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教育中“美育”在新时期的延展

2016-07-12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新时期

董 涛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高校艺术教育中“美育”在新时期的延展

董涛(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摘要:在所有文明体系之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高等专们人才的教育体系。作为现在文明的特征之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等教育不仅是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结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促进人文教育的平台。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本文,在探讨高等教育发展革新时机条件下艺术教育的新的内涵,并试图分析艺术教育中“美育”在高校个可能性延展。

关键词:新时期;美育;高校;艺术教育

在知识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本身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重视。这是新时期人文教育的延展,更是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赋予的新的内涵。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可以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不断发掘新时期的大学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大学艺术教育中“美育”发展的可能性方向是摆在所有高等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一、 社会艺术教育的“美育”问题。

在社会中,人们大多数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差不多,“美育”和“艺术教育”就是开设诸如音乐欣赏 绘画训练舞蹈娱乐等内容的课程。就是让孩子们写写画画、蹦蹦跳跳、吹拉弹唱。功利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现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包括舞蹈、音乐、钢琴、绘画等。艺术教育的繁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反映出社会之中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艺术教育”课程就是为了某个“目的”,例如:艺术高考、艺术考级等。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个体的生命在生活的历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追寻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主要手段。通过“艺术教育”达到“美育”的过程就是“审美”。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同的。所谓“美育”是通过各种各样优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打动人,使得被教育者具有判断“美”与“丑”的能力。在这种美的“体验”与美的“濡染”中逐步把“美”内化成自我的“审美理想”。“美育”的目的在于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精神与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从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看,人文教育中,尤其是“美育”部分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人的一生中,“美育”是终身教育,与生命同步。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科学”与“艺术教育”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美育”是连接人文、艺术、科学、社会最具价值与意义的部分。

二、 高等艺术教育中“美育”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品质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功效性、调适性与人文性。具体的说,功效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与功能。而调适性则是指高等教育本身逻辑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内在的矛盾与统一性。人文性是指高等教育在适应大学生生理与心理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与专业品质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内涵。在新时期,不断提升大学生多方面的“人文”修养与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在高校中不断地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使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不断脱颖而出是高等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不断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我国长期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许多人会认为所谓艺术教育就是艺术理论的研究于艺术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艺术类课程注重的是艺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艺术“知识”的抽象性解读。在这样的过程中,高等艺术教育脱离了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知识”在传播中的比较优势,较少发掘出艺术的本体语言与叙事结构的分析与体验,而这种分析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这样的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之中,艺术教育所涉及的艺术美学内涵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出现了“美育”的体验性空白。对各种各样艺术美的学术性体验与艺术语言的不同角度的“解读”,有助于大学生具有“丰富”性的人文教育完成。这种大学“美育”的完成,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尤其是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人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加强大学生涉及“美育”内涵的高等艺术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三、新时期艺术教育“美育”在高校的延展

艺术教育是高校拓展“美育”的重要平台与手段。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得“美育”贯穿于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为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的问题。

一是丰富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的课程。当今的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大约有两个分类,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大学生完成学分就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完成”。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世界文化与艺术》这样的课程,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求大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与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各种各样的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助于从教学体系上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活动的展开,从制度层面加强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之中“美育”内容的延伸。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完成”的过程中,不一定必须采用论文的形式。用其他的可以进行“美学表达”的方式进行也是可以探讨的一个方向。例如,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审美感受就不一定必须采用论文的形式,如果大学生愿意采用“诗歌”的形式表示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本质上说,就是用一种艺术语言来解读另外一种艺术语言。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审美”内化,通过翻译、整合、解读与抒发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内涵。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美育”,会使大学生“濡染”于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海洋之中,更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之中“美育”内容的延伸,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三是把艺术教育之中“美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不同。当今的高校已经形成了门类丰富、数以千计的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各自有各自的专业特征,这就需要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美育”与各自不同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学中讲DNA螺旋结构时就可以引入“对称与非对称美”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对“美学”产生某种“观点”与“态度”。“美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本身就是思想与认识的延伸。采用这种方法会使大学生更具有“创新”思维,在将来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能够举一反三,拓展出新的“创新”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不断开创工作、生活的新疆域。

四是加强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拓展会使人文的气氛与艺术的生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大学的文化生活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追求。大学的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与无形资产。要不断的加强大学人文气息的生成,对于提升大学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1.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新与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作用不仅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也体现在学习生活中。2.提升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教师的文化培训与专业训练。尤其是涉及人文艺术领域的内容更应为成为“共同”学习探索的学术资源。3.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专业”教育而应该是“全面”教育。我们应该打破专业的限制,使大学生更为广泛的汲取“知识”。只有“跨学科”的探索与“人文艺术”知识的扩充才能使大学生时时刻刻保持着“好奇”的特征与“探索”的精神。这种“知识”可以是非“专业”的,更可以是“人文的”、“艺术的”“美学的”。大学校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娱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的办好大学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程颖译.艺术即体验[M].金城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1日.

[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10.15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艺术品经济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c760016)。

作者简介:

董涛,男,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美育新时期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