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微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与影响分析
——以杭州G20峰会报道中的“杭+”视频为例

2016-07-12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3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语态峰会杭州

宋 利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0)

融媒时代微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特征与影响分析
——以杭州G20峰会报道中的“杭+”视频为例

宋 利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0)

时下,融媒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也引起了传播学的巨大变迁,使信息传播路径由固定偏狭、线性式运转走向便捷互动、多元化融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的成功举办既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的坚强后盾,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宣传报道。本文以杭州G20峰会活动报道中的“杭+”视频为载体,试图分析微视频传播在重大活动报道中的特征、影响与不足,为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范本。

一、融媒时代“杭+”视频传播概述

在融媒时代,作为“景观社会”的物质和技术承载体,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标志的大众传播媒介已将人们从文字传播、图片传播带入到影像传播的阶段,碎片化的声音和景象既潜移默化地组织着人类美学的演进凸变,又细致入微地统率着普罗大众的神经感触,而集短小精悍、收看灵活以及便于转发等特征于一体的微视频无疑在深层次上契合着影像传播时代受众的内在诉求。“微视频”是对视频的一种形式称位,时间一般介于30秒—20 分钟之间,它内容广泛、形态多样,很容易引发网络热点话题的“病毒式”传播,因此微视频近年来广为流行和传播。“杭+”视频是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在报道杭州G20峰会活动期间推出的系列视频品牌,以视频形式讲述杭州故事,并在新媒体端口进行传播,因其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一经推送便实现了规模化的传播效果,如8月29日为G20峰会开幕暖场的“杭州西湖烟花”视频,发布后在《杭州日报》微信客户端的阅读量高达10万+,而在腾讯视频客户端该视频的点播量从峰会开幕前到闭幕后的9月10日竟达到3126万之多。

二、“杭+”微视频传播报道的内容特征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接受理念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受众理性的阅读思辨,网络的开放文化培养了新媒体受众多样、有趣和个性化的需求。“杭+”微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紧跟受众和社会的媒介使用诉求,实现了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精准投放。首先,主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走平民化路线,例如《杭州地图》系列等解释性短片视频,讲述的是杭州的衣食住行,《是杭州人爱读书、还是杭州令人爱读书》则是围绕杭州的都市生活和精神文化主题创作。其次,“杭+”视频具有跨文化传播的视野。杭州作为极具东方文化代表的都市,以宜居的典范彰显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历来吸引着众多国际友人的眼球。在G20国际峰会的大背景下,“杭+”推出《全世界都在学杭州话》等系列对于塑造和传播杭州的城市形象以及提高杭州的国际地位具有极大的建设性作用。再次,“杭+”视频还具有精英和人文情怀特征,如关于基层普通人的人物微纪录片,通过新媒体时代传播语态的转换,用影像艺术化的创作方式再现了社会“草根”人物的生活状态,突出了尊重生命、追求和谐的人文关怀主题。

三、“杭+”视频传播报道视角与语态分析

研究以往国内媒体的报道经验不难发现,重大权威信息一般由中央级媒体统一发布传播。因此作为地方媒体,在中央媒体、省级主流媒体的竞合传播态势下,唯有采取个性化、差异化报道方式才能在重大活动报道中脱颖而出。G20峰会是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其他媒体相比,杭州媒体的优势在于更加懂杭州、更加熟悉杭州。在这次新闻策划与报道中,中央与省级官方媒体在报道G20峰会时主要从正面宣传市井的繁荣以待以及使用写实的方式描绘杭州夜景盛况,这种视角的报道与解说迎合了主导文化的传播方向。与之不同,“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则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活灵活现的报道方式,以《杭州西湖烟花》为例,创作者用精致的构图和视角,精心配乐,使视觉的美、听觉的悦与报道的节庆主题相呼应,并将视觉文化的写意性植入纪实性的影像中,给受众一种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做出了亦实亦虚的纪录片风格,不仅达到传播“杭州”的主题,而且诉诸人的情感,走进了观众的心灵。

其次,在传播语态上,“杭+”视频大众化、口语化的语态使得作品本身更加符合网络化传播的媒介环境。语态,是一种说话的态度和叙述的方式,是通过叙事者身份设置和叙述方式两个层面来实现的。与传统新闻报道中“全知全能”的主导叙事不同,“杭+“视频在叙事上弱化叙事主体,或通过第三人转换叙事主体,这种表达方式和叙事语态更加贴近群众。在《全世界都在学杭州话》中创作者以一位幼童YY学语的方式展开视频主题,平易近人,又充满童真趣味,这种视觉文化语态“脱离了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和重逻辑的倾向,是一种倾向于感性主义的文化形态。”1其实,在《杭州西湖烟花》微视频传播中,再现杭州时的角度创新也是一种“语态”的创新,这样做就丢掉传统媒体的“说教型”、“宣传型”传播语态,以贴近人的情感方式传播,使受众的接受情感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微视频传播对重大活动报道的启示性思考

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阐释,任何一种媒介的发明都会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并最终演变成一个时代媒介使用方式的集体记忆。融媒时代的到来既拓宽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文字和具有写实性的描述性报道不再是单一的传播方式,又从侧面更新了人们接受新闻的思维方式,“第三代消费者(网络化群体)在感知和把握世界时的直观化和形象化上与第二代(电视)消费者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新生代消费者是属于图像思考视觉型的年轻族群,善于运用图像的表达方式,较不习惯阅读文字。”2融媒时代受众对视觉文化的追逐给信息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深度变革,视频生产以其低门槛、灵活性、直观性和可视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地市级媒体来讲,在权威性、独家信息,甚至于技术性难以与大型媒体集团相竞争时,从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创新却可以成为实现规模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杭+”视频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迈出了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在利用微视频传播的一大步。当下媒介融合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微视频传播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的不足与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1.“系列视频”在融媒传播中需要按照“专题化”方式搭建传播平台,“杭+”视频在传播中过于依赖“微信”点对点的传播,然而“微信”每日大量推送的信息会对之前信息形成覆盖,会阻碍信息的后续传播。

2.“系列视频”传播使用专题的方式进行呈现时,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需要与民生新闻割裂开,不能与民生化新闻标题的写作方式相混淆以影响视频点击的传播与媒介形象。信息的批量生产与传播关键依然在于如何能够有效到达并且对受众的认知和记忆产生影响,语态的变革、内容的创新和贴近性以及深度价值都应当是微视频的融媒传播所要考虑的。

注释:

1.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35页.

2.陈龙.传媒文化研究[M].中国人民火学出版社,2009:第78页.

猜你喜欢

语态峰会杭州
杭州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历届峰会回顾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