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情说“爱”

2016-07-12鲁红艳三峡大学44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理据古文字繁体字

鲁红艳 (三峡大学 443000)

谈情说“爱”

鲁红艳 (三峡大学 443000)

“爱”繁体字和简体字分别写作“愛”和“爱”,最大的区别在于字中是否有“心”。倡导恢复繁体字的相关学者认为“爱”字不可缺“心”,否则字不达意,那么“爱”字本义为何,“爱”字能否缺“心”,本文试图从“爱”的字形演变出发,整理“爱”字相关辞例,并结合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对其做一个探讨,旨在减少相关疑虑。。

爱;愛;字形;字义

最近几年,关于是否恢复相关繁体字引发了很多学者的思考以及争论,其中争论较多的字之一便是“爱”字。众所周知,“爱”繁体字写做“愛”,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字中是否有“心”。倡导恢复繁体字的学者认为无“心”还怎么“爱”了?无“心”之“爱”既破坏了原字结构,又损害了原字的构字理据,使得字不达意。那么“爱”字本义如何,究竟能否缺“心”,我们不妨先考察“爱”字最初的字形字义。

《说文解字》云:“爱,行貌。”将爱解释为行走的样子,似乎与当今对爱的解释相差甚远。我们认为从字形上看,不论是金文,还是小篆,最突出的是心,心才是这个字的中心符号,因为不管是呵气还是矗立回顾,不管是添加的手还是脚,所有的这些字符都紧紧围绕着心。如果“爱”仅仅表示行走的样子,那么造字之初似乎更应该去突出强调后来才多出的表示脚的字符,而不应该从始至终都围绕着一颗心,因为行走永远都是用脚行走的,那么由此可见,将“爱”仅仅解释为行走的样子,似乎不妥。

沈宏在对《孝经》的注解中这样解释“爱”,即“亲至结心为爱”,“亲”指父母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一直思念父母,一直希望到父母身边去孝敬他们,久而久之,这样的念头积存于心,这就是爱。我们认为沈宏的解释最接近“爱”的本义,即心有所系,心中思人,而后“爱”从本义引申出各种引申义,如慈爱、仁爱、爱慕、宠爱、亲近等等。

综合相关学 者研究,《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云:“仁有数,••••••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孔颖达注云:“此明性有仁者,以天性自仁,故中心凄憯,伤怛怜爱于人,故云‘爱人之仁也’。”认为怜爱为“爱”的发端,是人类情感自然表露的爱念。“ 爱的意念产生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最初为怜爱”,我们 认为这也是心有所系,心中思人思物的一个表现。慈爱、仁爱之意,大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献里,据 相关学者考证,慈爱之义本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亲情之爱。《礼记•祭义》:“孝有三,小孝用力••••••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郑玄注曰:“思父母之慈爱已而自忘己之劳苦。”此时心有所系,心有所思的是父母亲情;后来“爱”的语义由慈爱发展为亲爱,即被统治阶级借用来比喻君民之间的关系,提倡亲爱之道以利于统治民众。如《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哀公问》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此时心有所系系的是黎民百姓,孔子的“爱人”主张,并最终归结为“仁爱”是对其亲爱的一个升华。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怜爱、慈爱、亲爱,还是仁爱,都与“爱”字本义相关,是由其本义引申而出,与前面分析“爱”字构形,从心从旡会意,本义为“心有所系,心中思人”,一脉相承。

从“爱”字构字理据上看,“心”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倡导恢复繁体字的一方认为简化字不仅“破坏了汉字的结构”,还“损害了汉字的构字理据”,从而使得字不达意。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汉字的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汉字简化应该是从汉字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况且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对于文字使用者大众而言,文字学习、使用的便利性才是首要的,相对于繁体字,简化字笔画明显减少,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习、使用汉字的效率。至于其理据,对于文字使用者似乎并没带来多大的便利,反而由于其模糊不明增加了学习汉字的难度;而且,现如今大多汉字使用者并不了解或者是清楚这些理据,似乎也并不影响他们汉字的学习和使用。

综上,根据“爱”字字形以及相关辞例考证,“爱”是会意兼形声字,意为心有所系、心中思人,“爱”的语义也由最初的怜爱引申出一些新的语义,如慈爱、亲爱、仁爱等等,且都与其本义密切相关。从汉字字形和构字的理据来看“爱”字“心”不可或缺。然而,“爱”字“心”并不是故意省去,而是经过漫长字形演变,最后简化成了如今的写法,从汉字学习、使用的便利性来看,汉字的简化更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

[1]刘翔著.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 古学纵横[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2](汉)许慎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03.

[3]徐中舒著.古文字学讲义[M].成都:巴蜀书社,2012.12.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6]高明著.古文字类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1.

[7]曾宪通主编.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8]刘钊著.古文字考释丛稿[M].长沙:岳麓书社,2005.07.

[9]曾宪通著.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01.

鲁红艳,在读硕士,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理据古文字繁体字
哈哈镜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冯小刚建议让繁体字回归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