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巴结”上了时代
——从冯小刚到黄渤谈中国喜剧时代的转变
2016-07-12李彦雯南京大学210000
李彦雯 (南京大学 210000)
谁“巴结”上了时代
——从冯小刚到黄渤谈中国喜剧时代的转变
李彦雯(南京大学210000)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冯小刚喜剧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喜剧电影。以1997年的《甲方乙方》作为序幕片,使他成为公认的“贺岁片之父”。然而进入21世纪,冯氏喜剧的地位逐渐下降,直到2013年的《私人订制》,人们会直接利用科技平台撂下不买账的狠话,坦言这类喜剧已经过时,人们不会被私人订制的虚幻梦所骗。有人说,冯氏喜剧是专属于中产阶级的喜剧,这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终归是时代的演变使得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那样伟大年代消逝,人们被迫进入一个物欲横流的平庸年代,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也是一样,我们总会无比怀念那个人才济济、大师辈出的上世纪。在享有改革开放果实、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小刚无疑因为抓对准了观众的精神渴求而深受人们的追捧,他的电影总是具有亲民性、喜剧性、生活性等品质。如今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进入科技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亦是迅速到前人始料未及。而民生问题,显得更是突出。分配收入差距拉大、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平失衡等等,人们内心本坚守的信念发生危机,曾经的理想、信仰等美好词汇被人生只为苟且追求买房买车的平庸愿望给取代,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成为物质化下的奴隶。于是当人们走入影院,有一类电影角色开始被广为接受——草根人物,观众爱看到“屌丝”逆袭人生的故事。像黄渤、王宝强这类常常饰演社会底层人物角色的演员迅速红遍影坛,人们非常乐于跟随片中的小人物一起欢笑,一同感受人生的辛酸苦辣,一同做起“总有一天自我小宇宙会爆发”的美好电影梦。究其成因,不可不说是时代造此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初,有一个统计显示,中国城市的电影观众与农村的电影观众比例是2:8,但电影票房收入却是8:2。所以冯小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将他的观影对象设定为都市青年观众。无论是《甲方乙方》中的自由职业者姚远,还是《不见不散》中的移民美国的北京人刘元,或是《没完没了》中的出租车司机韩冬都是观众生活周围的普通社会青年,他们怀揣梦想,有着和常人一样的烦恼喜怒,在人物身上不断折射出20世纪末中国社会普通青年的生存境况:他们踏实、努力、积极,虽偶尔迷茫、徘徊,但心存希望与信念。著名教授戴锦华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可以找到一种自我的投射。”60后、70后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争相并存,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一大批敢于闯荡社会的年轻人尝到创业和实干的甜头。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济发展变得活力迸发,平等、竞争、法制、开放等特点使都市青年干劲十足。当冯小刚细腻的观察到社会现状而拍摄了这三部贺岁温情影片时,他确是把握住了一个时代的脉络。这三部影片的生活气息相当浓厚,质朴且细腻的情感捕捉、真实且激励人心的生活点滴都促使人们愈加执着的相信真理存在:只要勤奋,人人都能成功。进入千禧年,冯小刚转而开始拍摄正剧题材的影片,反映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普通都市青年的第一主角身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人士:作家、节目主持人、侠盗等。影片中仍会不时体现冯氏幽默,但是其主题和立意已经转变。2006年至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追求和风格彻底发生转变,他逐步从正剧的道路上过渡至悲剧,《夜宴》和《集结号》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他离喜剧电影的道路也越来越远。当许多人正对中国喜剧片市场一筹莫展之际,《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小人物被人们欣然接受,无论他们是钻进了下水道还是和马桶打交道,观众并没有违和感,反而觉得这才是他们需要的喜剧,他们乐于见到那些疯狂不理性的小人物。
让人由衷的笑出来,还有所发省,一定是摸准了时代的“咯吱窝”的。就像卓别林,就像“憨豆先生”,他们挠的不止是你的笑肌还有这个时代的病灶,这个国家的文化心态。有人说黄渤的喜剧可被称做“屌丝型喜剧”,所谓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一种讽刺用语,他最显著的特征是穷,房子、车子对于屌丝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如今屌丝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生活方面,物价和房租上涨之迅速使人们措手不及;在工作上,找工作变得困难,裁员多、跳槽难、工资福利降低、工作业绩差,人才流失快,陷入恶性循环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心态问题逐一显现:预期值降低、压力剧增,消极情绪缠绕身心。