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字化声音技术下电影环境声的表现力

2016-07-12张晶晶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声音表现力数字化

张晶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0000)



论数字化声音技术下电影环境声的表现力

张晶晶(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10000)

摘要:环境声是电影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影片空间环境真实存在感的核心因素。随着数字声音技术的引入和推进,环境声已经走出写实主义的框架,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本文从概念界定、声音幻觉、情绪渲染和心理景观四个方面出发,详细探讨数字技术下环境声的表现力,以此阐明技术革新后电影环境声在叙事、传情以及塑造声音美学风格上的优势和潜能。

关键词:声音;数字化;环境声;表现力

20世纪人类迎来了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数码革命”,数字技术走入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影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渗入电影制作中,引发电影视听创作方式和观念,艺术形态和审美理念上的巨大变革。信息记录的介质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不仅为电影视觉画面引入诸如CG特效、虚拟现实、4K超高清、3D立体图等新颖的技术和景象,在电影声音领域,也引发了录音、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等制作方式上的变革。数字式的记录方式以本底噪音小、失真度小、动态大、频响宽,以及便于复制等优势弥补了模拟录音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声音制作的质量。而计算机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出现,是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优势的集中体现。数字音频工作站能够胜任对声音的录制、非线性编辑、效果处理和缩混等不同的技术工作,使声音技术处理工作更为细化和完善,更便于实现影片创作者的声音艺术构思。在还音系统上,从Dolby SR·D5.1声道的数字立体声系统,到DTS 5.1声道和SDDS 7.1声道的数字环绕立体声,再到如今Dolby Atoms全景声技术的出现,电影声音的听觉空间从平面走向立体,具有更为复杂丰富的层次变化,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声音环境。在技术的变迁中,电影环境声的制作是声音工作的重要内容,数字声音技术变革所追求的层次感、空间感和环境感,在很大方面需要通过环境声来建立和完成。环境声的价值功能已不再止于增强画面空间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而逐渐向具有叙事成分以及审美表现力的艺术元素转变,在声音制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对环境声的认知

在电影领域,环境声不同于人声和音乐,它是指“影片情节所处的空间环境内存在的一切具有环境特征的声音”。1也有学者将环境声同义为背景声,视其为“多层次的背景噪音,用于营造环境效果”2。相较而言,后者的定义有失偏颇。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现代电影叙事经常游走于主客观空间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营造中,环境声往往扮演背景音响的角色,而在一些表现内心和思想活动的主观空间,或是由CG技术制作的部分特效画面中,环境声时常会作为主体音响,占据整个声音空间,起到叙事注解的作用。同时,电影中环境声大多为对现实物理空间环境的再现,而现实空间环境主要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声中既会包含诸如风雨、雷电、虫鸣、鸟叫等自然音响,也会包含诸如人群的熙攘声,以及街边喇叭里的音乐声等等。在上述第一种的阐释中,“一切具有环境特征的声音”的概括未将视野仅投注于音响之中,将作为背景环境声的人声和音乐也纳入其中,赋予了环境声新的意义。因此,环境声,又称环境音响,属于电影音响的范畴,其包含的声音形式可以是音乐、人声和音响,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应作为表现空间环境的声音内容而存在。

二、声音幻觉

电影是一种幻觉,而数字技术的运用更是把这一幻觉推向了深处。无论是画框内的影像,还是画外的声音,数字技术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可以创造出自然世界存在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非自然时空。在逼真的技术手段及虚拟现实的手法下,电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视听奇观,诱引观众沉浸于一个个幻觉空间。电影制作技术的改变对传统电影创作观念及美学提出挑战,影响电影创作实践一百多年的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和纪实美学流派对电影真实性的追求遭到质疑3,电影不仅能够记录真实,复原现实,还能够创造真实,虚拟现实4,由此,以“真实的非真实”为特征的虚拟美学应运而生。在听觉领域,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声音创作人士也展开了围绕声音虚拟美学,声音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讨论,相较于人声和音乐,音响是声音真实感构建的重要载体,因此,讨论的焦点集中于音响,而其中环境音响的制作成为争论的核心命题。

