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思维简论
2016-07-12马永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400
马永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中国画思维简论
马永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中国画思维是一种以写意为核心的意象辩证思维。运用意象观察法和意象造型观,通过随“意”经营的构图组织法,以生机、气韵为审美标准,以意境创造为终极追求的创作理念。
中国画思维;写意;意象造型观排;意境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包括构造作品的构造规则和评价作品的审美标准都是国人的宇宙观念、辩证思维和审美追求的结果。而国人的这些思维和观念则是中国诗歌、哲学、 美学等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国人不求甚解、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概括能力,常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建构艺术形式、创建艺术语言;国人喜欢用充满诗意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诗意化的生活,对世界满是憧憬和联想;国人俯仰天地又收视返听,重视“悟”和直觉,在道与理、心与物之间悠游迈步,寻觅自我。这是国人的思维特点,也是中国画家的创作思维特点。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我们把中国画创作理念和审美主张称之为中国画思维。中国画思维是一种以写意为核心的意象辩证思维,运用意象观察法和意象造型观,通过随“意”经营的构图组织法,以生机、气韵为审美标准,以意境创造为终极追求的创作理念。
一、求“道”的情结和由此生成的辩证思维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世界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追问,是我们对自身生命来源与世界本源奥秘的追问,是少年初生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人类的早期文明因各种原因在后来大都痕迹不显,但其精华和基本观念还留存于各种神话传说之中。中国盘古开天地的远古传说蕴含着国人的宇宙观念:人和天地自然都诞生于混沌(宇宙初生时的气化状态),混沌乃万物之母。这种观念后来衍化为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老子首次提出“道”的哲学概念,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源头,是宇宙的创化规律与运行法则,是自然生命成灭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并可由此观照社会、人生,指导治国和修身。解析、明悟“造化”规律,是中国画创作的内在要求。从哲学高度对宇宙创化规律和运行法则进行阐述的道家学说自然成为中国画创作理念的重要来源,庄老学说的辩证思维和阴阳观念也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画家由此生出了一个求“道”的情结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在“道”与“理”中求索、心与物中印证,在黑与白中经营、有与无中琢磨。中国画家对宇宙的探索,对天道的叩问,对自然生命成灭的体悟都浓缩在一幅幅图画之中。
二、既观物又观我的意象观察法和似而不似的意象造型观
绘画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定点和运动观察法。焦点透视是一种定点观察法,重视眼睛的视网膜所见,重视客体形色等外观特征,是西画常用的方法。此法有利于物象的再现,但观察点不能移动,对画者的限制极大。中国画家讲究意在笔先,绘画的过程是人的主动表达过程,这种主体性和主动性首先表现在自由的观察方法和观物取象中。在观物取象上中国画以移动的观察方法为主,王伯敏先生将之归纳为“七观法”:“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视移、合六远”,1采用拿来主义,按自身的意愿拾取物象。同时,还提倡既观物又观我的认识方法。中国画的观物强调对表现对象本质的认识与洞察,强调对结构规律的把握与运用。与此同时,通过对物的洞察建立物我对话的可能和途径,并借此内观自我内心和性情,尽可能的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与物的相似性和相通点,寻找物我沟通的途径,进而追求物我同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画的观物,其实质是借俯仰天地而自省己身,发现内在的真我,为内心体悟和内心世界无形无序的情感在外界寻找和匹配有形有序的载体。载体的选定或是基于情感需要,或是象征、隐喻的需要、或纯粹是某种认识、理念的需要。在外界若找不到合适或完美的载体,就进行合目的、合心意的主观改造,以己之意、立物之态,借艺之象而传我之情。因为立“象”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所以中国画的造型既不强调具象和抽象,也不排斥具象和抽象,只要能“尽意”即可。故而中国画的造型既不过于具象,也不完全走向抽象,而是主张“似而不似”的意象造型观。使具象之形有抽象意味、抽象之形又有具象的联想,相互协调生发,在似与不似之间表情达意,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随“意”经营的构图组织法
为了表达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中国画对物象的取舍与剪裁是自由随“意”的,主张意象观察法和意象造型观。为了表达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终极之“道”的体悟以及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与达到的境界,实现“道”的显化,中国画的创作还须完成内容到形式的转化,转化的方法即是构图组织法。构图时,主要是通过对意象的位置和走势进行调度,确定主次、虚实、呼应,布景成局,一气贯之,实现创作的意图。换言之,意象的走势和位置的确定,以及主次、虚实、呼应原则的运用都以“意”而定,根据表“意”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与合目的的安排。
四、讲究气韵、追求意境的创作理念
中国画是创作者受自然宇宙的启发,模拟“道”的创化规律,按照自身的意愿和审美理想而创造的虚拟小宇宙。通过小宇宙的结构构造、场景、环境等“境象”进行“道”的展示和“意”的表达。中国画创作一贯讲究“意在笔先”,“意”即立意,是画家的创作意图。作为意识形态的“意”来源于创作者对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理解、感受与体悟,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因为物我同构、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和浓郁的求“道”情结,中国画家在既观物又观我的认知、体验方式中,自然而然地将天地万物定位为对话的伙伴,物我关系是和睦亲密的;万物在中国画家的眼中是有生命的、是富有生机和灵性的;万物在与人的互动中是有情感的。中国画家理解、感受、体悟到的这些“意”及审美主张在中国画中通过自成一界的景与“境”充分的展现出来。这种以“境”表“意”和以“意”造“境”的方式称之为意境表现法。意境,简单的说,就是“意”中之“境”和“境”中之“意”,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中国画创作的“意”,其核心内容是为了表现“道”,“道”的实质则是宇宙的形成规律和生命的创化法则。中国“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原质,是万物的本源,在“道”的作用下化生万物。因此,意境的审美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美学,是“气”的阴阳和合生成宇宙和“气”化万物过程中所展现的生命节奏与生机、活力之美。生机、灵性、生命节奏成为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核心内容,因此,形成了以“体认宇宙万物的生机活力和深层生命内涵为核心的”“气之审美”2,经顾恺之和谢赫的总结、推广,“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标程千古的审美标准。生机、灵性和情感的表现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一贯追求,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也成为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理念。
注释:
1.韩玮. 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22.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2.
马永才,美术学硕士,德宏师专艺术系讲师,从事中国画方面的创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