人们在对未来、对生活的期望和憧憬遭到巨大的打击,受此环境影响,许多人不仅在观念和价值导向上变得消极,在文化心态上也发生了转变,人们更愿意追求刺激、开放、多元的直观感受。“屌丝型男士”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社会上流行,当“高富帅”与“矮矬穷”成为横向纵向方面的对立面,既是残酷的用语,也是现实贫富差距、条件距离的典型反映。当我们看到两方成为阵营公开对立,亦可看做是一种隐形的阶级对立现象。21世纪始,就有研究表明,一个结构化的社会经济差异等级体系近期已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建构起来,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在人们的意识中日益明晰化,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已经有了强大的群体认同感。当有一位人物可以代表“屌丝”阶层替无数人喊话,当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小人物能够为草根人群代言圆边缘人群的梦想,他将不再平凡。而那个人,无论黄渤还是其他的某个人,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火爆;是环境伸手给了他们机会。2006年在《疯狂的石头》中扮演自作聪明的笨贼黑皮的黄渤已经是成功的了,他不起眼的形象不但没有阻碍他的演艺事业发展,相反因为精湛的演技,反而还沾了外形的光,因为他的外形特点总是和恶劣的环境比较相符,能融为一体。他饰演的黑皮虽然台词不多,但地道的青岛方言使得黑皮说出的话让大众感到亲切、零距离,观众会因为他的方言台词而发笑。像黄渤、王宝强这类说着一口方言台词而广受欢迎的演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群结构的改变。这和上世纪观影人群调查结果不再一致,底层人民或农村青年已经不是电影市场外的边缘人群,他们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人群。2009年黄渤主演的《疯狂的赛车》、2012年的《人在囧途之泰囧》、2014年的《心花路放》等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这些影片都带给人们一种直观上的刺激性感受,商业性的无厘头和屌丝身份大反转的情节容易找寻。
黄渤所扮演的大多数角色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观众看到小人物的爆发与疯狂、激情与血气,随着剧情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和潜力。而他的喜剧幽默是与生俱来的,当他一说到自己也是“男神”这样的戏谑性话语,人们就会不自觉的笑。在经历过早年“漂泊”生活后深知像自己这样外形的演员很难有机会接戏,更别奢求有朝一日夺得影帝桂冠这般荣誉。从社会中不被重视的草根群体到登上万人崇拜的各类舞台,他给予了无数苦苦打拼却仍对生活失望的人们一种另类的精神寄托,使得人们目睹小人物也能创造大奇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希望再现。在黄渤的电影中,他饰演的角色总是很容易就把自己搞得浑身污垢,无比折腾、充满挣扎,爬起又跌倒,哭完继续笑,不是钻入下水道,就是和自然风土“融为一体”。就如同现实生活里人们所面临的种种生活无奈和不公一样,人们在黄渤的电影里总能真切的与他一同感受生活的欢乐、苦楚,因为他们自己就如同黄渤所饰演的小人物一样,深知生活个中滋味。
或许冯氏的喜剧风格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诉诸,那些冷幽默式的、冷不防戳你一句的台词已经打动不了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多元化、信息化社会中的观影群众。冯小刚在2013年导演的《私人订制》里妄图通过一种乌托邦式圆梦手段帮助观众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种种愿望,可是他失败了,这样的圆梦方式仍是不属于他们的,现实是那般残酷的真相已经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这样的喜剧电影尽管充满商业因素,可是他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时代人们内心的真正精神需求。2008至2010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两部电影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很难再继续《非诚》系列,因为那种“生冷”幽默很难适合当下观众的喜剧口味。
在中国,属于科技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资讯、信息以及传播的速度大幅飞越,快节奏的变化趋势已成必然,如今一切变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消失、再出现、再破灭。人们沉浸于智能电子产品的体验,浮躁和功利的心态随处可见,所以当某部电影繁荣了票房史,却永远载入不了电影史,这往往是当下时代电影市场的普遍现象。黄渤是这个时代下大众需要的产物人。也许冯小刚的喜剧时代被黄渤的喜剧时代暂时替代了,但是下一个喜剧时代或许很快又会到来。
还是黄渤自我评价出演的电影人物时说的好,“其实里面隐藏着每一个人的无奈,和比自己更强化的窘境与油滑。我只是巴结上了时代。”
参考文献:
[1]魏慧哲,张俊萍.《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文艺研究,2008(8).
[2]戴锦华.《冯小刚归来》.央视国际网站(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5年2月4日.
[3]杨梅.《黄渤:一个时代的文化“杂种”》.齐鲁周刊,2014(41).
[4]参见李凌春.《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见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证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