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2016-07-12王光涛太原理工大学030024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禅宗冥想道家

王光涛 (太原理工大学 030024)

浅论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王光涛 (太原理工大学 030024)

本文从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道家及佛家思想,来阐述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中国画;道;禅;本体精神;清;静;无为

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清、静、无为。“清”和“静”属于本体精神的性质,“无为”是这些性质的存在状态。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种基本精神着手:一是道家的,二是禅宗的。中国画的认识主体——士大夫阶级的心理结构,以及由这一心理结构形成的国画家特有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决定了中国画本体精神中所注入的原始养料是以道德为源、以禅宗为流的虚无主义思想。

道家、佛家思想的深刻的洞察力要得力于人类神秘的知觉方式——直觉体验式的认识方法的结果。在老子看来,“静为躁君”,“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动是事物的暂时的、表面现象,而静,则是事物的本质、本体属性,是动的最后归宿。庄子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泞。”反之则浊则乱。清和宁体现了事物的理想存在,是无为之结果。而自然之性本在清、静,清、静又以无为为本,无为则静涵动,清可容。

道家无为而就的是心物冥合的虚静境界,与道家不同的是,禅宗欲修的是心物两忘的空明境地。禅的本义是静虑、冥想、弃恶从德。沉思冥想从而获得对佛性的彻悟。禅宗的精神是空,“一切皆空”,所谓的现实世界只是本心空明后的幻相。彻底的禅的境界是在发见心性之本体的空无。

禅宗从佛法中脱颖而出,创立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构筑了自己的审美模式,成为文人士大夫所能普通接受的宗教理论,形成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特有的人生哲学,深入到中国文化艺术固有的核心,道和禅成为中国文化艺术旷日持久的主要影响。

一、“静“是中国画应至之境,中国画崇尚虚静空灵,宁静平和

1.静气得于画家内心之充盈,对生活的探求和深思

倪赞不满元人统治,自卖家财,归隐山林,在自然天地中寻求一方净士,所作山水,平远疏淡,画面白的部分虚空、清旷占着大部和疏朗造型的线条相配合来构成寂静恬淡的境界,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风故人之感”,得逸品画格之最高境界。

2.中国画的“静气”还参悟着“禅理”,自写性灵,参乎造化,达到心物两忘、空明境地

日本高台寺藏《十六罗汉图》,每一尊罗汉,或坐石上,或坐椅上,或作抓痒状,或作显示神通状,造型虽变化多姿,但深得“静”中之妙。这正是禅宗的凝神冥想、活参和顿悟的反应,而贯休深得其意,使画面充满着禅趣和玄思,使禅宗的心物两忘的空明境地、静虑、冥想得到诗一般的升华。

3.中国画的“静气”,还表现着中国画家特有的美学情趣

“静”反映在用笔用墨之时,不可有矜心作意之态,也不能有草率敷衍之意,随意而生发。倪瓒简淡柔隽的笔墨与山水冷逸、寂静的意境互为表里,体现了文人画的高雅气息。达到形连太虚,思接混沌的妙境。读他这类画,可息燥动之心而入寂静,可体宇宙造物那无尽的深秘。

二、“清”是中国画应至之境,中国画崇尚意境清逸,妙合自然

在中国画艺术中,古代的国画家们力主文雅、清新、淡泊,宁静平和。在艺术中,他们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绘画的邪、甜、俗、赖之病,根深于人的心灵、精神与修养。故石涛有云:

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浅则清……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所以平淡并不是枯淡,就如倪赞的画虽用笔干风裂秋风,但却润含春雨,黄子久在他的笔墨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清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自然中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打开画卷,宁静清新之气扑人眉宇,例如他晚年艺术进入自然浑成化境的巨作«富春山居图»,画家虽以富春江景色为蓝本,他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即不徒以形似为满足而重于理趣神韵,所以他有意识地舍弃了富春江岸高峰插云,奇岩峭立的形体,多取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其目的在于构筑一种宁静、平淡、清新的意境。和董源“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巨然“淡墨轻岚”,“岚气清润”一脉相传,于苍浑中见腴润,于宕逸中见清遒,气清质实,平淡天真、雅洁淡逸,生动地表现出江南翠微杳霭,苍茫浑秀的景致,将元人清逸的审美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画的“无为”融入了清虚静寂的自然之性,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和静是自然之本性,体现了事物的理想存在,是无为的结果。“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中国画画面的空间感正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的,明与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虚实关系既是一个艺术意境创造问题,又是一个空间观念和艺术形式结构问题。

1.虚无为有之根本,虚无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老子日: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恍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不就是宋代的水墨画,如米芾云山所表现的境界吗?中国画中的虚无不是死的结构的空间间架,而能使物质、精神、气韵在里面流动,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都能表明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2.画内笔墨有穷尽,画外意境无穷尽,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有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清•闵贞画«太白醉酒»一图,太白烂醉如泥的形象,位于下方,仅占去画面四分之一。上面四分三是空白,画面上的一片空灵,一片虚无,将李白那种心胸博大的气派通过这片空白而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之令人遐想万千,余味无穷。

3.中国画作为空间艺术的一种古老形式,应尚清空而去质实

中国画家在境界的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处确立审美注意中心,虚处开拓境界,作为“象外之旨”来调动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转实为虚,以虚代实,使虚的空间处置化为实的生命,将画意引伸到神妙的境界。山水画中常利用云、气、烟、雾、岚、霭等,“片片行云如絮”常留白示意,可谓山之有云犹鱼之得水,生动空灵,或言过甚,但观古来杰出写山水者,皆籍以取胜,得“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气韵生动之空灵意境。

总之,道家清净淡泊、寂寞无为的情趣和理想,自然天放的人性、至乐无乐的人生哲学以及崇尚自然天籁的宇宙观,加之禅宗的凝神冥想、活参和顿悟,使活脱脱一个现实世界,充满着禅趣和玄思,使本来就追求萧索超然、空寂寥落意境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国画创作中,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清、静、无为得到了诗一般和谐的升华。

[1]李安纲,赵晓鹏.道德经[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张石,王树海,吴作桥,张锡坤.禅与中国文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陆欣.庄子通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禅宗冥想道家
禅宗软件
蓝的冥想
灵 山
《冥想》
冥想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落叶禅
冥想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