,调查对象为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问卷涉及3个方面: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状、文物保护宣传的内容与方式以及本馆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反馈。2013年共发出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98份,有效问卷为292份,数据有效率为97.8%。2015年发出300份问卷,收回296份,有效答卷为288份,数据有效率为97.3%。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整理,采用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3 调查统计分析
3.1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状调查
2013年针对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方式与藏品保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摸清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情况,统计结果参见表1。
表1 2013年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知识“偶尔关注”,也有约三分之一的人群会“出于爱好”而关注,基于对文物保护知识的关注程度,这两部分人群为日后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科普群体;少部分收藏者会“主动关注”,该人群是进行专业文保知识的宣传群体。保养方式上近半数的公众选择“顺其自然不保养”,44.83%的公众选择“其他”,跟踪调查得知为“不知道怎么保养”“看收藏类节目或网络查找保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舆论导向对公众影响较大。平时最主要获得文物保护知识的方式是“电视宣传片”“保护知识书籍”和“人工讲解”等这种传统媒体方式,从多媒体触屏和数字化的展示手段中获得该知识的人群比例较少,而从最能直接体现文物保护的实际操作展示中获得文物保护知识的调查结果为0。
2015年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调查分析发现(图1),比例最多的是40.84%“偶尔关注文物相关新闻报道”,说明现在的媒体是影响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26.76%“只在参观博物馆时了解文物保护知识”,说明博物馆人员已经将文物保护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立体化的展示文物信息;再者21.13%的受访者是“出于爱好,非常关心文物保护”,这一部分人群是进行文物知识宣传的重要群体,他们有目的参观与咨询保护问题,更具有目的性与时效性;还有2.81%的受访者是文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有很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具有专业性与目的性;另有2.81%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访问后得知不关心此方面消息,对此无兴趣。
对比2015年与2013年问卷发现,“偶尔关注文物保护新闻”的比例增加约4.1%,反映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加,受媒体导向作用明显,这个群体会利用现有的媒介主动提升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只有参观时才了解”这一项调查,2015与2013年受访者人数比例持平,说明在博物馆观众群中,有一批参观目的稳定的群体,是通过参观欣赏文物来了解文物保护的;“出于爱好、非常关心文物保护”以及“出于收藏的目的”这两项比例有所下降,说明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更加趋向于一个合理化和平稳化,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也更加理性。
总之,公众有较为主动获取文物保护知识的意愿,会通过较为传统的媒介关注文物或个人收藏品的保养和保护,该群体受舆论导向明显,近年出现了文物保护知识需求的合理性与平稳性的趋势。
图1 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调查2013年、2015年比对图
3.2文物保护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
针对公众对文物保护内容和宣传的方式手段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知识和宣传方式的接受度,统计结果参见表2。
表2 2013年公众文物保护成果展现方式需求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博物馆文物藏品修复技术”是46.15%的受访者最想了解的;其次是“文物法律方面的知识”,占受访者人数的38.46%;“博物馆文物保护部门的日常工作”仅占7.69%,说明在公众所想要了解的文物保护方面,具体的专业文物保护技术是最受公众欢迎的。在最能接受的宣传方式调查中,简单便捷的“宣传单页”和形象的“数字化展示手段”,成为主要的方式;其次是“专业化的专家讲座”和“实际操作展示”方式,再者就是“多媒体触屏”和“文物保护知识体验馆”;最后是“保护知识书籍”与“电视宣传片”。综上发现,对公众而言,操作简单、获取信息便捷、内容全面且能贴近生活的方式为公众首选。
在2015年的调查表中,对于公众“想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之前2103年的反馈,增加具体的文物保护成果的呈现方式的选项,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如表3所示。
表3 2015年文物保护成果展现方式需求调查表
在所有选项中,选择“亲身从体验操作文物修复过程”占总调查数的26.53%,说明现在的公众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也和博物馆提出的体验式参观理念紧密吻合;选择“还原文物修复场景”选项占总调查数的19.73%,体现出公众对文物修复的过程有很强的好奇心,场景复原也是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较为形象性展示方式;“开展文物修复公益课堂”占总调查数的17.69%,和占16.33%的“图片展览”比例差距不大,说明这种简单操作且知识信息量大的方式,在公众传播中有一定影响力;“官方微博微信连载文物保护成果”选项占总调查数的11.56%,这种新媒体的文物保护传播方式在整个调查人群中,接受程度一般,受众群体有限;“文物保护修复专题成果展”仅占全部调查数据的8.16%,就公众而言,这项成果展示偏向于专业性,远离公众关注点,因此较少人群选择。综上发现,公众的参与性极强,文物保护与场景展示结合的方式,会让公众更好理解文物修复技术和文物展品背后的文化历史信息。
3.3本馆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反馈
2013年青岛市博物馆推出了文物保护常识宣传单页,供观众免费拿取。在宣传单页的类别上选择比较常见的金属类、木器漆器、玉器、纸质藏品和陶瓷,经本馆专家撰写,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措辞更贴近民众,比如使用“保养”而不是“保护”,具有可读性;针对不同类别的藏品,保养操作简易,保养所需材料简便易取,比如对于纸质藏品就提出了“防虫蛀”“防霉菌”“防辐射”“防尘埃”等简易措施;对于瓷器的保养涉及了“清洁”“摆放保存”“日常保养”“把玩”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基本满足了藏品的日常保养。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公众对于文物保护宣传单页的满意度,主要涉及语言措辞、分类程度、版面的设计等方面。总体而言,有26.92%的调查者认为“非常满意”,有61.53%的调查者认为“满意”,而有11.54%的调查者认为一般,不满意为0。认为“一般”的调查者表示“与别的大的博物馆相比,纸张较小,字体偏小,虽然便于携带,但有一些知识没有普及到”;还有人认为在分类中,“可以将木器与漆器分开介绍”。
