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果与莱辛的灵魂对话——以《艾那尼》为例论《汉堡剧评》中的思想

2016-07-12高娇娇延安大学文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莱辛雨果汉堡

高娇娇 (延安大学 文学院 716000)

雨果与莱辛的灵魂对话——以《艾那尼》为例论《汉堡剧评》中的思想

高娇娇(延安大学 文学院716000)

18世纪莱辛的《汉堡剧评》是他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探讨的理论成果至19世纪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的雨果《艾那尼》的首次上演。雨果与莱辛的灵魂深处的对话在于《艾那尼》的内在表达契合《汉堡剧评》中的观点,从而突显莱辛的艺术思想的独特成就和魅力。

《艾那尼》;《汉堡剧评》;戏剧思想

《艾那尼》是雨果浪漫戏剧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艺术解放思想。它讲述了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艾那尼为了捍卫与堂娜•莎尔的爱情而反对国王,却又因出于对堂娜•莎尔老伯父的信誉,双双喝毒药殉情的凄美爱情悲剧。在此我主要就艾那尼人物形象、性格、爱情以及其他人物特征、矛盾来论《汉堡剧评》中的思想。

一、注重市民思想和人物性格

在《艾那尼》第一幕第二场艾那尼自我剖白“我呢,从小光着脚逃进了绿林,除了树林之外,我穷的一无所有,也许我也有显赫的身世,但是此刻血污玷污了我的门庭。”“我的伙伴都很粗野,有些是狱卒闻名丧胆的罪犯,有些是铁石心肠的好汉……我是一个绿林大盗,当整个西班牙都在追捕我的时候,只有鹰迹罕至的加泰罗尼亚的高山、深林、巉岩,像老母亲一样收留了我”可见艾那尼是由没落衰败的贵族阶级到普通贫穷市民阶级的一个居无定所的亡命徒,一个游迹于山林间的侠士、强盗。从《艾那尼》整体看始终围绕艾那尼展开,以他的出现为开始,以他生命的终结而结束。尽管开头是堂娜•莎尔的侍女堂娜•约瑟华先出场,但她等的人是艾那尼,接着国王也出现了,那个侍女想要见到呼唤的也是艾那尼,国王只是小插曲,只更一步见证了艾那尼和堂娜•莎尔伟大的爱情。该戏剧主要是关于艾那尼的故事,突显小市民的特征,而这一点正好吻合了莱辛在《汉堡剧评》的观点,“王公和英雄人物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我们周围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侵入我们的灵魂;倘若我们对国王产生同情,那是因为我们把他们当作一个人,并非当作国王之故”,他主张戏剧应忠实地反映生活,倡导写普通市民故事,认为市民的命运比帝王将相的命运更激动人心,更易引起人们的同情。

在《汉堡剧评》中莱辛主张戏剧以性格为中心,他认为“对那一切与人物性格无关的事实,他愿意离开多远就离开多远。只有性格对他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职责就是加强这些性格,以最明确地表现这些性格”,强调性格是一贯的,但受环境影响表现时强时弱。《艾那尼》中开始艾那尼与堂娜•莎尔二人热恋中的爱情,反映对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向往。其中国王的阻挠也印证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他甚至当面反抗权威,突出了他的勇敢、坚强、不畏强暴的性格。但时常艾那尼对爱情产生怀疑,质问堂娜•莎尔为什么抛弃富贵跟随了他,也可看出他内心的犹疑和脆弱。到了最后一幕,艾那尼为信誉受威胁,埋葬了爱情,暴露出他的软弱性的一面。

