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倒塌-重建”的“真实性”
2016-07-12张祖群
张祖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论雷峰塔“倒塌-重建”的“真实性”
张祖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在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基础上,对于复原雷峰塔学术界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根据对各方观点的研究,认为:雷峰塔是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雷峰塔重建案例表明:对遗产重建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不能仅以自己的立场“主观”评判其他学科的取向。最后讨论原真性学理与文化遗产事业、体制问题。
关键词:雷峰塔;重建;学术标本;原真性;文化遗产
1 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
自从McConnell以社会人类学者的角度提出舞台化真实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论后[1],引发了旅游学界对真实性许多探讨。然而,真实性的定义一直无定论,最为代表性的定义有: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的真实性以及存在性真实性(表1)。
表1 旅游研究领域的真实性观点[2]
第一,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物品的原本性,而此种真实性是能透过一种固定标准与知识的事实来判断的[3],即一事物若为假,尽管外人感觉是真实的,也是假的。它强调的是客体的真实性。(bruner)[4]真实性需要的是:①逼真地呈现;②真正不假的;③原本的。客观性真实性的代表人物主要是Mc Cannel和Boors tin[5]。
第二,社会建构性真实性是由游客或旅游参与者的期待、偏好、信念与力量所同“投射”出的产物。同一件物品有可能“投射”多种不同的“真实性”。旅游的主观性经验与游览的客观性真实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使得真实性更具有象征性意义[3]。真实性是由旅游主体与客体相互协调的结果。因此Cohen[6]认为,真实性因人而异,人们不同的疏离感产生不同层次的追求真实性强度。例如,博物馆馆长和普通的游客对一文物的真实性要求强度有巨大差别。同时,当Mc Cannel认为对象为真即是真实的时侯,Cohen还考虑到人们对事物真实的不同感觉。Cohen认为风景的自然性可分为真的和舞台化的,而游客对风景真实的感知也分为真的和舞台化的。显然Mc Cannel忽略了人们既有可能拒绝真实的事物,也可能把舞台化的事物“信以为真”。
第三,Cohen把时间因素加入到判别真实性中[3]。事物真实性与否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如,一明朝仿宋官窑的赝品在现代人眼里即为真品,至少它是明朝的真品,而实际上明朝人必定不这么认为。正如Greenwood[7]所认为的——所有存活的文化都一直处在杜撰自己的状态中。
第四,Wang提出的存在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生命潜在的状态可能因旅游而被激发出来[3],所以人们参与旅游主要是想借旅游活动激发出此种存在的状态,因此,存在性真实性与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无关。这一真实性观点更为注重旅游主体的感受,主体感受为真即为真,即使感受对象是假的。
(1)事物的真实性应基于情境考虑。对于事物的真实性,应把它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在特定的环境下,事物的主要价值何在?例如雷峰塔,它最主要是作为“博物馆”文物存在,还是作为旅游文化存在?
(2)大众主体审判真实性。事物的真实性感受因人而异,任何人都做不到令所有人有同样的真实感受。所以基于普通者角度出发,大众的感受应为事物被感受的主线。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大众主体的感受如何?而不是以博物馆馆长的角度苛求真实。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在大众看来,它是真实的吗?