环境声是暗示、强化乃至塑造声音空间和影像空间的主体元素,它能够迅速激发联觉效应,让观众在心理上认同接受电影的幻觉空间。基于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电影的听觉空间不能只有音乐和对白,电影的声音应该有能力复制一个总的声音环境5。环境音响的概念由此出现,创作者和观众对于多层次音响环境和声音空间感的追求,促使数字立体声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使环境声的制作如虎添翼,声道数的不断增加,在画外空间不断扩展环境声场的纵深度,数字环绕5.1声道、7.1声道,以及DolbyAtoms全景声技术为环境声在细节、层次、透视感和运动感的表达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创作者可以复制还原自然真实的环境声,也可以创造虚拟非自然的环境声,抑或是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声音,“真实”逐渐变为“表现性的真实”。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声音的戏剧性,创造出大动态、高质感、多景深、具有强烈运动感和临场感的幻觉声场,将观众引入超现实世界的听觉空间,激发强烈的心理共鸣。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的战争音响环境是电影声音数字化进程中的扛鼎之作。面对宏大激烈的战争场景,多声道数字环绕技术表现了强大的驾驭能力,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密集的子弹声不绝于耳,在观众耳边前后左右快速穿梭,伴随不同音调变化呼啸而过。前景中,子弹从弹壳飞出的声音清晰可闻,中景、中近景以子弹击中铁架、帽盔、船体,砂石、水面以及士兵身体的声音为主,间或插入低频段的爆炸声,各种射击声清晰有力,并且呈现各不相同的声音质感。如射中士兵的血肉之躯时在“砰”的声音之外还有血液喷射的声音,击中铁架则是以中高频为主的“珰”声,其中碰撞后子弹高速弹射时细节声也非常清晰。远景的爆炸声和枪声流散于左右环绕声道。实际上,这些声音都是经过了加工处理,是声音设计者为表现混乱残酷的战争场面而人为创造出的声音。但是,正是诸如子弹飞射、弹壳出鞘、金属碰撞等等这些“无中生有”的声音,让观众着实体验了一把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深刻感受到杀戮的血腥和可怖,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生命的践踏。整个场景的环境音响层次丰富,细节清晰,空间定位准确,动态强烈,在声音上成功创造出了一个战争幻觉,将观众深深地裹卷其中。

三、情绪渲染

环境声是塑造空间真实感的有力工具,还能够激起人的情感体验,触发听者心理情绪的变化。这种触发是建立在观众视听经验的日常积累上,如当人们听到此起彼伏的青蛙叫声和蝈蝈声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清爽安静的夏夜,心情为之平静;当听到轰隆隆的机器鸣响,会联想到工厂或施工现场,生出烦躁之情。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认为:“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认为声音让人产生联想,也与画面一样,给人以情感美的体验。费尔巴哈认为:“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6自然环境下的流水声和树叶声,能唤起人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激起内心的愉悦和热情。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写作者也不吝笔墨地描写自然环境中各种声响,如曹禺在《雷雨》中,为了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多次用蝉鸣、风雨声、惊雷声和钟摆声来烘托沉闷阴郁的气氛。数字技术下,环境声对情绪气氛的烘托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声音创作者已经不满足于对自然音响的录制和重现,逐渐揉入具有超自然的声响,如经过混响、低通、反转等效果技术处理后的声音,或者是由电子合成器调制而成的声音,使环境气氛的渲染更为饱满,更具戏剧张力。

