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影响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2016-07-12徐烁昕宁德职业技术学院355000
徐烁昕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355000)
金铁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22)
孙兆磊 (中央音乐学院 100031)
基于旅游开发影响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徐烁昕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355000)
金铁宏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22)
孙兆磊 (中央音乐学院 100031)
福建省闽东地区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开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将当地特有而古老的畲族音乐资源以表演、节庆等形式加以传播和发展,这一方面显示了音乐与旅游的开发结合给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道路。但随着旅游开发的市场化效应不断膨胀以及外界异类文化的冲击,畲族原本固有的音乐形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有量变、有质变,既积极、也消极。面对当今旅游开发这种趋动力的影响,闽东畲族音乐文化如何得以妥善保护?如何与现代化社会进程共存?是值得深思和重视的问题。
旅游影响;闽东;畲族音乐;保护
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闽东畲族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AS151100。
“闽东”即福建宁德所辖范围,属于多民族地区,位于闽东地区的畲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根据历史记录,闽东畲族音乐文化按照传统可分为山歌、舞蹈音乐、器乐音乐、法事音乐四类。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是自古以来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也是最具艺术魅力与音乐特色的,被誉为畲家人的传家宝,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么唱“畲歌”成为了畲族人民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主要方式。在闽东地区的畲族山歌中分布四大调区,即福鼎调、福宁调、霞浦调、罗连调;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重唱、轮唱、讲歌;声部组合:单音、双音;按照时期先后,闽东畲族山歌划分为传统民歌、革命山歌、新民歌;按体裁形式有连歌和条歌两种;按篇幅规模划分为全连和短连;按表情和演唱场合划分为庄重的歌、正敬的歌、生活性短歌等;按不同题材又可以细分为历史歌、劳动歌、情歌、故事歌、谜语歌、杂歌、时政歌(解放歌)等7大类,这些曲目种类分别揭示了古往今来畲族人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了惩恶扬善的道德品质,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悠然情怀的向往。另外,畲族传统的舞蹈音乐、器乐音乐、法事音乐就其传统和使用场合,基本上只存在于畲民的祭祖、婚嫁、丧葬等风俗中。闽东依山傍海,山峦叠嶂,景色秀丽,正因为特殊的地貌,原生态音乐文化在闽东的青山秀水间以淳朴的原生态形式保持着,形成了闽东特殊的畲族音乐文化。它从其产生发展、延续传承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影响着畲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来,闽东畲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彰显它特有的魅力,尤其在畲歌的“双音、旋律、假声、语言”四大方面独具艺术特色。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相比更容易被边缘化,闽东畲族音乐也不例外,它正面临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造成当前困境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单一化、标准化的商业文化冲击驱使闽东畲族文化艺术逐渐衰落;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导致畲族特色文化的模糊同化;丰富多变的现代音响赋予了人们更多选择和兴趣,导致畲族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传统的畲族音乐自身单调,缺少听觉上的张力,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畲族音乐所依附的社会活动的减少为其传承造成障碍;畲族音乐的存亡发展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旅游开发对闽东畲族音乐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既积极又消极。从积极方面来说,闽东畲族音乐本身就决定了旅游开发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它可以营造闽东旅游文化氛围,外化畲族旅游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增强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者求知需求;丰富旅游活动内容,陶冶旅游情操,增添旅游情趣;打造闽东城市形象,彰显地域文化,形成旅游新品牌,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加快当地经济繁荣;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畲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推进音乐教育和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从消极方面来说,旅游开发产生的市场效应,以谋取最大经济利益而导致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变味”,保护受到“阻碍”,在现实中常陷入“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两难境地。民族音乐往往因其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展现出它的价值和不可代替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它们脆弱萎缩和易于流失的一面。做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既相互矛盾又相对统一的,正如畲族音乐只有传承才能显示其本真和文化精髓,但创新亦可以带来活跃的旅游市场。笔者认为闽东畲族音乐文化在旅游开发的市场导向下应该从大方向上遵循我国非遗工作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对畲族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一定要本着传承保护的原则,起码应该做到突出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重视畲族音乐文化底蕴,提升人们对闽东畲族音乐的关注度,做到观赏和可参与相结合,杜绝以商业利益而对其进行扭曲性的篡改和利用,在不改变当地民俗民风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在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上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适当的创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在现代社会构建闽东畲族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
闽东畲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存在,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来被开发,又可以当作地区文化品牌来打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产业背景下,当今旅游开发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可谓利弊参半,针对此种客观情形,提出“可持续性”旅游开发就是研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将闽东旅游开发对当地畲族音乐文化的破坏降至到最低程度,最好是在保护保存的前提下再适度开发,形成良好的保护保存运行机制,进而为闽东畲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创设合理空间。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闽东畲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延续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可以在现代社会延续传统,即维护畲族原生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通过尊重原有的生活方式,减少当地畲族音乐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形成允许部分资源景观向游客开放,另一部分则是保护原住畲民生活的核心文化内核区域,游客一般不能进入;其次可以将传统融入现代社会,即拓展畲族音乐的生存空间,积极帮助畲族原生音乐转型,开拓闽东畲族音乐新的生存平台。例如官方活动、文化节会、节事旅游、舞台团体、比赛展演、电视音像、网络媒体、学校教育、博物馆、传习所等。
(二)充分发挥闽东民俗节日和文化空间的作用
