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寺院内的祭礼
——新疆卫拉特“跳神舞”

2016-07-12付阳雪新疆艺术学院8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萨满教藏传佛教蒙古

付阳雪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0)

寺院内的祭礼
——新疆卫拉特“跳神舞”

付阳雪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0)

本文以新疆卫拉特“跳神舞”为例,从族群来源与分布、宗教信仰与文化融合、到“跳神舞”的表演程序来初探宗教仪式舞蹈的魅力。

卫拉特蒙古;跳神舞;仪式舞蹈

一、 新疆卫拉特蒙古概述

(一)族群来源与分布

卫拉特是蒙语“oilrad”的汉语音译,蒙元时期汉语译为“斡亦剌惿”“斡亦剌”等,清代汉译为“卫拉特”“厄鲁特”等。在清朝初年时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西部,也因地理的概念称为西蒙古。卫拉特是漠西蒙古族的总称,与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一起为蒙古的三大部落。卫拉特人繁衍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15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首领为也先汗(1407—1454)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强盛的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后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一股强大的势力。卫拉特蒙古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16世纪后,卫拉特联盟活动重心转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区)。准噶尔部初游牧于额尔吉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吉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17世纪20年代后,四部中以准噶尔部实力最强,把其他部统一起来,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的,联合各部及其他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融合

在早期北亚众多游牧民族共同信仰一种对于自然崇拜的古老宗教—萨满教。马背上的蒙古族同样也是信仰萨满教。在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上,万物都生长于天与地的包裹下,也因大自然的未知、不可控因素,使得他们对具体事物抽象思维,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衍生出对“长生天”与“大地”的崇敬以及自然崇拜系统的多神论。蒙古国时期(1206—1271)公元1247年,藏传佛教正式传入蒙古地区,一般认为是窝阔台汗的第三子阔端与西藏萨迦派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在凉州的会晤。1640年颁布的《卫拉特法典》,正式确立了藏传佛教作为卫拉特蒙古唯一信仰的地位。

任何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都有本地化进程,蒙古人宗教信仰的改弦易辙从萨满教到藏传佛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化接受与融合,在时间及各因素的促成下,形成蒙古化的藏传佛教。在新疆蒙古民间宗教的表现形式里除了祈祷佛祖、宗喀巴也同时祈祷守护山川、湖泊等诸神,把萨满教中神灵纳入自己的万神殿中。这些特殊的形式都是萨满教与藏传佛教融合的体现,在文化特征上形成特有的卫拉特蒙古化的藏传佛教

二、 新疆卫拉特的“跳神舞”

(一)“跳神舞”的表演程序

作为宗教下驱鬼仪式的舞蹈,其目的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为主题,在特定的佛教节日、特定的场地、由特定的人员进行的舞蹈仪式表演。新疆卫拉特蒙古“跳神舞”主要在藏传佛教传统麦德尔节中表演,据史料记载,在众多寺庙中天山南麓土尔扈特蒙古的综合性寺院大黄庙每年举办的麦德尔节最为盛大。在“跳神舞”前先参加麦德尔节的人会像佛和寺庙堪布进献哈达,以及马匹、牛羊、丝织物等礼物,在通向佛殿的楼梯跪下做简短的祈祷。仪式开始,吹奏起长重的法号,主庙大门缓缓打开,各色乐器相互奏鸣,6个身穿白衣的大袍,头戴呲牙裂嘴面具的人从庙里跑出来,伴随乐声寂静。登场了一位胡子白花的老人—查干乌布贡,也被称为吉祥老人,他能不受限制的在场地的任何地方活动,和观众们互动,全场中显得格外突出,慈眉善目的面具形象深得人们的喜爱,也传达着行善事得到佛祖保佑的意图。而后伴着号角声,一群头带凶恶牛和鹿面具的人冲出来,围成圆圈,手中摇晃着剑器狂热的跳动着,他们的出场是为而后的地狱之王开道,也成为死亡的先行者,其动作多为单脚跳跃,使用手中的剑挥舞刺杀鬼神。在全部乐器震耳欲聋的奏鸣下,最主要的主神—地狱之王从黑暗的庙宇走到阳光之下,作为天的化身,身穿颜色华丽的大袍,硕大无比的牛头来源与神话故事,面具的前额上有只眼睛,眼睛四处张望监视着周围,嘴里露出凶恶的野猪獠牙,作为最强大的信仰捍卫者,右手高举复仇之剑,左手握有骷髅装饰的魔杖,其舞动极为疯狂,用手中的剑杖撕裂砍杀着鬼怪,此时前面上场的所有凶煞都在激烈的砍杀跳跃的舞的,“跳神舞”也达到了高潮,在所有凶煞狂舞的过程中,围在寺院前面的人开始念诵着经文,在经文与屠杀的共同作用下,将鬼怪消灭殆尽。最后跳神舞的驱鬼仪式在最后信教民众扑倒在地,向弥勒祭坛祈祷奉献贡品时结束。

(二)“跳神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跳神舞”中表演者身穿大袍、头戴面具、手持道具,从某种意义来说,已不是单纯的表演舞蹈,他们因穿戴服饰面具成为了超自然和非现实的存在,具有某种神的意志及身份。在穿戴这一整套的装备后进行的“表演”也就成为了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就把这种仪式表演称作为“文化表演”,把宗教仪式看作是宗教表演, 并从仪式的表演解释了仪式表现宗教和塑造信仰的实质。其中表演者跳跃的步伐,疯狂的旋转,手持道具的挥砍,都表明其驱赶鬼怪的意图,阐明对神灵的敬畏与拥护。这些特定意义下的舞动是其格兰姆特定义的“仪式化”动作,即“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仪式化”动作,不同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生活动作,这种动作是超越实效的的非常态行为,动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意义。

新疆卫拉特的“跳神舞”有着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作为藏蒙文化的融合,其面具、服饰、舞蹈、音乐都有着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神秘的宗教文化内涵。喇嘛教是其“跳神舞”的源,而本民族原始萨满教集体记忆是流,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融合。例如,“腾格里”作为萨满教天的神灵,也融入到“跳神舞”的神灵中并成为主要神灵。喇嘛教的传入,宗教仪式舞蹈在几百年中不断演变缓缓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疆卫拉特“跳神舞”,它有其保留喇嘛教“羌姆”最初的表演形式,但展现其萨满教的神灵观,成为独具特色的新疆卫拉特“跳神舞”,也对蒙古族的舞蹈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1]才吾加甫.新疆蒙古族藏传佛教节日[J].中国藏学,2001(1).

[2]朱萍玉.宗教融合的诸神—查玛舞蹈滥觞考[J].兰台世界,2014(6).

[3]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色仁道尔吉.试论“查玛”乐舞之起源与传播[J].内蒙古艺术,民族音乐论坛,2007(2).

付阳雪,疆艺术学院215级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

猜你喜欢

萨满教藏传佛教蒙古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蒙古靴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研究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