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解李白作品中的“沧海”意象

2016-07-12孙振涛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沧海

⊙孙振涛[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新解李白作品中的“沧海”意象

⊙孙振涛[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沧海”一词内涵深刻包蕴丰厚,李白作品中的“沧海”意象与道教传说中的“沧海岛”息息相关。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歌感情基调积极豪迈热烈明快,既表达了诗人待时而动、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又流露出了诗人功成名就、泛游沧海、求仙修道双重的完美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李白作品“沧海”意象道教文化

“沧海”一词,现代人一般认为泛指“东海”或“大海”。通过对该词进行细心的排比、考释,可以发现“沧海”除了意指“东海”或“大海”外还意指“沧海岛”,与道教中神话传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沧海”意指“沧海岛”

在古代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沧海岛”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们所居住的仙山宝岛。傅寅《禹贡说断》称:“唐孔氏曰:‘岛是海中之山,九章算术所云,海岛绝邈不可践量是也。’”①旧题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中亦有类似记载,文曰:“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五千里,水皆苍色,仙人称之沧海也。”②文中通过生发想象生动塑造了一个颇为奇幻的理想仙境,恰如海岛般可望而不可即。该传说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如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称:“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海四面绕岛,各五千里。”③宋人潘自牧《记纂渊海》云:“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五千里,水皆沧色,仙人称之沧海者也。”④至中古以降,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顾起元《说略》、彭大翼《山堂肆考》、王世贞《州四部稿》,均有与此相似的陈述。

对于《海内十洲志》及里面所记载的“沧海岛”一事,四库馆臣认为,此乃“道家夸大之语,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诘……然自隋志已著于录,李善注张衡《南郊赋》、宋玉《风赋》、鲍照《舞鹤赋》、张衡《思元赋》、曹植《洛神赋》、郭璞《游仙诗》(第一首第七首)、江淹《拟郭璞游仙诗》、夏侯元《东方朔书赞》、陆《新刻漏铭》并引其文为证,足见其词条丰蔚有助文章”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认为《十洲记》“特浅薄………则但为方士窃虑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⑥。虽然这些观点均将《海内十洲记》之“沧海岛”事典理解为道人方士所编造的不实之言,不过对于“沧海岛”的向往与信仰还是相当深入人心。

二、李白作品中的“沧海”意蕴索解

诗人李白,身揭日月、心飞蓬莱,与缁流侠士、道士“女冠”们有着广泛的交往。走访名山、寻幽览胜、求仙访道、符炼丹,伴随了诗人的一生。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自称:“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⑦李白对道教中人所鼓吹的洞天福地、神仙奇人、珍禽异兽深信不疑,并希图自己能够“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⑧。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白诗文作品中的“沧海”与道教思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亦即其往往意涉海外仙山宝岛——“沧海岛”。譬如其《怀仙歌》诗云“: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⑨清代人王琦在注解该诗“沧海”一词时,即引用了《海内十洲记》中“沧海岛”的事典,将其视作方士所云海外仙山。关于东海之中存在着三座仙山、宝岛,其传说由来已久。司马迁《史记》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⑩李白的诗歌中语涉海外仙山、仙岛的作品很多,他往往对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迷狂之情。比如“毫挥鲁邑讼,目送瀛洲云”(《赠瑕丘王少府》);“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意在倾慕和追寻苍茫大海中的奇幻仙岛,与其慕道求仙的浪漫情怀颇相契合。

此外,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蓬壶”一词,“蓬”“壶”二词连用,意指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和“方丈”两座仙山——“蓬”指“蓬莱”、“壶”指“方壶”即“方丈”。如李白诗歌:“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古有所思》);“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又,李白《赠张相镐二首》(其二)诗云:“……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一作方)壶。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清人王琦在注解该诗时,将“蓬(方)壶”注解为:“方壶,方丈;蓬壶,蓬莱也。”⑪

李白不仅对神话传说中的“沧海岛”深信不疑,而且对这些仙山、仙岛上存活着长生不老的仙人也深信不疑。在诗歌中,他经常提到沧海仙岛中的神奇仙人“安期生”。如“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对酒》);“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游泰山六首》其五)等。“安其生”即为蓬莱仙岛中的非凡仙人,关于安期生的神话传说,司马迁《史记》云:“少君言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⑫

综合来看,李白诗歌作品中所出现的“沧海”意象,颇与道教中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沧海”之用,或源于其羽化生仙、登临仙境的情结,也是其仰天浩歌、出世高蹈心态的一种反映。

三、新解李白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诗歌《行路难》(其一)的结句。对于该诗句的注释考索,古已有之。如,明人朱谏认为:“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违,不蹈难行之路,庶几无行路之忧矣。”⑬在这里,朱谏将“直挂云帆济沧海”理解为,李白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顿生泛游沧海、消极避世之意念。对于“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当代学人也不乏寻幽探微、另辟蹊径者,他们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深入阐发。比如,陈之展、周维扬《“直挂云帆济沧海”试解》一文,从李白三首《行路难》的整体情感意脉着眼,认为将“直挂云帆济沧海”解为归隐云游,则前后三首诗的意蕴更为一致、贴切自然;徐伯鸿《功成身退戏沧州——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一文认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其实是他的人生理想——功成身退的完整表达。李善奎《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认为,“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我要选择一条能达于理想之路,在实现理想之后,我将待风扬帆,远遁归隐,去寻求最终的精神自由”;吴泓、周格丽《“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别解》指出诗人在《行路难》结句高唱出《十洲记》中的“沧海”仙岛,自然不应理解为“实现远大理想”“继续追求光明”“寄托诗人的希望”,而是诗人被逐出长安,理想破灭,充满了悲观失望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宽慰,反映了诗人摒弃尘世,超脱现实的高蹈忘机的出世思想;裴雯在《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解》中,将诗歌的前后两句放在一起分析,认为作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后功成身退,“乘风破浪远济沧海,去和神仙打交道”;尚弘、聚箴《谈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句》认为李白的弃世远遁,直济沧海,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其理想无法实现而对社会表示的极度抗议。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与封建官吏同流合污,并与之彻底决裂,正是诗人最深邃的思想的流露,是诗人人格的最伟大之处。

