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的传统精神形成与现代精神的建立

2016-07-12河海大学213022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精神传统思想

全 鹰 (河海大学 213022)

论中国的传统精神形成与现代精神的建立

全 鹰 (河海大学 213022)

21世纪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滋生了新的文化精神,因此有必要用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精神的形成和原因进行重新审视,把握其中的核心原理,找到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再一次融合而产生出新的发展和改变的契机。所以,本文从中国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入手,着重探讨了中国式思维方式带来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形成要点,尤其是关于“整体”“关系”和“象征”等与网络文化息息相关的概念。

中国传统;传统精神;现代精神;思维方式

中国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精神”可以说是中国典型文化所凝结的精神风貌,而“现代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则是在西方文明的强力影响下诞生的。对于“传统精神”的形成来说,中国传统逻辑思维方式对其影响至大,如“取象”“以象归类”“以形说义”等,这样的思维逻辑必然会来带以这样的逻辑形式为基础的自然宇宙观、人心观和伦理观,也就是人对自然的看法、人对自我的看法以及人对他人乃至社会的看法,并根据这些看法可以明确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人和他人乃至社会的关系。

首先从“取象”开始,就意味着对事物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才能将事物的“象”,即它的外观特征掌握在脑海中,进而根据这样的“象”来探讨该“象”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最后再将具有相似意义的“象”归为同类。这个思维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对整体性的把握;第二,形象与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第三,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三个关键点形成了中国近现代以前的著作以及相关的学说与研究的立论基础,它其实也就是“中国式”思维的逻辑要点。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的形成,首要一点在于它思维的逻辑形式,根据这种思维的逻辑形式最终延伸出了丰富博大的中国文化。就像中国汉字的衍生似乎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1一样,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从最早的阴阳五行观念,到继承了原始巫祝文化的《周易》,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它们就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其后的文献著作几乎都是在它们思想的基础之上衍生、扩展、发祥。以中国儒家经典文献为例,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至唐代有“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南宋最终确立了“十三经”。这前前后后,又有约70余部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集注等2。再如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的《四库全书》中与之相关的图书就有48部之多,而《周易》本身包括经和传,其中《易传》据传就是孔子为解读《易经》中的哲理而作的。正因为文化的衍生也是一种树形的、由少及多的形式,因此虽然中国文化的内容丰富庞杂,但其间总有隐藏的脉络可以溯本回原,而传统精神的确立,正是基于这种隐藏在文化中的具有统一性与延续性的脉络。唐君毅先生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谈及中国古代的自然宇宙观时写到“中国古代之自然律,亦非由神自外赋予或自上而安置于下,而是内在于自然万物自身的”3。它是通过直接经验总结的万事万物的共性,通过对现象与事实的所见所闻而总结的万物的运行变化与作用规律。要获得这种规律,必然要在一个整体之上有一个连续性的观察,这个“整体”或者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也或者是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内,而中国古代更是将时间和空间转为一体,时间既是时间上的时间,也是空间上的时间;同理,空间既是空间上的空间,也是时间上的空间。春、夏、秋、冬四季是一个时间上的周期,同时也是东、南、西、北四个空间上的方位,这就是一种统一性的表现;同时,万物在春天生长发育,在夏天繁荣壮大,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贮藏,这则是一种延续性的表现。最终将这种统一与延续系统化的集大成者即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形成了与西方文明乃至现代文明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自然宇宙观。这种自然宇宙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因此与之相应的中国传统精神也就必然带有这种观念的影子。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国家,有很多礼仪制度,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对秩序的解读,正因为宇宙自然与人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整体,那么要想这个整体可以良好的运行下去就需要用秩序进行规范,对秩序的不同理解和解读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并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传统,如儒家经典文献“十三经”中有三部都是在讲礼仪,而礼仪的目的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参照天地的秩序来安排人间的秩序——“正因为天地有如此秩序,所以处理人间问题的仪式中也要表现出对应的秩序”4。“天子祭天地”“祭四方”5都要仿效天象,因此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和祖先最大的敬意,会把礼品分出种种用途,把参与者分出种种等级,把祭祀场所安排出象征不同意味的方向和位置6,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主义”的发端。而后来的孔子将这些上升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并形成了对人心、对伦理的总结与期望,于是在他和他弟子及他后来的继承者们的推动下,礼制结合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成为了社会的法则,国家的法律。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进行逻辑思维的习惯上就对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特别关注,而“礼制”的根本也源于对秩序的象征,所以古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在形象与意义之间建立的象征关系是一种高于一般意识的,是法制与权威的精神体现。另一方面“所有事物之间都具有关联性”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象征与人的关系,甚至使得古代中国人认为象征与人之间不是简单的象与不象,而是它会确确实实的影响人的身体、命运等,象征有时竟取代了事实,成为意义所在。这些认识在儒家学者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梳理与国家权力一级又一级的强力执行中被固化成为古代中国人生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于是“礼制—象征—思想”演变成一个整体,“礼制”代表的是国家的制度规范,是生活的行为准则;“象征”代表的是秩序与形象的中介,是形象与思想的中介,也是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中介;“思想”是意识形态,当它被孔子上升到哲学高度之后,它代表的是古代中国人由“礼制”和“象征”演变而来的人生价值观、对儒家的理想世界进行追求的精神境界,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部分,或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必然反映在礼制中,而中国的礼制也必然表现出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当然不仅是孔子,中国历代的学者都在对“秩序”进行着阐释,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黄老”学说、墨子推行的墨家制度等,以及后世将天地的自然秩序,即“道”转变为人间的“理”7的思想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对秩序的追求。

