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缝中的女性生存与写作
——萧红、丁玲比较论

2016-07-12王爱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15008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萧红

王爱雯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150080)



夹缝中的女性生存与写作
——萧红、丁玲比较论

王爱雯(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150080)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仅阶级斗争取得了胜利,一直被封建伦理和男尊女卑观念压制和迫害的女性也获得了社会意义上的解放。萧红与丁玲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极为相似却又同中有异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与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是那个时代女性找寻自我,与男权中心主义抗争的历史缩影。本文拟从“娜拉”出走后的困顿与挣扎、女性话语的“突围”与建构和女性意识的深化与演变三个部分,比较、描摹身处夹缝中的萧红与丁玲不同的生存与写作图景,揭示大解放背景下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女性作家对写作所寄予的生存性期望和对女性意识的坚守。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写作;萧红;丁玲

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女性一直处于被男性压制、为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困境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契机。然而,这一时期女性解放的浪潮仅仅停留在了为解放社会生产力而解放的社会意义层面。阶级革命的政治目标遮蔽了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解放需求,女性的实际生活状况并没有因这场变革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家庭伦理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不彻底的解放既给了新女性 “出走”的希望与勇气,又使其于传统伦理观念与社会现实境遇的双重挤压之下,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萧红与丁玲同许多新女性一样选择逃离封建伦理家庭,支撑她们不停追求自我、探寻女性独立生存空间的是其对于写作的坚持与守望。作家的身份为她们在男性社会上占据相应位置提供了保障,使她们拥有了表达女性生存困境与独特生命体验的平台与话语空间。透过两位女作家不同却极具代表性的成长经历与文学创作历程,我们能够看出那个时代新女性在现实夹缝中各自的困顿与挣扎,以及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话语突围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的过程。

一、“娜拉”出走后的困顿与挣扎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权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玩偶之家》中出走的“娜拉”成为新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榜样。童年时代的丁玲和萧红虽未受到直接影响,心中却早已种下了女权意识的种子。母亲由旧式妇女变为新知识女性的经历启蒙了丁玲,小姑娘内心充满了反抗旧社会的激情和对新社会的美好憧憬。萧红从出生开始就因性别歧视而被父母忽略,倔强而勇敢的她为逃离令人窒息的家庭,摆脱父亲的掌控,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自由飞翔,与父亲不断的斗争。

“娜拉”们以决不回头、勇敢无畏的势头冲破了男权制家庭的束缚,与女性革命的大潮相拥。然而,理想代替不了生活,家庭与社会生存的现实又将她们推回到了以男性意识为主导的婚姻世界里。属于女性的男女平等的爱情在哪里?女性又如何在不依赖男性的条件下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中独立生存?丁玲拒绝了外祖母包办的婚姻,自己所追求的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独立自主的爱情却依然遥远,她满怀希望却又不停地失望着。同样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婚姻包办,萧红的逃离在妥协与挣扎中,显得更为艰难。逃婚到北平完成自己的读书梦想意味着与整个家族的背离和决裂,留下来与汪恩甲成婚则意味着牺牲自己一生的自由与幸福。家庭与经济的压力使得到处流浪的萧红不得不在庸俗的汪恩甲与决裂的家族之间做出选择。当怀孕的萧红被困在东兴顺旅馆之中,遭受着父亲与丈夫的双重抛弃之时,萧红真正地体会到了身为女子的悲哀与男权制文化对于女性的迫害。

大革命与“五四”启蒙运动带来的妇女解放并没有改变女性在父权制家庭生活中受压迫、受歧视的命运。男权社会也并未给独立自主的女性提供可以独立生存的空间。面对现实生活中,来自于政治、经济与创作的多重压力,哪怕是萧红与丁玲这样的坚守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作家,也不得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等待男性的救助与扶持。而男性多为两者的才华而吸引,施以援手,却很快又都因经济所迫或革命事业而离她们而去。失去这份既需要又想要摆脱的男权的庇护,女性就会陷入困顿与无助之中,这就是“娜拉”出走后的结局。从丁玲与萧红充满艰辛与波折的女权斗争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两位女作家一直坚持女性写作的原因。写作对于她们来说,是争取女权运动胜利的武器,更是维持自身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不至于堕落或是向父权制家庭妥协的保障。

二、女性话语的“突围”与建构

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学史叙述中,女性所处的边缘地位及其自主意识的薄弱使女性的身影只能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闪现。在男性的文学想象中,女性或成为供男人享乐的肉欲对象,或成为对男性笔下充满爱的奉献精神而无自主意识的贤妻良母。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为无权执笔的女性拓展出了一定的文学史空间,但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不仅遮蔽了女性的本来面目,还给女性带来了无法摆脱的阴影。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丁玲和萧红想以女性写作作来进行女权斗争,追求女性独立愈加困难重重。