二、反对古典主义

所谓古典主义,它的首要特征是为维护君主专制王权服务。《艾那尼》第二幕第二场堂•卡洛斯即国王对堂娜•莎尔说“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下命令,王国就是你的!因为想用柔情留住你的,正是你的主公国王,正是你的奴仆卡洛斯!”但堂娜•莎尔马上回绝了他,“半夜三更,用暴力抢劫一个女人!我的强盗要比你好几倍,国王啊,如果照一个人的灵魂美丑来定地位尊卑,如果上帝根据心灵是否高低来划分人的等级,我敢说我的强盗配当国王,而你只配当小偷!”接着国王又抛出更多的诱惑,但堂娜莎尔都毫不为之所动,信念依然始终如一。紧接着艾那尼的出现及时地救了她,并与国王针锋相对“他居然敢笑我,呵!我虽然不是国王,但当一个国王侮辱我,并且还敢笑我的时候,我的万丈怒火会使我义愤填膺,和他分个高低上下”。从中反映艾那尼和堂娜•莎尔为捍卫那纯真的爱情,义正言辞地反抗国王,代表着反抗王权。同样莱辛也认为“王公和英雄人物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一个诗人在宫廷里是无法认识真实生活的”。他主张反对贵族化倾向,要求走出宫廷,也另一方面说明了上面所述的观点要写我们周围的人,戏剧要描写市民和市民生活。同时他也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原则“三一律”就是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统一,在整一的情节中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艾那尼》也同样完全打破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地点任意转换,不遵守时间一致性。第一幕在萨拉戈萨的卧室一间;第二幕在萨拉戈萨西尔瓦公爵府的一个内院;第三幕在阿拉贡山中的西尔瓦城堡的画像陈列室;第四幕在艾克斯拉查泊尔的查理曼大帝陵墓的地下宫;第五幕萨拉戈萨的阿拉贡公爵府的一个平台。

三、悲喜剧的巧妙结合

悲喜剧的结合充分发挥平民教育作用。《汉堡剧评》中“强调喜剧的笑的功能,训练人们发现和防范滑稽可笑东西的能力;悲剧的教育作用在于引起怜悯之情,而他把恐惧之情净化掉。”《艾那尼》中关键人物堂•吕伊•葛梅兹性格很鲜明,喜剧性强。形容他“腰弯背驼、日暮途穷,他像个浑身冰凉的幽灵,却要娶一个叫他伯父的年轻姑娘,不自量力的老混蛋,厚颜无耻破坏别人良缘的老头儿”的确他一个快要进天堂的人,也自称自己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竟要求自己年轻的侄女嫁给他,并要相守到老,这不是自私自利、荒唐的无耻老头吗?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深爱着堂娜•莎尔,堂娜莎尔会幸福的。还大言不惭地畅想的老少不相称的爱情,那爱情又多么的美好坚实,“老年人的声音容貌随着岁月的消失而黯然失色,但是他们的翅膀更坚实,他们虽不好看,但是却更善良。他们才懂得真正的爱情”。还声称自己虽老了,但心是年轻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献身精神,使她愿意安慰陪一个快要入土的老人直到最后一刻。……你像女儿一般孝敬我,像妹妹一样同情我,来和我共度这风烛残年!”无疑他是自私的,只为自己考虑。当艾那尼扮演香客躲避在西尔瓦家时,虽然堂•吕伊•葛梅兹知道那是他的情敌,国王的逃犯,但绝不抓捕讨那一千金币,而是仍坚持道义,“为了不做名门望族的不肖子孙,为了不做背信弃义,出卖客人的败类”,他做到了一个“义”字,维护了自己的信誉。但后来却卑鄙地以此威胁艾那尼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多么可恨的老头,插科打诨,亦庄亦谐,滑稽可笑,但结尾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可悲,他已经无法孤独地活着,愧疚遗憾沾满了身,这残躯自行倒下了。艾那尼最后这一悲剧的命运,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也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索,这就是悲剧给我们的教育作用,一种警醒和深刻的思考。

[1](德)莱辛,张黎译.汉堡剧评[M].译文出版社,1981.

[2]张玉能.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法)雨果,许渊冲译.雨果戏剧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朱立元.西方美学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7.

高娇娇,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莱辛雨果汉堡
雨果剃发
雨果剃发
参加汉堡节
创意无限的另类汉堡
郝景芳:“清华学渣”变身雨果奖获得者
美国最赞汉堡店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