(3)真实性是时间发展中的真实性。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追求某一时点停滞的真实性显然不切实际,是在幻想搭建“空中楼阁”。发展的真实性才是最真实的,是一种真正的“原真”。
笔者认为,对历史建筑的整体复原并不符合文物建筑保护基本规则。只有在分析区域文化地理时空进程中,雷峰塔正是在重修和破坏而产生不同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才能搞清楚雷峰塔1924年倒塌的“真实”原因,获取其倒掉机制,这样从学理上总结文化遗产复原“原真性”才有可能。在倒塌与重建之间考察西湖风景区雷峰塔,以文化自觉来看待遗产的文化记忆。笔者选择舞台化真实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和视角,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雷峰塔重建问题争论进行跨学科探讨。这里不仅仅是在表述“争论”问题,每一种争论观点都是学科破碎化的产物,都是多棱镜的一个侧面。因此,对各种观点进行“非黑即白”明确评判是片面的,这种评判可能根本就无法得出一种客观的、准确的结论。关键在于:通过思辨的过程和列举,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最后从综合角度看待这个案例和案例启示。
2 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写到: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郑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的时候大概在清朝。
时至今日,这个观点的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若清朝时期,国人的“十景病”“八景病”算是沉重,那么今朝13亿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则已经病入膏肓。鲁迅将国人自恋自大、贪大求全、外强中干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凝练概括为“十景病”三字,这在旧中国,曾经有过振聋发聩的作用,搁在今日,对今人,仍然是响亮的一巴掌。
雷峰塔倒掉几乎是在顷刻之间,而雷峰塔的重建却经历了多半个世纪,在一片争论和骂声中拔地而起。新中国成立前,国人忙于救亡图存,象征旧制度的雷峰塔倒掉从某种意义上增强了人们创建新制度的信心,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不可能考虑重建雷峰塔;改革开放前,受“西湖与鬼为邻”思想的影响,以致“西子羞于半面妆”。在西湖进行“扫此荒唐”的文化大扫除的政治背景下,重建也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更为弥补西湖十景的缺憾,重建雷峰塔的呼声逐渐高涨,最终提上议事日程。对于雷峰塔重建的争议伴随着重建工程的实施而愈演愈烈,而这番争议却并未随着新雷峰塔的落成而平息。对于雷峰塔到底该不该重建,对立的双方各执一词,但其中又都不乏几分道理。
试点地区率先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7个省级试点全部建立了由省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水利厅(局)长任联络员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山东省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各市水利工作的总体评价依据,并与各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挂钩。深圳市在对各区政府考核的同时,将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规划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各部门协调配合。
2.1支持派
(1)基本观点如下:雷峰塔是一部历史,也是一种见证,更是一个缩影。89年前,雷峰塔倒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忙于生计,无暇考虑一座古塔倒塌所带来的影响与损失。如今,雷峰塔修复了,在这个政通人和、万象俱新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历史,重视文化。如今的雷峰塔,金碧雄芒,玲珑靓妆。西湖因为雷峰塔而显得壮美,雷峰塔因为这个时代而格外生辉。雷峰塔在倒坍79年之后,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将因延续杭州的历史文脉,提升西湖的文化品位而魅力四射。
(2)支持派代表人物之一是杂文家王若谷。他认为在原址上重建的雷峰塔耸立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顶,“一湖映双塔”和“雷峰夕照”景观在消失近80年后重现,西湖中轴线上的五大著名景观因此不再残缺,此举“标志着伟大文明的再造和中兴”。这是“法德并治,天下无敌”的盛世时代(图1、图2)。
图1 新雷峰塔的丰满美姿
图2 保叔塔的纤细美姿
2.2反对派
(1)基本观点如下: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强调它们是历史留存给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而不只是本国的财富。历史文化遗产分为自然类与人文类遗产2个部分,不可偏废。即使恢复了遗产也再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学术界对建筑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古建筑、传统建筑的称呼,也有乡土建筑、文物建筑的称呼,不论哪种说法它们都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大遗址、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素之一。要讨论遗产真实性和修复的问题,需要严格区分古建筑古迹、传统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建筑、名胜和游乐场所的概念。像滕王阁从唐代到1989年修了26次,只有名胜才值得修。黄鹤楼在历代重建时形式也各不相同。名胜重建的背后,有中国文化传承的理念作为支撑,这是和时代理念和脉搏是一致的。文物的可看性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文物的原来的真实性质。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可以看作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古迹保护与修复 拆真造伪何时休?》[8]的访谈中提到,现在复原某一个著名的雷峰塔历史景点,商业行为远远大于文化行为。他尖锐地批评到,如果修缮、复原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考虑“原真性”,就等于丢掉了建筑的灵魂[9]。试想,一个没有灵魂的建筑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2.3争论与分歧
