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战国中山国服饰特征及典型元素创新设计

2016-07-12刘立军祖倚丹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050018唐山学院服装系006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战国设计应用服饰

刘立军 祖倚丹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18)李 丰 (唐山学院服装系 0063000)



浅议战国中山国服饰特征及典型元素创新设计

刘立军祖倚丹(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050018)
李丰(唐山学院服装系0063000)

摘要:战国中山国由白狄鲜虞族群迁居成为唯一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国家,历经多次兴衰,少数民族间的不断融合导致中山国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对中山国服饰分类、形制、饰品等梳理是河北中山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提炼归纳典型元素符号进行创新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战国;中山国;服饰;特点;设计应用

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YS053)

河北科技大学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项目:(W H 2 2)(2014PT58)

一、引言

战国中山国有“神秘王国”之称,处河北中部,具有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通过对中山国服饰文化的研究,便于更好的研究河北古代中部区域传统服饰文化特点,进而探寻东方传统美学意蕴中的燕赵服饰之美。

二、历史文化概述

1.地域背景

鲜虞族是一个迁居民族,战国时期与周围相互入侵频繁,处河北北部戎狄部族杂处交融,文化上不仅表现为华夏与戎狄族的融合,也表现为不同服饰风俗在戎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鲜虞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为游牧和狩猎。宗教信仰上战国中山国具有同华夏国家一样的祭拜上帝祖先的宗教习俗。

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战争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比较大,服饰特点鲜明。生活中饮食、服饰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因非周王室宗亲,历史相对短暂,史籍上记载并不多,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导致它成为一个“神秘王国”。

2.社会生活与服饰

中山国社会生活与服饰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服饰材质与造型方面。

首先,中山国所处区域是山区丘陵地带,且地处北方,冬季气候较为寒冷,狩猎是鲜虞族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皮革材料成为必需的服饰原料,皮革制品种类很多,一般皮革被加工成各式各样、宽窄不同的革带、皮甲和皮革片,然后被制作成衣服等各种物品。

其次,中山国种麻采桑的农耕生活使得服装服饰的原料麻和丝广泛运用,根据考古文献的记载春秋战国之时中山之地的麻制品己经相当可观;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的麻制品,出土宴乐狩猎纹凸铸铜盖豆上有采桑图,其上显示头梳牛角髻和长辫的中山女子桑树上采桑叶的场景,说明中山之人也早已从事采桑养蚕的生产。这种以狩猎、种麻、采桑为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服饰的原料,中山国皮革,麻,丝为主要服饰品原料。

第三,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战国的战乱环境对服装产生了很大影响,服装款式相对利于活动,男女服装款式上差别相对较小,有一定的中性化风格特点。

三、战国中山国服饰特征

1.服饰类别

春秋战国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重要时期,中山国服饰有很强阶级属性,主要分官员士大夫、平民武士、民间艺人,女性及儿童几个阶层服饰。

广西多年来深入实施珠防林、海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绿满八桂”等造林绿化工程、公益林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从《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可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均居全国首位;森林面积达1480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为62.31%,居全国第三位,西部地区第一位;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成效突出,据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率是8个石漠化省 (区)中最高的。

中山国服饰具有融合性,武士阶层服饰带有北方民族风格,属于胡服一种形式,官员士大夫服饰有较明显的华夏(中原地区)风格,普通平民或奴仆的服饰并非深衣,因劳动需要发展成一种功能性极强的极其简单样式,妇女服装形制主要是长袍和深衣,与男性服装差异不大,也带有华夏文化特征。

中山国服饰总体分深衣和胡服两大类。服饰材料更加精细,出现多种服饰装饰工艺,服装款式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还有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2.服饰风格

(1)配饰风格

战国初期中山国的配饰中发现螺旋形金耳环、有柄小铜镜、金饰牌等配饰,螺旋形金耳环是源于商代西北方的耳饰,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反映了鲜虞族配饰的北方民族风格,金和铜的材质体现的是一种雍容华贵的部族文化。在战国中期以后,中山国的装饰风格有了改变,不再是以金和铜作为配饰的主要原料,而是转变为玉石为主,在佩玉上书写吉样和避邪祝语的习俗表现了中原崇玉的观念,装饰风格更多的同中原地区相似,这与鲜虞族与中原礼制文化交融有很大关系,展现一种清雅、礼制文化。