女性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区别在于写作立场和叙事位置的变化。丁玲和萧红想在男性话语霸权中“突围”,就要颠覆男权文化的叙述模式,形成符合女性自身特点和生命体验的另一种象征力量。丁玲着眼于女性的身体形态,跳出传统叙事中“魔鬼”与“天使”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塑造体式,剖析女性私密性的欲望心理,对女性外在的身体形态和内在备受压抑的心理感受进行细致地描摹,塑造了“莎菲”系列的女性形象。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内心充满反叛意识,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彻底的反叛。莎菲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以及主动选择伴侣的行为有力反拨了男性笔下的传统女性形象。与丁玲对女性私密经验的表述异曲同工,却更加深刻的萧红在作品中真实地揭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其对女性生育经验的描摹超越了生与死,跳出男性作家赋予女性形象的“天使”特质,摒弃传统写作对女性遭遇的控诉模式,萧红以超越生活苦难的方式,对女性物性的生存现实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揭露。寓意着新生与崇高的生育过程饱含苦楚,母亲在生死边缘嘶喊、挣扎,痛苦的想要死去。男人的粗鲁与残暴使得孩子的降临失去了应该被期待的新生含义,人的生育与动物的生育一样,成为了本能性、无意识的繁衍。即使施暴者死去,妇女也会为妇道所束缚,被迫承受来自街坊邻居的监视与欺凌。从备受歧视的女儿身份,到饱受生产折磨的母亲身份,再到失去了丈夫的寡妇身份,女性的一生都处于苦难之中,无法逃脱。

因女作家地位的边缘化,丁玲与萧红对于女性经验及苦难生活的描写并未形成一股潮流,与男性话语分庭抗。但这的确是对男性话语霸权的一次成功“突围”,她们打破了道德规范的禁忌,毫不规避女性生育与身体欲望的私密性体验,从精神和生存两个方面还原了女性生存的真相。萧红与丁玲的创作为女性赢得了呐喊的话语权,女性终于在长久的沉默中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叹息。

三、女性意识的深化与演变

经历岁月洗礼和女性解放运动磨炼后的丁玲和萧红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生活经历的差异使两位女作家在作品中塑造出了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受过先进教育的知识女性,接受新思想,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为争取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展现出了一种义无反顾的反叛姿态。萧红则着眼于社会地位更加卑贱的农村劳动妇女,在对北方女性充满血与泪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困境的描摹中,探寻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农村妇女的生活悲剧首先来源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男性对女性的非人性要求和迫害与欺压。婚后的金枝遭受丈夫持续的暴力对待而不敢言语;生病后的月英因无法再给予丈夫荣耀而被丈夫嫌弃……最令萧红所痛苦和愤怒的是女性自身的蒙昧与无知。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剥削与压迫下,女性早已丧失了自我意识,一生的追求就只剩衣食住行、结婚生子,劳碌着,挣扎着,却毫无回报。萧红对女性生存悲剧的描摹和思考揭露出了男性和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威胁和压迫,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展现出了层层递进、逐渐强化的状态。

对女性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表达的萧红与丁玲选择的写作道路也各不相同。身兼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的丁玲始终怀有成为一名优秀社会活动家的理想。在革命形势的感召下,她为自己也为自己文学作品中苦闷、彷徨的女性找到了方向与归宿——“左联”,“出走”女性内心中迷茫而感伤的自我情绪转化、提升到了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高度。与丁玲相比,萧红所经历的是更为现实、残酷的生活苦难。她不幸的婚姻与生活经历使她对女性的悲剧有着更为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如果女性不反抗,那么就只能面对毁灭。将写作视为同生命一样重要的萧红把自己的不幸经历与整个民族女性的不幸相连,坚守着“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关注女性的生存与体验,自由而毫不妥协地抨击着男权制的社会文化,为争取女性的独立和平等而笔耕不辍。

萧红与丁玲是“五四”以来女性文学写作的第二代作家。现代思想,女权意识觉醒后的她们选择以写作的方式,书写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与个人意志,与男性话语中心对抗,为女性的命运呐喊。面对着来自于传统家庭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两位女作家所经历和抗争的一切并非只是她们个人的困境,而是一个时代女性解放过程中所面对的磨难与考验。两位作家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及其对写作道路的不同选择就是当时知识女性写作过程中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选择。比较分析两位女作家的女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见出女性作家们面临的生存困境,探究出写作对于“出走”女性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生存的依仗。

参考文献:

[1]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丁玲.名人自传丛书·丁玲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傅光明.生死场[M].京华出版社,2005.

[4]杨桂欣.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丁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彩霞.丁玲、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比较[J].探索·学术论坛,2008 (5).

作者简介:

王爱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丁玲女性意识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