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居之妙,赛过神仙

2016-07-12月魂独舞

百家讲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陶弘景萧衍静气

月魂独舞

南朝牛人陶弘景的母亲在怀孕前梦见一条无尾青龙从怀中飞出,这是陶弘景一生传奇的伏笔。

四岁时,他的学霸天赋就显露出来,喜欢用芦荻秆做笔,在灰土上学写字。此后,从儒家经典到道家经典,他手不释卷,并且在小小年纪就领会其深意。不到弱冠年纪,他便以才学闻名,加之身形伟岸、气宇不凡,遥遥若高山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顿时作为全方位的完美男神倾倒大众,先后任南朝宋、齐王朝等许多诸侯王的侍读。虽然身居权贵之府,他却不喜与外人结交,一心只读圣贤书。

南齐永明十年(492年),36岁的陶弘景彻底厌倦了官场羁绊,想隐逸山林。很快,他就命随从把朝服挂于神武门鹿市,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友劝住了他,让他至少打个离职报告,省得皇帝怪罪。陶弘景沉思良久,便写了一封辞职信,诚恳地表达了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希望寄情山水的终极梦想,最后说: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皇帝被打动了,不但不责备他贸然辞官,还大加赞赏,并赐给他丝绸等物,每月还赏赐茯苓和白蜜,助他在山中修行养生。

男神辞官让众人难合,许多公卿前来为他饯行,送别队伍彩旗招展,车马阻道,时人说那是宋齐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可见陶弘景的人格魅力。

从此,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位于江苏镇江,今称茅山),开始了他希冀已久的闲云野鹤生活,晨饮朝露,暮伴星月。有时,他只身一人来到山谷,长髯白袍,双膝盘坐,凝神静气,听松涛一涌千万重,仙乐声声不绝耳。这神仙般的做派令人艳羡,他也被时人称为“仙人”。

东阳郡太守非常敬仰陶弘景的节操,多次请他出山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了。陶弘景早年的好友萧衍后来登基,成为梁武帝,其国号“梁”也是陶弘景帮忙确定的。萧衍曾亲手写诏书招陶弘景回朝,还问他“山中何所有”?言外之意是山上什么都没有,隐居生活艰苦,孑然孤寂,不如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并不为所动,回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寄君。”隐居山林的美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萧衍执意请他入朝,陶弘景又画了一幅《双牛图》:一头牛在溪边无拘无束地悠闲吃草,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走,还用鞭子驱赶着,眼神无奈而忧伤。萧衍这才懂得陶弘景想效仿庄子的心思,彻底打消请他出仕的念头。但萧衍对陶弘景信赖有加,每每遇到国家大事总要向其请教,来往书信不绝,甚至一月数信。萧衍每次收到陶弘景的书信,都要焚香静气,再虔诚拜读。这种恭敬之心着实让人感动,陶弘景因此得雅号“山中宰相”。

他隐居并不只为修身养性,除了访山寻药外,他还专心治学,一生著书达七八十种,涉及医药、养生、文学、道教等许多方面。其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的新方法,这也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被沿用一千多年。

作为庄子的粉丝,陶弘景继承了老庄哲学思想,糅合了儒家、佛教观点,创立了道教茅山宗,并进一步整理了道教经书,对道教发展贡献很大。而他痴迷炼丹修仙之术也使得他格外注重养生,81岁(一说85岁)去世时鹤发童颜,身体散发香气,堪称神迹。

编辑/葡萄

猜你喜欢

陶弘景萧衍静气
长寿皇帝萧衍养生之道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开化 凝神静气做好一篇大“绿”文章
陶弘景菜园求学
氢动力无人机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弹特性分析
山中宰相
梁武帝出家
涵养静气,力戒浮躁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