每年“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四月八”牛歇节、农历夏至后“辰”日的“封龙节”、“七月七”、“九月九”等畲族传统的节日中,畲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歌会,这些节日同时也是畲族的盘歌节。开展闽东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和文化空间的作用,将畲族音乐通过具体的民俗节日活动表现出来,可以有效推动闽东畲族音乐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群体性传承。在这些传统的节庆活动中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以及由政府、企业出面成立从事畲族音乐表演的专业团体来演出,或者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音乐展演和汇演等形式来激励当地群众传承畲族音乐文化。
(三)完善闽东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机制,培养相关人才
学校教育是当前社会进行文化知识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要形成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先导的全面、多元、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这对于改变当代现有的民间社团及民间音乐家单一脆弱的传承格局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建立起以本国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大力宏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意识到学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前提下欣赏、学习、借鉴外来音乐文化。在闽东地区,更要加大资金投入,将畲族音乐引入课堂来更好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加强,尤其在中小学课堂内开设畲族音乐文化课的教师应该由本族人担任,在课堂上学习畲族音乐的演唱等,培养出相关的表演人才与管理人才,使畲族原生态音乐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在本民族后代中得到传承与延续。
(四)加强理论研究及保存工作
近年来,关于畲族音乐在内的非遗工作保护的研究,集结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如今斑驳陆离的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唯有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及保存工作,即抢在那些已经或将要丧失生存环境的畲族古老乐种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研究工作,以保证畲族音乐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才能使我国畲族音乐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对多年来从事收集研究和特殊贡献的学者要进行物质奖励,在科研经费、政府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要有所政策倾斜。
(五)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畲族音乐非遗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畲族音乐非遗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该从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上着手,在闽东地区设立以保护畲族文化遗产为核心,形成对畲族历史文化、存续状态等重要价值及特色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与活态性”保护的特定区域,是营造闽东畲族音乐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在这个特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闽东畲族音乐博物馆或音乐文化实物陈列、档案馆,可以将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转化为可长久保存的实物及文本资料,即以畲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民族服饰、道具等实物及图片资料为保存对象,以乐谱的形式将其音响予以书面记录,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畲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畲族音乐志,为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并定期举办实物展向外界开放,让外界人群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来了解畲族音乐文化;另外还可以建立闽东畲族音乐传承基地,例如传习所、民族学校等都是很好地教育和传承设施。
(六)加大宣传、交流工作,利用现代媒体积极扩大畲族音乐的影响
由政府每年主办的“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以及地方上推动的新兴节日等重大节庆活动,促进了当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性影响已足见成效。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要想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长久发展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媒体对闽东畲族音乐文化进行立体式的宣传,可以极大地推进闽东畲族音乐的非遗宣传工作,能高效快速地将闽东畲族音乐带入整个社会的公众视野,进一步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例如闽东地区可以推出系列能反映宁德畲族音乐文化特点的歌曲、舞蹈、文化读本、古籍、画册、摄影集等;出版一批畲族音乐文化的学术精品与科研成果;定期召开畲族音乐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举办音乐节、音乐论坛、开展民间音乐采风活动;加强电视台之间的横向合作、成立畲族音乐专项网站、建立畲族音乐文化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开拓宣传和交流通道。
(七)尊重文化人才、保护民间艺人
尊重文化人才、保护民间艺人就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政府在更大程度上要为文化人才及民间艺人提供社会性福利,例如发放经济补贴、实施低保、医疗补助、减免义务工时、房屋修缮等;对具备真才实学, 在保护、传承、弘扬畲族文化遗产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文化人、民间艺人等,由政府授予名誉称号和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积极鼓励他们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支持他们举办各类畲族文化艺术传习所,依法开展传艺授徒、讲学等活动。
(八)建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数据库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跟随现代社会的变迁,资料的保存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网络化的普及,通过电子数据库的建设来保留鲜活的民族音乐资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闽东畲族音乐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集文字、记谱、照片、录像于一身来对闽东当地畲族音乐文化的绝大部分信息实现永久性的保存,具体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制定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标准、方案、分类、细则等,进行统筹规划、周期验收、经验交流、及时更新、不断丰富。
三、结语
诸如闽东畲族音乐这类的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开发影响下获得良好地传承与发展,本质问题还是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走二者共存、良性互动的和谐之路。事实上保护与开发的冲突往往难以调和,保护需要政府及社会多方面的投入,而开发不仅需要投入,更强调产出,这就指出了“经济”这一根源性问题所在。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不能改变,在当前情境下,唯有继续探索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规律,找到符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殊性的保护之路,形成文化遗产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化传承与民间自然传承演变的并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1].徐永志.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调查报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音乐,2015(1).
[3].杨民康. 阶层化、区域化和网络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音乐发展现况和趋向探析[J].艺术百家,2016(1).
[4].雷桂榕. 新形势下畲族民歌传承与创新发展探析——以闽东畲族聚居区为例[J].音乐创作,2016(7).
[5].董海燕;万克夫;对传统音乐进行旅游开发的宏观思考[J].企业经济,2013(8).
徐烁昕,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金铁宏,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和声学。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孙兆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