参考上述学人对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以及前文对“沧海”含义的考索,笔者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涵盖了李白双重的完美的理想标准: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崇高的政治理想满怀信心,流露了某种不可遏制的一腔豪情;另一方面,“沧海”又与仙境相关涉,体现了作者功成名就后,希冀过一种泛游湖海、寻仙访道、达观适意的理想人生。

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写于天宝三年(公元774年)。这一年,诗人遭谗见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诗人告别了“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⑭春风得意般的翰林生活,其内心里的悲酸凄苦是不难想象的。即将离开长安之际,在朋友们送行的宴会上,诗人感慨万端、停杯投箸、拔剑击案、直挥笔作歌,写下了卓绝千古的三首乐府古歌《行路难》。李白在第一首《行路难》中,用婉而多情、哀而多伤的细腻笔触,展示了其痛苦、执着、不屈、奋进的心路历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刻蕴意,即在于该诗句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李白的完整的人生理想模式:一方面要积极入世、有为而作、创立盖世功名;另一方面在志满意得后要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寻仙访道、享受人生。这双重的人生理想,同等重要、并行不悖。《行路难》整首诗,交织着作者无尽的悲与欢、伤与痛、愤激与决裂、觉醒与奋进的诸般复杂况味。贯穿于全诗的,是一种执着理想与残酷现实、豪情壮志与自我解忧的矛盾,但总的情绪是高昂的,是对一种完美理想的设想与憧憬。

对于诗句意蕴的阐发,有的研究者主张把两句分开来探讨。认为前一句运用了六朝人宗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理想,后一句流露出了作者寻仙访道消极避世的无奈心态。比如,吴泓、周格丽《“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别解》一文认为诗人(李白)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表现于诗中就显示出波澜起伏、激荡变化。结尾由前半句的入世思想转入后半句的出世态度,正是这种变化、起伏的具体表现。陈之展、周维扬《“直挂云帆济沧海”试解》认为诗人最后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结束全篇,表达了自己忧谗畏讥,放达自任的悲愤情感。而笔者以为,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分割为两段意义来理解,可能会割断诗歌一气贯通的完整意脉,有悖于诗人双重的无缺憾的人生理想模式的完美表达。应该说,李白对这双重的完美的人生理想模式的追求,无论是从其意气风发的青春妙年,还是直至白发苍苍的垂垂暮年,一直都是贯穿始终的、矢志不渝的。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无论面临着何种的艰险处境,李白对其完美的理想模式的拳拳之心是坚定不移、不可遏止的。青年时期的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明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游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⑮引文中“浮游五湖,戏沧州”,所谓的“沧州”即指海外仙岛——“沧海岛”。这其实表达了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后寻仙访道、泛游沧海的想法。在其诗歌《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和《东鲁行答汶上翁》中,亦流露出了诗人对战国时期鲁仲连式的行为处事的由衷的赞叹。李白受吕尚、范蠡、管仲、张良、鲁仲连的影响很大,对历史上的这些名臣谋士表现出了无限的憧憬与倾慕之情。诗人始终相信自己的政治抱负一定能实现,相信自己的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享受人生的打算一定能实现,诗人的这种完美无缺憾的人生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行路难》(其一)中也概莫能外。诗歌中的作者,面对着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即将离别的盛筵,心绪万端、百感交集,在经过了投箸、停杯、击剑等痛苦乖张的举止行为后,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仰天浩叹。然而此时,诗人的心绪并未彻底绝望,诗人并没有被眼前的挫折和逆境所吓倒,而是更加坚信自己“长风破浪”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双重目标总有一天能够最终实现。

四、结语

综上,“沧海”意象并非一如常人所理解“东海”或“大海”,而是与道教中的神话传说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意指“沧海岛”。李白写有大量关涉“沧海”意象的诗文作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蕴含了诗人积极进取和出世高蹈双重完美的人生理想。对“沧海”一词所包含的多重意蕴进行深入的考索和阐发,对加强与之相关诗文作品的评品和研究颇具启发之寓意。

③(宋)张君房(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⑦(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25页。

⑧(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25页。

⑨(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8页。

⑩(西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08页。

⑪(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9页。

⑫(西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14页。

⑬(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二),明隆庆六年刊本。

⑭(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45页。

⑮(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25页。

参考文献:

[1]陈之展,周维扬.“直挂云帆济沧海”试解[J].天府新论,1987(1).

[2]徐伯鸿.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善奎.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新解[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吴泓,周格丽.“直挂云帆济沧海”句别解[J].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1(3).

[5]尚弘,聚箴.谈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句[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9).

作者:孙振涛,文学博士,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全唐诗〉宗教名物意象考释》(项目编号:NJYT-15-B2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沧海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沧海爱过的江湖(二首)
相望
夏 荷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浮萍
那条路,我们早已回不去
那条路,我们早已回不去
穿越沧海 光照天宇——听原创歌剧《鉴真东渡》国内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