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写实美学意识构建
2016-07-12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01149
薛 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01149)
中国现代美术写实美学意识构建
薛 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01149)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美术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尤其是在清末民初,西方美术意识的传入,对我国美术意识形态的完善和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西方美术绘画的思想和绘画方法以及美术教育理念的改变促成了我国写实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就20世纪初我国现代美术写实意识的发展,探讨写实美学意识构建的过程,以期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现代美术;写实美学;意识;构建
我国的传统美术是以书画主,文人画士通过设定不同的书画评价标准,建立书画美术的理论,并推动着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伊始,西方先进的美术观念开始逐传入我国,并推动了写实主义美术形式在我国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意识,促进我国美术的繁荣和美术意识形态的发展。我国美术意识形态的转变不仅是审美观念和美术体制的转变,而且是民族观念、社会结构等的改变,标志着我国美术向现代化的转变。美学意识的构建对弈一个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指引美术画家进行创造的灯塔,同时也是规范画家意识状态的关键。
一、我国美术写实意识的萌芽
狭义的写实主义主要是指在认真观察当代事物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世界进行客观、真实的描绘与再现。广义上的写实主义则将关注点放在普通人物身上,注重对人物和环境的绘画,突出了绘画的写实性,这也是我国写实美术的特点。
(一)现代美术写实意识的萌芽
西方美术最早是以宗教人物绘画进入我国的,其拓宽了我国传统书画画家的思路,促成了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团体的成立,这也就为我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在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他们开始在中国开设学校,教中国的平民百姓绘画的技能,而这些美术学校将西方的写实技法和艺术理论传授给中国的画师,逐渐改变人们对写实主义的接受。20世纪初期,清政府也开始设立相应的美术学堂,这标志着中国美术开始向平民化发展,与此同时,民间美术学堂的大量开设促成了美术体制和美术理论的建立,这个时期我国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对西方画作的临摹和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其教学的内容已经初露西方写实主义的特色。此外,1902年开始我国大量的学生开始出国求学,其中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的学生占大多数,这些学生回国后开始在国内进行写实主义的教学,其以写生技巧入手,锻炼学生对石膏、头像、风景、人体等的写生,这也就促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写实主义的萌发,标志着我国美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写实意识的演变
我国的写实意识经历了萌芽期、实验期和整合期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推动者中国文化和美术的变革。第一个阶段为写实意识的萌芽时期,从西方绘画进入中国到大批美术学校的开设,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推动了美术写实意识的发生,学校不再是单一教育学生使用毛笔、水墨作画,而是转求学生掌握铅笔素描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写生、写实技能的全新美术教学模式。这一种要求学生掌握写生技能的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我国美术学生观察事物的眼光,打开了学生绘画的思路,重构了绘画的时空观。同时,以抨击现实的漫画、报刊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人们更多的接受写实主义的思潮,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视觉审美观,为写实意识在中国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第二个阶段是写实意识的实验期,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写实主义开始逐渐与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艺术结合,以求促进我国艺术的改革。这个时期的美术画作以现实为创造的素材,通过绘画表达作者对实事的观点,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美术社团也关注写生绘画,鼓励创作者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写生,如齐白石、李可染的画作均以写实为基础。中国的绘画艺术融合了国画和西方美术的精髓,是中国写意精神和西方写实科学的完美结合,促成了中国文化的改革,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中国写实意识,中国美术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形式。第三个阶段为写实意识的整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中日战争,这改变了我国美术艺术的正常发展,各个不同流派的画作开始转向表达爱国情怀和抗日情绪上,部分现实派画家逐渐隐世,而一批具有革命激情的新写实主义画家则开始活跃起来,推动着中国美术艺术的继续发展。大批的写实画家走入抗战前线、农村等地方进行创造,使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转向描绘战争为主,同时也使我国的写实主义得到了整合。
二、写实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一)现代美术写实意识的出现
20世纪上半叶的美术教育宗旨经历了从“技术”教育到“美感”教育,再到“社会”教育的演变过程,美术教育宗旨的改变,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写实审美意识,使写实思潮在20世纪各个阶段呈现出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蔡元培曾提及,美术的进化已经逐渐走向民众化。为了完成他的美感教育目标,蔡元培主张通过美育来取代宗教,他在《华工学校讲义》中说:“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可以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精神领袖,他的美育思想对现代美术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美术的转型之际,除了蔡元培,许多文人墨客对文艺中现实主义的表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康有为就中国画的改良,提出了写实画风以振兴文艺思潮。写实不单是改进画法,采用新的作画材料,更主要体现在一种写实的思想。这时早期依附于写实画法存在的写实意识,逐渐向新的美术思想靠拢,从最初的写实教育逐渐向精确、真实的写实精神内核转变。
(二)学校美术教学中对写实意识的培养
教育改革对于学生写实意识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的改革则重点体现在课程的修改方面,写实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美育课程的编排。早期的写实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技巧,随后逐渐引进正规的素描写生体系,随着写实美育理念的兴盛,写实主义的艺术理论逐步成型,这一系列的演变体现了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成功开展。随着透视画、水彩画、钢笔画、铅笔画及图案画各类画种的引进和开展,使得美术教育界写实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虽然这些画种都具有写实的特征,但是在学校中的课程却更多倾向于临摹教学,图画临摹课程有着许多的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美术教育班级制授课形式逐渐形成,课程内容多是写实美术知识性和常识性的教学,学生将会使用到透视、比例、解剖、明暗等西方科学知识,并推广了写生素描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去感受和观察事物的属性,深刻地了解到写实美术的精髓。