在宣传单页中,有针对各类文物的保养措施,在撰写时考虑到可行性与便捷性。在调查结果中发现,有7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操作、难度较小”;有12%的受访者认为“操作容易简单”;有12%的受访者认为“很难操作”,也是出现了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文保单页保养措施难易程度公众调查结果比例图
在2014—2015年期间,博物馆推出了各项专家讲解、青少年文物保护修复体验课堂、文物普查志愿者参观文物修复室、在人工讲解中增加文物保护知识等措施,在2015年进行后续的调查,与2013年数据进行比对,如图3所示。
图3 2015年、2013年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可操作性程度调查对比图
在2015年有91.0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操作,难度较小”,比2013年多15.04%;有7.46%的受访者认为操作容易简单,比2013年的比例减少4.54%;有1.5%的受访者认为很难操作实施,比2013年的比例减少10.5%,反映出有更多的观众接受文物保护宣传单页,认为提供的保护措施操作方式简单而有效,也反映了博物馆推出的文物保护面向公众的活动取得一定效果。
图4给出了调查反映出公众对于宣传单页的印象。在总调查结果中,有31.42%调查结果是陶瓷类,有25.71%的调查结果为玉器类,有17.14%的调查结果为纸质类,有14.29%的调查结果为金属类器,有11.43%的调查结果为木器漆器,经过访问得知,选择的类型与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同时此项调查也反映出公众收藏类别的分布。
图4 文保单页公众印象最深类型调查结果比例图
文物保护单页学术性与普及型程度调查显示:有80.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有11.53%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学术性,过于普及性;有7.86%的调查者认为学术性较强,缺乏普及性。总体而言,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做到了学术与普及性的结合,具有可读性与可操作性,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4 小结与展望
通过2013年和2015年调查发现,青岛市博物馆公众文物保护需求调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多数公众会借助现有的传播媒介,主动关注文物保护知识,并且受舆论导向明显;约半数公众会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了解文物保养保护知识;有三分之一的固定人群通过博物馆了解文物保护知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与学习。
(2)约半数以上的公众对文物修复技术感兴趣;约半数以上公众可接受能体验的、场景式再现文物修复的展示方式;约三分之一公众对于传统图片展与讲座式的知识性较强的展示方式感兴趣;新媒体微信微博的展示方式受推崇,但受众群体种类相对较小。
(3)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可接受程度强,绝大多数公众认为可操作性强,因为个人爱好对于瓷器、书画和玉器类的文物保护宣传单页印象较深,绝大多数公众认为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较好。同时反映出我馆开展的文物修复体验课程,有助于公众对文物保护意识提高。
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但是文物保护技术同样可以成为博物馆进行展示与教育的资源。要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社会化课堂的教育资源,必须依靠多方面的协调与努力。在“以物为本”展现文物的同时,可以将“以技术为辅”,将文物保护技术成为架起藏品与人类的桥梁,全面而立体地让博物馆呈现于众。在对公众文物保护需求调查时,未来将重点调查地方文博单位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需求,全面展现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现状,为立足于地方特色,保存“地方记忆”,传承区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春燕.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创新和倡导:国际博协第23届大会研讨主题管窥[J].中国博物馆,2013(3):10-13.
[2]贺春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统计分析[J].福建文博,2015(1):82-88.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Public Dem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urvey in Qingdaomunicipalmuseum
XIANG Xu
(Qingdaomunicipalmuseum,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As the propose of the concept“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goes first,while all-round development”and“reasonable usage”,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work gradually get out of the lab and warehouse into the public.For Qingdaomunicipalmuseum audience,this paper innovative chooses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s the theme,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ublic dem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understand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the cont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ways,and feedback to themuseum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flyer pag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tivat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with the people sharing results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public survey;localmuseum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项顼(1986-),女,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管理。E-mail:694559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