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民歌的特点及其成因

2016-07-12蒋林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蒋林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411201)



论新民歌的特点及其成因

蒋林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摘要: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家意识形态直接型塑的结果。因此,1958年的新民歌呈现出工具性强、艺术价值低以及纪实错位的特点。不仅如此,在这一型塑过程中,还出现了少量的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作品,而这些作品便以碎片化的形式镶嵌在当时的诗歌潮流中。

关键词:新民歌;国家意识形态;型塑

作为国家大跃进时期的一个重要战线,新民歌承担着为大跃进鼓吹呐喊以及传达国家上层意识的任务。因此诗歌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工具性强、艺术性低、纪实错位的特点。虽然有部分民歌作品表现出民歌自身应有的朴实、真切的特点,但这只是少数且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在当时的诗歌潮流中。

1958年我党发动了生产上的“大跃进”运动,为了实现“大跃进”中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地生产目标,国家开始积极宣传、鼓励民众投入到这一次的生产运动中。正因如此,具有通俗性强且流传度高的民歌便首当其冲,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传达此次上层意识的有力工具。所以,整个“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也由此呈现出一种工具性强的特点。例如诗歌《担山赶太阳》“一条扁担丈二长,英雄担山赶太阳,一头挑着工业化,一头挑着万斤粮。一条扁担丈二长,英雄担山赶太阳,要叫太阳服了输,要和时间赛一场”1就具有很明显的“大跃进”生产运动的特色。在这首诗歌中,诗歌的艺术性基本上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目标性极强的口号式宣传特点,因此,工具性俨然已成为当时新民歌的最大特征。

正是因为这样,新民歌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就不高。从形式方面来看,只是基本地做到句子上的押韵。例如诗歌:《家家门上挂了锁》“昨日我从你社过,家家门上挂了锁。留下黄狗在守屋,公鸡喔喔在唱歌。大门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的字不多:‘我社要搞千斤社,没有闲人家里坐。若有亲朋来相会,请你等到晌午过’。”整首诗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通俗易懂,但艺术价值却不高。与古代《诗经》当中的叙事诗相比,在审美意蕴上有所不及,而与早年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相较的话,其在思想主体上又因过于单一。如果说民歌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地方色彩与民众真实感情合二为一的艺术表达的话,那此时的民歌其艺术特质基本丧失,1958年的民歌只具有民歌的外形,在内容上填充的却是国家的意识形态。

不仅如此,“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还存在着纪实错位的特点。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纪实性,从一个地方的民歌当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当时、当地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以及它们的思想动态。如我国古代的民歌总集《诗经》就大量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但是1958年的新民歌在纪实上却不是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新民歌在一定层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因为当时的民歌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所以此时的真实并不是一种大众的真实,而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真实,是一种局部的真实。有学者指出“民歌本应是底层民众自发的创作,而1958年那种自上而下组织发动的‘民歌运动’,只能催生大量的伪民歌。”2

虽然“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比起以往的民歌来讲,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纵观该时期的这些民歌,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当中不乏有一些好的作品存在,它们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当时的诗歌潮流中。

这一部分诗歌它们大多是民众的自然歌唱,且具有一定的文人创作,所以在用词用句方面也较为讲究。例如《燕山谣》这首民歌在歌颂劳动的同时,又不失民间之美。正如歌手自述的写作历程:我们那都是高山,高山上是一层层的梯田,有时云雾缠在半山腰,看着这景色,我想出了“燕山山峰高又高,层层梯田入云霄”的句子;到种地的时候,我见种子撒在云雾缠绕的梯田里,我又想出了“种子种在白云里”;夜晚收工回来,回身一望,山峰顶着银河,梯田就好像在银河两岸,“银河两岸收金稻”在我脑中自然涌现出来了。后来把四句联在一起,又反复琢磨,最后写成了《燕山谣》这首诗。3又如江西民歌《我愿变只多情鸟》“辫儿跳动脸绯红,百斤担子快如风。我愿变只多情鸟,随风飞到妹家中。”4这首诗是“大跃进”时期新民歌中描写爱情的诗歌,整首诗歌把爱情和劳动的场面结合起来写,既体现出诗歌生动丰富的特点,又反映出当时特有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少有的把政治追求与民间审美完美结合优秀作品。

从这一类的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不似当时那种政治口号式的民歌风格,从诗歌本省的艺术性来讲,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传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而并非仅为宣传的伪创作。因此,这一类的新民歌作品也就可以在当时那种文化潮流中脱颖而出。当然,这样的诗歌在当时的那种“大跃进”生产潮流中并不多见,它们就像沙滩上的精美贝壳一样,以一种零星的碎片式的形式存在其中。

“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之所以会呈现出工具性强、艺术价值低、纪实错位的特点,这与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脱不了关系。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了统一思想,宣传国家政策,文学再次承担起了建设国家的任务。1958年4月,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在国家号召以及人民群众想努力建设国家摆脱贫困的这双重作用力下,新民歌运动作为支持国家建设的任务之一,得到了群众干部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民歌运动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所以,作为一场政治任务而出现的新民歌,其艺术程度也就不会太高,甚至还因此出现了一些为民歌而民歌的“伪民歌”现象。

随后在1959年3月,也就是在“新民歌运动”开始一年之后。毛泽东在郑州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对“新民歌运动”发表谈话,他认为,不能每个人都写诗,要有诗意才写诗。正是因为毛泽东放弃了对“新民歌运动”的推动和支持,又加上农业高产“卫星”的真相逐渐被披露了以及随后全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大打折扣,其民歌创作与传播自然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于是,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便从1960年开始渐渐偃旗息鼓,一场因政治而生新民歌运动,最后也因政治而走向了衰落。

注释:

1.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大跃进民歌选[M].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4):6.

2.段有文,杨晶.论1958年新民歌的审美“二重性”[J].民间文化论坛,2011(2):57.

3.同上.

4.贾芝.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民间文学集上卷[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1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