(三)学生写实风气的形成
从清末民初的学堂章程及学制中,可以发现美术教学的写实特征在教学课程安排及内容方面等都有体现。期间教育相关部门也倡导实学之风,这样使得美术领域在实学之风的影响下,逐渐兴起了美术的写实风气。1912年,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专门学校令》中提到“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明确了美术在专门学校的教学地位,这意味着美术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属和补充,在教育部门有意识的引导下,美术界逐渐形成了一股追求真实的绘画风气,及写实风气。中国画的白描和勾勒注重单线条应用,而在表现事物明暗、体积及复杂造型时局限性较大,在作画中传达思想感情不明确。而西方素描则应用线条的微妙变化,如虚实、轻重、转折及顿挫等笔法,将事物的造型结构能够惟妙惟肖地临染于纸上。西方的写实技巧和精神对中国传统的笔墨写意情调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夯实了传统绘画的知识根基,使得中国绘画在技法方面精进,在绘画精神方面追求真实科学,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现代美术写实风格。
三、我国现代美术写实意识的发展
(一)写实意识与美术社团的关系
我国绘画界的结社活动形成于清末明初期间,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发生历史性的裂变,新旧思想充斥于各个学术领域,对于艺术界,传统绘画与新时代画家的冲突日益增长,为了宣扬西方绘画艺术,新时代画家们积极创办社团,追求自由审美,社团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使其成为了研究艺术思潮及绘画观念传播的重要舞台,同时也体现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剧烈演变。在与日剧新的社会变化下,写实意识在绘画社团中的发展渐成势态,社团内部围绕中国画和西方画展开争论,国画的精髓理想完美化,不可全部摒弃,而受制于绘画技术,使其表现力单薄。而西方写实艺术思想则在此方面很好地弥补了中国画的缺陷,社团画家认为不妨采用西方美术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写生画引领绘画界思潮,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西方写实绘画在美术社会中确立地位,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美术的革新道路一系列设想。总体而言,民国早期的美术社团已经明确了中国画和西方写实绘画的区别,有了现代型西画的发展雏形,在绘画理念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写实风格入主中国绘画社团,以特有的时代精神赋予了写实风格以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写实意识在社团发展中的深入
1919年,在思想文化领域,传统与革新,中与西的矛盾逐渐扩大,在美术绘画界,有人坚持精研古法,有人则倡导中西合璧,有人建议革新中国一切美术,倡导写实主义。众多美术团体的理念及实践总结逐渐分为两大派,即“守旧”和“革新”。美术社会的不断扩大,使得其影响力量日益见长,社团及社会画家的绘画理念不同,在不断的交流中冲突更甚,而坚持写实主义的画家则更加钻研西方绘画技巧,使得写实意识在社团发展中进一步深化。
(三)民众化和革命化的写实意识
1930年2月时代美术社在上海中华大学内创办,时代美术社成立之时,社长许幸之发表《时代美术社对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言辞激烈,宣言明确提出为无产阶级而艺术的主张,强调美术的工具性,批判所谓“艺术是天才的表现”,具有强烈的革命情绪和煽动性。时代美术社向着时代和大众宣传美术,许幸之等人的画作开始以现实生活中的下层劳动人民为题材,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表现主义的风格。于1930年6月,在时代美术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将文艺问题与阶级关系和意识联系在了一起,提出了新兴美术运动要和无产阶级结合,使其成为革命的武器。在这一思想理念的引导下,美术创作不再是对绘画事物的再现,而是将写实转为表达工农阶层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成为为民众服务的写实艺术。
(四)写实意识的“现实主义”时期
1937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在南京举办,引发了社会性舆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美术界达成一致看法,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及创作方法开始在绘画界弥漫盛行。战争为当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一严肃残酷的氛围下,绘画界呈现出新的特点,漫画社团以其辛辣讽刺,极具批判性的画风,迎合了当时民众抗战需求的同时,也占据了社团的主要地位。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大型美展,积极宣扬了现实主义风格的理念,美展作品中多以真实描绘前线战事为题材,激励了青年艺术家更加积极地深入群众,以现实为艺术,以深刻的现实生活体验为创作素材,在线条色彩方面力求健朗、鲜明、愉悦,绘画作品中透露出真实而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
四、写实意识在美术传播中的普及
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写实思潮的起伏,以及艺术市场的繁荣兴盛,与艺术报刊及画展的宣传形式息息相关。民众对新时代艺术理念及风格的了解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平台机制展现并加以引导,而写实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创作理念和方法,在以书报杂志为平台的美术争论和以美术展览为形式的风格推广中,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创作理念。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美术期刊经由学校及社团进行创办,类型多达数百种,刊登内容有西方绘画理论基础知识,绘画技法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等,使得西方美术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现代绘画理念的发展。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是引导大众进行美术审美的关键,在美术刊物中,美术批评以新时达的思潮流派、作品及相关艺术活动作为对象,揭示其中的审美理念及艺术价值,以此来影响和宣传美术创作。除了书报杂志外,脱胎于西方博览会的中国美术展览会逐渐盛行,其展品多样,综合性强,后期逐渐进行细分,遂发展成为专门陈列美术绘画作品的展览会。美术展览会的开展吸引了广大民众,为新时代美术的宣传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1]武小川.迷失与重塑[D].西安美术学院,2012.
[2]李文.中国现代美术体制与写实美学意识的建构[D].西南大学,2012.
[3]蔡涛.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D].中国美术学院,2013.
[4]朱亮亮.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王冬梅.写实主义的百年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7]谢圣明.传播学视野下《申报》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1872-1937)[D].浙江大学,2014.
[8]漆澜.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画[D].上海大学,2015.
[9]胡玲玲.“权力”之眼的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陈长田.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