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分析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
2016-07-12苟倩如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550000
苟倩如 (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550000)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分析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
苟倩如 (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550000)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一个中期时期的作品,写在1804,致力于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这就是所谓的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本文试图从音乐审美的形式开始,通过音乐材料分析的奏鸣曲变化及其关系的各个部分的受试者的动机,以此来了解作曲家创作的所想表达的情感和他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黎明;艺术风格;审美形态
《黎明奏鸣曲》是一种田园风格的作品,和贝多芬以前的钢琴奏鸣曲相比,它添加了华丽的表现技巧,让人有一种仰望天空的感觉。也由此,贝多芬开始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展现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风格。这首奏鸣曲结构规模雄伟、技巧华丽,描绘了大自然的形象,并借助大千的外部世界的某一现象来洋溢自己的内心情感,引发人对与生命的思考,充分显露出贝多芬钢琴技巧的卓越进步。
一、贝多芬的艺术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8岁时,Beethoven first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在同一年,他开始尝试作曲。当他11岁的时候,他非常熟悉巴赫的"平均钢琴音乐集”。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二、《黎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期他的一位庇护者和挚友、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华尔斯坦伯爵所作。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伯爵比贝多芬大八岁,在1787岁至波恩和贝多芬。在贝多芬年轻时,他就认清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是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热烈支持者,给予贝多芬充足的经济支持,并送给贝多芬新的钢琴,而这架钢琴更加的灵活,可以快速的弹奏跳跃的声音,也能够弹奏出和弦的颤音与震音,贝多芬很可能为要试验并发挥其出色的本能,运用了他的全部写作技艺,创作了了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黎明》,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大自然光辉的景象。
三、《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风格
这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乐章,主题旋律描绘出细腻生动的形象,赋予给它一个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主题的节奏,在轻柔的低音旋律,表明自然即将到来。然后在高音区出现快速的旋律,像清晨鸟儿欢鸣,在泉水流淌。音乐强调高低音的对比度,采用两种有力的对比来展现两种不同的气氛的感觉,同时,优美的音色的组合,优美的线条清晰流畅。主题旋律的幅度非常大,给人一种闪烁的感觉,它以广阔的气氛和灿烂的色调组和微妙的和谐乐章,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运动,音乐描绘了一幅黎明微微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接着,第二个主题出现在主题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民间小调,它与C大主题形成三度的关系。由此音乐变得更加热情和稳定,并使得主旋律形成羡慕的色彩、情感和形象的对比。
主部主题的旋律缩减后在出现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旋律、节奏、力度、和声、色彩等各方面进行各种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活跃气氛,造成乐思发展的积极动力。在动机的高音的主题被压缩,突出旋律和节奏紧凑,形成一个强大的动力。减少的旋律是贝多芬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在高低音来回地跳跃的动机再次出现时,旋律给人紧迫感为湍流,鸟儿歌唱争先恐后。在主部与副部的主题调性的不统一,按照奏鸣曲一般原则,再现部分的主、副部主题在调性上应取得一致。这首奏鸣曲是个例外,由于副部主题部分的变化,连接部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音乐思维发展的另一阶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
四、《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审美形态
这首奏鸣曲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他索要表现的形象气质都清晰的反映了一个非常搞鬼的诗意的形象。这个称号是不是贝多芬的原创,但其音乐的本质是不矛盾的,最大的特点是乐思新颖、丰满,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然观。它摆脱了光与暗的对比,并在第三章中以大自然的现象来反应山水的本质,从而从侧面体现了贝多芬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贝多芬对于大自然强烈的爱在这首《黎明》奏鸣曲中表现出来。其次在《黎明》奏鸣曲的的音乐结构上,贝多芬打破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他将连接部分大胆扩张,不仅使乐章的规模结构得到扩充,也保持了乐章结构的平衡。当贝多芬似乎是无忧无虑的,他的灵活,强大的手指在弹键(如在他的短腿在农村走),我们可以从这首奏鸣曲的旋律中想象到贝多芬所想描绘的大自然景色,和贝多芬所想表达的所有情感。许多人称《黎明》奏鸣曲是一首白色的C大调奏鸣曲,它主题动机鲜明,旋律轻快活泼,结构规整。这首奏鸣曲表现的是是贝多芬对大自然的觉醒,音乐从一开始就暴露在大自然的喜悦中。黎明奏鸣曲”的先驱是田园交响曲,它充满了活力,充满朝气和新鲜风味的抒情诗。
总之,这首奏鸣曲描绘的是大自然景象,音乐自始至终洋溢着喜悦感情,而大自然也正是贝多芬所深深喜爱的。"黎明奏鸣曲”的是一首田园交响曲,它充满了活力,充满朝气和新鲜风味的抒情诗,是贝多芬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反应自然现象本身的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这种媒介对自然美学的一种表达,它是完全已知的世界的钢琴音乐。
可见,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他内心的写照,也反映了他在音乐上的真正努力。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后人称之为“新约”。
苟倩如(1989.8-),女,贵州贵阳,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