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河豚,不知鱼味”
2016-07-12
“不吃河豚,不知鱼味”
死亡的威胁无法阻挡美食的魅力,从大禹治水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拼死吃河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间蔚然成风。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中,不但描述了河豚的体型特征,还详细记录了民间烹制河豚的方法。到了唐代,河豚更是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宫廷。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曾赐河豚肉给宰相李林甫品尝,李林甫受宠若惊,感恩不尽。宋代,民间吃河豚之风更盛,尤以江南一带的河豚菜肴最为有名。元代和明代,江南地区把河豚奉为食界至尊,明代的宫廷中,甚至有河豚宴。
人们不但吃河豚肉,还吃雄性河豚鱼的鱼白,认为此物洁白丰腴,入口美妙绝伦。文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这道美味,联想到倾国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将其称之为“西施乳”。宋人薛季宣有《河豚》诗为证:“西施乳嫩可奴酪”,是说其嫩胜于乳酪。苏轼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有这样的诗句:“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东坡认为,荔枝的美味没有其它果品可以与之媲美,只有丰腴洁白的“西施乳”才能与之相媲美。明代大文豪徐渭写有一首《河豚》诗:“万事随评品,诸鳞属并兼。惟应西子乳,臣妾百无盐。”清代诗人周芝良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值那一死西施乳,当日坡仙要殉身。”
现代文坛巨擘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也曾经在情绪低落时光顾过河豚餐馆,有他的一首《无题》诗为证:“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厄酒食河豚。”
《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蔡澜的“死前必吃”清单中写道:鱼的种类无数,但是人一生非试不可的是河豚。当今普遍的是养殖没有毒的河豚,有人说“无毒不河豚”,吃呀吃呀,你就会追求剧毒的美味。那种甜美,是不能以文字形容,非自己尝试不可。
而最嗜食河豚的国家是日本,食用河豚在日本也非常盛行,经营河豚的餐馆遍布日本列岛,仅在东京就有1500多家,领取烹饪河豚许可证的厨师多达5000多名。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盛行吃河豚,它成了庶民买不起的高级食用鱼。吃河豚火锅,称“铁炮锅”,因河豚看似炮筒而得名。用鱼白泡制的“白子酒”,味美而喻之“西施乳”。河豚鱼刺身最能代表河豚鱼的原本的味道,由于河豚鱼肉较其它鱼肉有嚼头,因此片得很薄摆在一个大盘里,吃时夹2-3片沾内放葱花和辣味萝卜泥由柚子汁和醋调制的调料,味道鲜美,冬季河豚生鱼片又称“味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