(2)服装风格

中山国服装风格与民族地域性、阶级性极相关。为适应地域环境呈现不同风格,不同阶级服装特点有显著区别,高贵阶层服装的面料、款式十分考究,表现雍容华贵,平民服装仅满足基本功能,风格表现较弱。中山国服装风格从整体看是体现北方戎狄部族与中原服饰习俗相融合的特点。武士服装短小、灵活,有较强战争功能,具明显北方戎狄风格。中山国深衣服饰兼容民族与华夏风格。深衣服饰与中山国地方习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性化风格。平民和民间艺人的服饰非常简洁。

(3)中山国服饰形制特征

中山国武士服饰为短小精悍,披发左祍,带有强烈的北方民族之风。上层统治者及其身边侍从人员服饰有强烈的中原汉族华夏风范,服饰华丽,深衣广袖。中山之地平民和奴仆等普通劳动者服饰呈现出因陋就简,便于劳动的着装特点,并且冠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山国的女性服饰兼容本民族服饰传统又深受中原华夏服饰的影响,有方格纹的长袍和华夏汉化的深衣两种式样,喜欢配饰,发式自由多样。

四、中山国服饰文化内涵及典型特点创新

1.区域典型文化特征

对中山国各阶层服饰的梳理及对比研究,中山国区域服饰文化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融合性,民族性典型特征,武士服装体现出一种狄戎民族风格。上层人物体现出中原汉族风格,平民、奴仆因地位阶层较低,风格特征不明显。女性服饰即受带有狄戎民族风格又受到汉族风格影响。中山国服饰具有独特的服饰形制及装饰工艺特点,体现区域山地游牧、平原农耕社会文明相结合,服饰文化具有少数名族为主导,兼具中原汉族服饰特点,等级鲜明的文化特征。

2.服饰文化内涵表征

中山国服饰文化独特,主要体现在乐于游艺、男女无别、尚武尚勇文化方面。

从出土人俑发现中山国的服饰形制中较大胆的运用不同质料进行拼接,以此来获得色彩上的对比。服饰图案装饰有较复杂的卷云纹样,纹样颜色有黑和红色的对比。杂技俑、唱俑等通过奇异鲜丽的服饰,哗众取众的动作反映出宫廷演艺角色服饰形象特征。此服饰、生活上的综合状态反映了中山之地生活追求其乐融融,多彩奢华的文化涵义。

中山国武士服饰中能反应中山国对尚武文化的推崇。服饰形制偏于运动,衣长短到臀部,利于腿部灵活走动,窄袖紧口,便于手部灵活运动,显示干练,不拖沓。腰部系宽腰带,腰带能让腰部更加贴体,也利于运动。不仅在武士服装中有体现,女性、平民服饰形制中也都是偏向运动感服饰,营造出灵活、活泼的整体形象。

男女无别是中山服饰特色,出土器物纹饰中常有采桑织布、狩猎骑射、水路攻占、赏舞宴乐场景,其男女服饰通常相似、形制相同,更有一些弓射、狩猎等有女子参与,中山女子这种喜爱射猎的强悍之风,反映出男女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差异性较小,在中原汉族华夏国家中不多见。出土陶俑中男女性服饰形制深衣为主,没有刻意的男女分别,比较中性。

3.典型元素现代设计

中山国服饰纹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服装图案和装饰是中山国服饰文化的出新之处,用到现代服装中去。交领元素是中山国服饰造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男女服饰中都出现了交领元素,交领的位置高低变化,既蕴含一种随性、利落的感觉,以衣领交叉形态显示休闲、平淡风格。又能表现性格妩媚的特征。另外利用拼接可以营造局部的变化,起到强调的作用。现代服装中的交领元素,也可用流畅的线条交叉带来朴素平易感。深衣结构特色作为表现靓点,以斜裁不对称的设计,利用斜向纱线的变形表现底摆等都是可用的价值元素。

五、结语

战国中山国自身发展中继承和创造了民族的文化,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服饰文化表现中独具特色,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此地域民族的审美取向与精神诉求,是中国古代服饰、河北服饰文化重要一部分,为现代设计及文化创新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吕苏生.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何艳杰.鲜虞中山国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M].文物出版社,2005.

[4]韩兵,孟祥三.浅析先秦时期服饰材料与加工工具[J].山东纺织经济,2011(05).

[5]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D].郑州大学,2003.

[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1965.

[7]石家庄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J].考古,1984 (11).

[8]张卓然.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

作者简介:

刘立军(1976-),男,籍贯河北泊头,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及营销,服饰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

战国设计应用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绘本书籍中插图语言的应用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