在新雷峰塔对游客的宣传资料中说它具有4个天下第一:①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撑、承重主体为天下第一;②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为天下第一;③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宽敞为天下第一;④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丰富为天下第一。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两大争论性派别:不同时期支持或反对重建的学者很多,梁思成(1935年)、黄炎培(1950年)、陈从周、单士元、刘开渠(1980年)等诸位先生都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有赞成重建者,也有激烈反对重建者。
那么,是否应该重建?为什么要重建?在何地重建?试想,西湖边上熙熙攘攘的游客,面对这样一座书写盛世“社会文化”的新景观建筑,他们会作何感想?人们不得不问,仅仅为了体现当代文化而不是传承历史的重建工作还有多大学术意义?许多案例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历史名楼、古建筑重建陷入一个尴尬境地,进退两难[10]。内部富丽堂皇与外部的雄伟高大能够说明足够的文化吗?2000年,国家文物局对此认为“不宜在遗址范围内重建雷峰塔”;而杭州市申请重建的理由是“在遗址上建设一座防护性能良好的、独立的保护罩”,保护遗址便极其具有分量。这个争论牵扯到雷峰塔是否移到遗址附近重建,以及文保原则与轴线原则的平衡。
(2)重建哪个时代的雷峰塔?文物保护部门坚决不同意重建,旅游开发部门坚决支持重建。对于同一个客观对象,在同一种政治体制下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从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角度看问题。文物保护部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经常“打架”,这成为遗产旅游部门的中国特色结症。这实际上是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经济之间两种学科、两种价值趋向的惨烈博弈(表2)。同时,建筑学内部对于此问题也有严重分歧,特别是在宋代——五层楼阁飞檐砖塔形式宝塔,还是在弧线收分,须弥座的雕饰上引起强烈的争议。
(3)对于雷峰塔重建的争议主要出现在重建的雷峰塔是否还具有之前的文化象征意义。支持派认为,虽然重建的雷峰塔在很多方面都和之前的雷峰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重建的雷峰塔却依然保留了之前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重建的雷峰塔传承了其文脉而不是破坏了其文脉。为避免被人扣上“假古董”的帽子,现今雷峰塔的设计者表明自己设计的是个“新”的景观建筑,这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背景中新建的景观建筑,绝不等同于对已经倒掉的雷峰塔的“复原”[12]。这到底是在为自己开脱,还是设计的本意所在?反对派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新建”绝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建筑原貌,而是要基于现代人的物质功能要求和审美能力去建造“新”的建筑。正是由于重建的雷峰塔有着太多的推陈出新,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代表意义,丧失了“原真性”的旅游文化遗产,则不可再被标榜为文化的代表作。
表2 两种不同的学科趋向[11]
(4)雷峰塔的重建掀起了各方讨论的热潮,同时引发了又一次学术界的激烈争执。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最为重要标准和原则,也是历史性建筑保护中最重要原则之一[13]。修缮历史建筑,要体现“原真性”,其主要表现不仅在于修复建筑外在形式外观,也包括挖掘建筑本身文化渊源,保护建筑历史环境,甚至运用传统建筑结构及材料,使修复后建筑具有恰当的使用功能等。到底雷峰塔的重建是保留了旅游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还是恰恰破坏了其“原真性”,多方各执一词。其中,有雷峰塔重建的支持派,认为其做法沿袭了旅游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底蕴,是对文化更好的传承;而反对派对此却极力反对,认为重建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破坏了旅游遗产应有的“原真性”。这种现象不禁会引起人们新一轮的思考,那就是,到底该如何去定义以及诠释旅游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概念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之初,就没有局限在文化遗产范围,而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延伸到其他旅游客体对象引起广泛讨论。如近年来以“真山真水”为宣传口号的“寻真”之旅日益盛行,旅游经营者以“真”的口号,行“假”的线路,旅游需求者明知有“假”,但是“假”中求“真”,最后真假难分[11]。
在雷峰塔重建物案例中,各方分歧点主要如下:第一,重建物没有在中轴线上,这样并不能复原“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空间格局。为遵中轴线而重建呢?还是为保护遗址本身?第二,重建物在原址重建呢还是非原址重建?到底允许不允许原址重建?重建是否偏离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何把握文保原则与轴线原则的平衡?第三,重建时代不明朗。它不是历史时期任何一个版本的雷峰塔,而是建筑师电脑里想象的雷峰塔,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重建时代是依据历史年代最近原则还是最远原则?抑或是鼎盛时代?还是资料最丰富原则?第四,重建物运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术界需要深思:仿古建筑到底仿古到什么程度?仿古的如何度量?到底有没有底线,如何判别假斗拱还是纯粹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五,重建物安装电梯。古塔重建中修筑电梯是否失去塔本身的遗产意义?第六,重建物的过度旅游趋向。是因旅游修筑雷峰塔还是文化自觉后的历史遗迹修复,该如何寻找历史文脉?如何控制过度旅游趋向?