影片《英雄》中,环境声对影片空间意境的勾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其中一段,男主人公无名在厅堂向秦王讲述如何与长空对决后,画面尾随话语切换至二人对决的棋馆空间。画面中的棋馆细雨轻飘,水滴檐角,静穆清雅,画中人皆在专注地下棋。此处的环境音效为了烘托出“静”的意境,创作者充分发挥环境音效立体空间的透视性,设计不同空间位置的滴水声,前景是略带空间混响效果、清脆有力的滴水声,集中分配在左右声道,中景是连绵不断的水滴声,速度较快,背景创造性地加入了混响较大的水滴声,声音类似于山洞滴水,水声断断续续,给人空阔深邃之感。前中后的水滴声在5.1声道的环绕声场里回荡,营造出静穆幽深、清空脱俗的意境。另一部电影《钢琴课》中大海是贯穿始终的场景,每一次的出现,海声在音调、色彩和动态变化上都各不相同,营造不同的气氛色彩。开场风浪中的大海,波涛汹涌,阴风怒号,整个环境音效主要由大海声和风声构成,波浪冲击海岸的声音沉实有力,带有强烈的咆哮意味,呼啸的风声异常强烈,隆隆作响。而画面中,茫茫海边,只有钢琴、艾达和女儿三个形象,大海声音上的力量感反衬出人物的弱小和无助。当主人公艾达再次来到海边,弹起矗立在海边的钢琴时,连绵不断的琴音喷涌而出,背景环境中,夕阳下的海面一扫阴霾,平静柔美,声音上也没有了先前低沉的鸣吼声,只有海浪轻拍海岸的声音,声音放缓了画面的节奏,给人舒展平缓之感。

四、心理景观

环境音响是塑造电影影像空间客观存在感的声音主体。整部影片的空间环境,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背景环境声必须置于其中,即使是极其安静的环境,也应加入空气声式的环境音。随着创作手法的不断进步,电影影像的叙事空间在呈现纪实性之外,出现了“表现性空间”7。表现性空间的特征是人为主观化,是创作者以主观视角介入叙事,为放大外化角色或观者的主观感受而作,越来越多的影片采用这一形式来增强影片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影像空间的变化给环境声音的制作带来新的命题,环境音响逐步从外部环境的描绘,走向主观世界的诉诸。在这一转型中,对影片心理空间音响的刻画将环境声的制作引向深处。心理空间不是客观物质空间的简单再现,也不仅仅是展开剧情和故事的环境空间,而是人类内心空间和情感世界的外化形式8。表现这一空间的常用手法是音乐,然而随着录音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的进步,音响也参与进来,成为外化人物精神气质、情感状态的听觉媒介。事实上,电影创作者很早就尝试将音响进行特殊化处理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放大火车的鸣笛声、减弱嘈杂的背景声等,由于技术所限,声音较为突兀粗糙,未能推而广之。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影像心理空间画面的制作更趋夸张和幻化,充满想象力,客观上要求空间环境声的美化和丰富。录音技术的数字化革新,以及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引进,使环境音响在创意内容和叙事方式上超越了写实主义声音的限制,形成独特的美学追求,为观众呈现出一道独特的声音景观。

电影《听风者》中大量心理空间环境音响的构建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声音风格。片中为表现主人公瞎子何兵超常敏锐的听力,设置了大量表现主人公心理听觉空间的场景,由此对主人公心理空间声音的描绘成为影片叙事的重点。如主人公侦听四个不同空间的无线电报,试图找出源头,这一段是影片的转折点。声音的处理体现出强烈的虚拟美学。深沉的低频作为声音图景的底层音弥漫整个声场,直接将观众引入主人公的思想空间,前景声音是对画面中动作声的捕捉,所有声音都加入混响。为符合叙事的人物差异,创作者甚至对电键声也进行了诸如变调、变时长等方式的夸张处理。影像镜头不断在不同空间穿梭,声音上采取细微的收音机调频声和电流声贯穿,随着镜头的移动相应进行声像位移。这一段落心理空间的音效充分体现了虚拟影像下环境声的创作对超越现实情境,风格化和图景化的美学诉求。

综上所述,随着电影声音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电影声音系统所提供的大动态、宽频段的高保真效果,以及空间分布的多样化为环境声音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环境声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无论是在听觉美感上,还是在内容意义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承担人物生活场景真实再现的基本使命之外,环境音效还可以承载人物的内心活动,承载更多诸如文化、历史、地域等命题,赋予电影声音造型更深入人心的文化意义和魅力。

注释:

1.《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98.

2.威廉·惠亭顿,甘凌(译).《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25.

3.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技术美学(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3):15.

4.同上.

5.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94. 6.张凤铸.《音响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7.

7.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53.

8.姚国强,甘凌,姚睿.《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24.

参考文献:

[1]姚国强.《电影电视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米歇尔·希翁,黄英侠(译).《视听—幻觉的构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晶晶,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职称:讲师。

猜你喜欢

声音表现力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纤变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