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

2016-07-12李倩雯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气韵笔法用笔

李倩雯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041000)

浅析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

李倩雯(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41000)

荆浩是唐末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著《笔法记》一文,是对之前的山水画论的总结和升华,阐述了“图真”“六要”“四势”“四品”“二病”等的美学思想,开创了新的山水画理论体系,为后人创作发挥重大作用。

荆浩;山水;美学思想

中国绘画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绘画理论,其中关于山水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中国山水最早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一直发展缓慢,荆浩的出现使得山水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因躲避战乱,长期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其山水画宏伟真实,开创了“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的绘画风格,推进了唐代山水画的发展。代表作品为《匡庐图》,以鸟瞰的方式进行全景构图,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山石,房屋,路径和瀑布,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场面,体现了北方山水的气势磅礴。《笔法记》中记录了他的绘画美学思想。

《笔法记》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是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之前最完整的理论体系。全文一千五百多字,采用与虚拟人物的对话,一位是爱好写生的农夫,一位是“石鼓岩子”的叟,借叟之口表达自己的艺术体验。从宏观的理论到具体的创作技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的绘画美学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图真——度物象而取其真

《笔法记》通过少年与老叟之间的对话提出了“图真”的思想,文中老叟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之后荆浩借少年之口说“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能挠矣”,老叟针对“贵似得真”的说法提到“度物象而取其真”。就是说,事物的外观美是客观存在的,绘画的本质在于“真”,不仅要观察到事物的外在形式,而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达到“真”的高度。“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讲述了华与实的关系,“华”即事物的形态,是一种表象,对本真的修饰。“实”即事物的本真,是一种内在的特质和精神。又提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可见,真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似者,有其形而无其气;两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气”,也就是能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荆浩把山水精神的讲成更加贴近自然审美的“真”,提出了更加哲理化的“图真”论。

二、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六要”是荆浩提出的山水画创作时的六条标准,是对谢赫《古法品录》中“六法”的继承和发展,“六法”是针对人物而言,“六要”则是在山水方面的发展。

“气者,气随笔运,取象不惑”,荆浩认为画家的思想决定用笔,这样描绘事物时才能够准确而不迷惑。“气”即气象,气质,气息,生气等,是诸多气的一个综合体,古人认为,“气”是一切物体的根源,没有“气”就不能“生”,不能“生”就不能“动”,气滞则神伤,气流通了才能精神百倍,荆浩将山水的精神引入到画中,成为绘画的精神。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不露笔墨的痕迹,表现物形,且高雅不俗。气息的流淌,造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形成韵律,气和韵是相辅相成的,韵是有规律的,统一的,掌握着气的运行和变化,使画面统一。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墨气韵的说法均源于荆浩,他认为山水要富有灵性,要表现山水的灵性就需要隐去笔墨的痕迹,山水的灵性和趣味就是山水的“韵”。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思”即艺术构思,构思作品,首先要构思思想,其次才是经营位置,先是画什么,再是怎么画,内容决定形式和方法。艺术构思,对任何画的创作都是有好处的。山水画创作前,对眼前的景象删繁就简,取其精华,聚精会神的“凝想形物”。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创作时要因时而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真实的描绘事物的变化,而这的目的是为了“搜妙创真”,集中表现事物的精神面貌。“景”并非简单景物,更多的是画面的内容,事物的形象与内在有着密切的关联,更有一个程式化,绘画中的景都是经过精心思考,并非见什么,画什么。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强调用笔虽然要依据法则,但不能死板教条,灵活运用,也不能受拘于事物的形态,而应与表达的精神融会贯通,才能挥洒自如,创造的形象才能够栩栩如生。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墨色的运用要根据描绘事物的高低,起伏,固有色的深浅来自然晕染,达到笔法无法展现的效果。墨分五色,墨法起到了颜色的效果。

三、四势——筋肉骨气

荆浩在“六要”的基础上提出四势,“筋”——笔迹终止而笔意未止;“肉”——笔迹起伏,顿挫充满弹性;“骨”——笔迹刚正方直;“气”——笔迹流畅,没有败笔,构图完美。荆浩认为笔很重要,光有骨太硬,用笔太干,有骨无肉;光有肉太软,其用笔无筋无骨;有骨有肉无筋缺乏韧劲,用笔缺乏弹性;气则贯穿所有的用笔过程,行笔流畅,气韵通畅,要达到笔断意不断,气息则不断。“筋肉骨气”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四、四品——神妙奇巧

“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神品,作画时巧夺天工,自然天成的作品,不做作,不所为。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妙品,构图,构思一切恰到好处,这里作画前要经过精心的思考,使其形神统一,且富有笔墨之妙。“妙”不同于“神”,不能自然的不所为,而要经过思考,使文理合乎法度,形神兼备。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笔者认为奇者笔迹放纵不可预测,描绘与真实景物有偏差,有笔却无“思”,荆浩对此是批判的态度。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巧者,细腻,准确,但气象不行,没有艺术性,常常实不足而华有余。中国崇尚“拙”,要拙中藏巧,大智如愚,神意妙能。

五、二病——有形与无形

“有形之病”指直观能看见的“象”,例如,屋小人大,树比山高等透视方面的问题,还有花木不时的常识问题,这些缺点属于技术层面的,是可以改正的。

“无形之病”指看不见的“意”,涉及到神韵,气韵等方面,这与画者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有直接关系,精神贯穿整个画面,是不能修改的。

荆浩在绘画作品方面笔墨兼得,全景式的构图也为后人在山水格局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笔法记》中提出的一系列的美学思想初步构建了山水画的理论体系,是对之前的山水画论的总结和升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后人的创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潘运告.唐五代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书店,1992.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彭兴林.中国经典绘画美学[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李倩雯,学生,研究生在读,山西师范大学,国画。

猜你喜欢

气韵笔法用笔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品读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几多笔法写思情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