2.4评价与总结
对重建的自我评价与他者评价:①吕舟先生(2000年)自我评价雷峰塔的重建则是一种当代的建筑物建造,已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畴。②郭黛姮,李华东先生(2003年)认为在诸多条件制约下完成的新塔是新建景观建筑而非文物建筑的复原。③杨鸿勋先生(2002年)听说设计者声明此塔可称作“雷峰新塔”,即仅仅是借用“雷峰塔”的名称,认为它是一个新创作。雷峰塔的复建,是世人关注的严肃课题,设计单位是按照标书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复建要求参加投标的,中标拿出的设计却没能做到科学复原,而是改为“戏说”了。这不能不令人倍感遗憾。④阮仪三先生(2003年)说,现在新修的雷峰塔和原来历史上的塔完全不一样,失去了原真性,不是大家记忆中只有塔芯的那座雷峰塔。⑤宋云鹤先生(2003年)更加干脆,他说:很遗憾,此塔不是雷峰塔。
笔者试图总结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①雷峰塔是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②这种重建对遗产重建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不要以自己的立场“主观”评判其他学科的取向。③需要引进知识考古学到遗产旅游研究之中,并且通过历史地理学驾驭遗产旅游,把握遗产的时空进程。
3 关于文化遗产复原“原真性”学理总结
3.1原真性学理讨论
我国的多个旅游文化遗产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某些种类的原真性损伤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伤害不止是对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来说的,类似现象也对遗产中的历史成分、文化内涵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伤。由此可以反映出,对于我们仅有的、幸存的、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我们需要认真且严格地以原真性思想解决我国遗产旅游管理中的3大难题:①景区建设中的修复、重建、改建、新建;②旅游活动中的“观赏型”项目与“体验型”项目的设置;③通过遗产创意产业开发旅游商品[14]。对于重建的雷峰塔来说,它重建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细节设置自重建之初就饱受争议,它是否就是当年的雷峰塔的复原体还很难下定论。特别是,重建的雷峰塔融入的现在元素以及过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是否符合相关对于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保护原则的要求,这是落实原真性保护的关键。
笔者曾经撰文,雷峰塔绝对不是一个死去的静态的文化遗产标本,而是具有历史生命力的鲜活文本。基于重建方案的讨论和“原真性”概念的讨论是研究的学理基础[15]。通过本文的继续讨论,对于雷峰塔的重建探讨引起的争议,启示我们应深入思考:怎样的维修或者重建才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真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3条方法:①搜集、整理文化遗产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存档烫样、口述史料等作为复原历史的文本依据。②尊重历史,复原必须在原有遗址范围之内,因此可能涉及遗址区居民全部搬迁到预留用地,需要配合区域经济(城市)建设与规划(国家重大工程选址除外)。这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伪命题。例如,陕西省周至隋朝塔仙游寺法王塔因为黑河水库兴建而异地重建,从河谷搬到山麓,官方、学术界和民间一致许可。为三峡工程让路的3大文保工程中,石宝寨实行围堰保护,白鹤梁在水底实行玻璃罩保护,张飞庙拆除后搬迁到山腰原样重建,这迥异的三者竟然成为3个文保“标本”,都得到一致赞声。如果回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初衷,当初全世界的力量关注,阿斯旺水坝兴建后即将沉入水底的埃及菲莱神庙,于是测绘、编号、拆除、移位后,抬高在山麓重建了另外一个新的神庙,取名“飞来神庙”,其实它就是原来的神庙。③重建时必须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方法。文化遗产考古清理所得原建筑材料,经选择后应当尽量用上。使之达到“整旧如旧”和“新旧并存”的效果[16]。
3.2文化遗产事业与体制
遗产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文化遗产事业,不仅是关于客观的遗产地(或单体文物)的事业,同时也是关于主观的人的事业,是真正充满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大事业。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专家的案头工作,也不仅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唯一性权责。民众应该参与到遗产信息的搜集、历史文化环境的维护、文化传统的传承中来。所有与遗产相关联的利益主体,都应该具有遗产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特别是应该有机会参与到遗产价值评估、保护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制定、保护方案实施等全过程中,都应该分享文化遗产事业的潜在福利。政府应该保证利益各方在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各项权利。笔者呼吁,学术界、商界需要摒弃以往狭隘保守的文物观念和单一的文物视角,人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去发现、认识、欣赏、保护并利用世界范围内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去分享保护文化遗产带来的福利和快乐,增加个人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信。文化遗产保护,早应走出少数人决定一切、政府包揽一切的单一模式,走向基于遗产特质的多元参与、互动共享模式。各国的文化遗产大多集合了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积淀,集合了世界范围内多学科、多领域的智慧,现在成为全球共享恒久文明,分享文化多样性,保护各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一种可靠途径和标尺。它指导人们努力追寻和认识各自本土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条理清晰、细致严谨和踏实向前引导遗产认证与保护工作。以国家力量为主导基础的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系,不可忽视来自民间和第三方的文化遗产力量,尊重其话语权。多元力量为多样化的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护,也为遗产管理体制多元化发展提供讨论的学术空间和实践余地。笔者认为,雷峰塔的重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既要尊重具有原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也应该培育多层次的开放式遗产保护体系和格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除文化遗产本体以外,文化遗产环境当然应该高度重视,遗产管理制度的原真性更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国人重视的原真性组分。当然从遗产“本体—环境—制度”三维框架分析中国情景下文化遗产运动是否合适,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的讨论和批评。