中国传统精神形成原因还来自于中国的艺术精神。无论人们怎么看待艺术的起源,但艺术确实是最早伴随人类成长的文化形式,中国文化的起源很早,因此艺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8,诞生了古代中国全部的思想流派,而这些思想家们几乎人人都对艺术进行过卓有见地的阐述,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论语》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提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艺术范畴的,而善是道德范畴的,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将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使人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反过来说,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往往表现在其道德水平上,但道德水平如何,并不容易评判,那么将道德与艺术关联之后,就可以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道德。另一方面,艺术成就本来并不是对人的必要要求,但道德水平却是人格的一部分,所以当孔子提出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后,艺术就成了中国人实现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艺术修养成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所以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提到孔子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9。这一思想随着后来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指南、精神传统。

在中国诸子百家学说纷纷建立的“轴心时代”,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中国特有的阶层“士族”。士族阶层的形成正是由于“轴心时代”整个社会的巨大动荡,原本被最高权力者垄断的掌握着知识和文化思想的贵族、史官等纷纷出现在各诸侯国里成为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文化人,他们被称为“士”,其后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更有大量下层平民中受过教育的人也成为“士”并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10,他们在其后中国的历史当中甚至有与最高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能力,而也正因为他们的文化权力,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他们追求儒家的道德化艺术,还是追求道家的艺术自由化,他们的行为都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艺术精神也好,传统精神也好,往往由一般阶层酝酿,而由士族阶层发酵、传播,再反过去影响其他阶层,最后形成社会的普遍传统。如此回顾中国的艺术精神,除了儒家的艺术思想之外,还有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艺术论述,以及墨子、韩非子等,且不说他们艺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关键是他们都是中国“士族”最早的缔造者之一,其后中国历代继承和发扬艺术精神的文化人无一不出自于“士族”阶层,当他们的态度扩散到中国所有的阶层中时,他们所代表的、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就成为整个文化传统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当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之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士族”阶层,而士族阶层原有传统思想的崩溃,也引发了传统中国文化全面的动荡,使得中国学者开始了在中西文化间寻找中国文化出路的痛苦之旅。中西两地的思维习惯截然不同,中国人习惯于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在现象和事实中寻找变化的依据,而西方的文化传统更喜欢追求形而上的思想推理,也就是脱离经验与现象,在纯“理”的范畴,对“理”进行推导、论证以获得纯粹的“真理”,再由“真理”演化公理、定理等等,它们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考方式带来的完全抽象的思维认识的结果,因此,中西文化会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在这种必然的冲突面前,中国的传统精神开始进入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文艺观念也开始在冲击中向现代化精神转变。在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先是受欧洲近现代设计运动和日本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之后又受中国极左政治思想也就是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再后又受到“唯经济和产业论”的影响,当然随着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德国工业联盟、包豪斯、乌尔姆等现代理论思潮对中国艺术设计影响力的逐渐加深,中国的知识与文化阶层反而纷纷开始反思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出路,中国的现代精神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精神带有强烈的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痕迹,非常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和延续性,“重融合贯通于一统”,也就是注重整体的和谐、注重传承与融合,而十六世纪之后,中国传统精神开始受到西方文明习惯于截取整体的一个剖面进行显微镜式的分析,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强力挑战,直到二十世纪才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虽然因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海外诸国的影响而不断反复,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已经使大部分中国人接受了这种现代化思想。然而进入新时代之后,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滋生了新的文化精神,在原本的现代化精神之上开始注重群体效应、注重人和人的关系节点、以及伴随网络诞生了大量象征性图像和颜文字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再一次融合做出新的发展和改变的契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传统精神重新进行审视,用新的视角和更多元的方法建立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和世界同步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注释: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1.

2.按《四库全书》中的记载所统计.

3.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59.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9.

5.《礼记•曲礼下》.《十三经注疏》,p1268.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7.

7.指宋明理学思想.

8.卡尔•雅斯贝尔斯,柯锦华等译.《智慧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68-70.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3.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76.

[1]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4.

[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陈中立等著.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武占江.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点[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

[5]邓福星.论美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12.

[6]李志宏.论艺术的审美发生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2).

[7]于民.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气化论谐和论的产生[J],文艺研究,1988.6:4-11.

[8]张燕.先秦诸子哲学与中国艺术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49.

[9]Yuko Kikuchi,Design Histories and Design Studies in East Asia: Part 1[J],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Vol. 24 No. 3.

全鹰,多媒体设计硕士,设计博士修了,河海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理论、数字媒体教育。

猜你喜欢

精神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