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扬琴改革问题的浅思考

2016-07-12曾伟莹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5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音域扬琴演奏家

曾伟莹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510000)

对扬琴改革问题的浅思考

曾伟莹(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510000)

扬琴是世界性乐器,我国的扬琴是世界上扬琴的三大体系之一,400年前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变成中国民乐的重要体系之一。而扬琴之所以能在中国得以发展,扬琴乐器的改革是关键环节,到目前取得的成是所有乐器制造者和扬琴演奏者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扬琴品种改革的介绍,总结出扬琴乐器改革的经验与问题,从而对扬琴乐器的改革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扬琴;改革;历史;思考

扬琴是一件具有世界性的民族乐器,在我国的民乐化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不平坦的改革之路。扬琴在传入我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将扬琴的高音琴码由铜线换成钢丝弦,这是最早的扬琴乐器改革。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民族音乐表演形式的不断创新,对民族乐器的音质、音律、音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乐器的改革,也促使扬琴的改革真正迈开了步伐。

一、扬琴改革历史的回顾

在建国初期阶段,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的设计者们与杨竞明先生一共设计制作的“双十二扬琴”是扬琴乐器改革的第一步。“双十二扬琴”中的滚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高的调整,滚板的出现是此次改革过程中的标志性变化,给后来的扬琴乐器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到1953年,张子锐先生设计的“律吕式扬琴”面世,是对传统扬琴乐器的一次全面的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改变的了传统音域较窄的问题,把传统扬琴乐器中的音域从两个半八度扩大了四个八度,实现可以自由转调的问题。

直至1959年,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的设计者们与杨竞明先生一同设计的“快速转调扬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音位,将原来扬琴的两排码的结构改为三排码的结构,还增设了变音槽,成为后来标准扬琴“401型扬琴”的前身。

到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扬琴乐器的发展出现一派繁荣现象。标准扬琴“401型扬琴”面世,该扬琴的设计者是杨竞明先生,该扬琴调整了面板的弧度和整个琴体结构,是扬琴改革发展史上重要成果的体现,为今后更深层次的扬琴改革之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1990年,在众多乐器制造者的努力下,402扬琴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是扬琴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在401型扬琴的基础上研发改革而成的。它的特点有:琴体大小齐全、半音齐全、音位排列合理、音色甜美、转调方便等特点,受到了许多演奏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大院校和专业团体,成为扬琴演奏家们和民乐爱好者的首选。

二、对扬琴改革问题的思考

扬琴乐器虽然不断的在改革发展,但在其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本文针对这一些不足之处提供一些看法。

在目前的市场上,402扬琴被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它的琴体结构不够稳定,容易产生变形的情况;使用的时间不够长,音色不够丰富,缺少一定的制音装置,配件的研发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已然是不能满足当前音乐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扬琴艺术的推广,因此,在乐器的改革方面,要多吸取国外的相关经验,使中国的扬琴更加具有音乐表现力。

由于扬琴的制作工艺相对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声学、力学、材料学多个学科,但从一两个方面改革显然是不够的,要从琴体结构、使用寿命、制音装置、工艺技术、音域音质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将选取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扬琴乐器的改革,主要阐述乐器结构、音质音域等。

(一)乐器结构

乐器在制作过程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这对保证乐器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被广泛运用的402琴尚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于乐器结构的改革应该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应该要采取坚固的材料作为琴体的框架,使琴体更具有抗压性和坚固性,另一方面要减少琴体中一些不必要的配件,以减轻琴体的重量,确保琴体结构音准的稳定性。

(二)音质音色

对于所有乐器来说,音质与音色的改革是乐器改革的核心问题,影响乐器音质音色的问题有很多种,包括琴体的结构、琴弦的制作工艺、琴弦的质量、击弦工具等等。在追求音质音色完美的情况下,不能一味的追求音域广和音量大,应该要根据扬琴的结构、材料、性能的相关特点,设计出适合扬琴的最佳音域。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扬琴乐器改革的历史回顾中以及回顾后思考的问题中可以发现,使目前绝大多数的扬琴演奏家或业余演奏者对扬琴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乐器本身存在的缺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了今后扬琴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扬琴乐器改革中,不可以只是照搬以前的乐器改革经验,要吸取之前乐器改革中的精华部分,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扬琴体系,在保证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更为深层次的乐器改革,只有这样,民族乐器才可以屹立世界艺术之林。

[1]方媛.中国扬琴形制结构改革研究中的民族音乐学视野[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78-80.

[2]王延泓.年华似水 乐改无悔——访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桂习礼[J].乐器,2006,11:28-31.

[3]孟建军.把音乐家的梦想变为现实——访抗弦变耐用扬琴发明人李成文[J].乐器,2013,11:23-25.

曾伟莹,女,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演奏员,研究方向为扬琴的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音域扬琴演奏家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演奏家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
笛子演奏家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