参考文献
[1]MCCO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2]COHEN E.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5):18-35.
[3]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
[4]BRUNER Em.1994 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9,96(2):397-415.
[5]BOORS TIN D 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Athenaeum,1964.
[6]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371-386.
[7]GREENWOOD D J.Cultural authenticity[J].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1982,6(3):27-28.
[8]肖建莉.古迹保护与修复 拆真造伪何时休?[N].文汇报,2003-04-06(8).
[9]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5.
[10]俞伟,唐晓岚.从黄鹤楼到雷峰新塔:对风景名胜区历史名楼重建的回顾与反思[J].古建园林技术,2010(1):23-26.
[11]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8.
[12]杨向荣.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原真性”保护问题浅议:以杭州“富义仓”修缮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41-43.
[13]曹娟.原真性概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于“佘家守护袁崇焕墓”案例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
[14]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29-137.
[15]张祖群.基于原真性的雷峰塔的遗产形制初步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2(12):9-11.
[16]张祖群.基于真实性评判的雷峰塔重建争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3):98-103.
Based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Evaluation about 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 with Collapse-Reconstruction Debate
ZHANG Zuqu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about 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through the recovery reconstruction supporters and opposition arguments on the difference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t is thought that:Leifeng Pagoda is China's typical heritage tourism cases through“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 + heritage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true + crushing discipline and a variety of Angle of view heritage repairmovement + balanc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which is the best academic specimen.The re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true need earnestly to grasp,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ifferent subjects of interests in this case about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nd values.It doesn'tmake your own position subjectively by judging other subject orientation.At the end it is discussed about the original true the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reer,system in the paper.
Key words:Leifeng Pagoda in Hangzhou Westlake;reconstruction;academic specimen;the original true;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张祖群(1980-),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优秀博士后出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地理)。E-mail:zhangzuqun@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12CJY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10BGL049)、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提升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及创新模式研究”(BG125Y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