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路遥文学创作中的延安精神

2016-07-12苏静占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710130

名作欣赏 2016年36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路遥现实主义

⊙ 苏静 占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 710130]

论路遥文学创作中的延安精神

⊙ 苏静 占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 710130]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博大精深。文艺创作需要发扬延安精神,负有发展和创新延安精神的历史使命。作家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持实质上就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作者试图通过重读路遥,挖掘这位伟大作家在其创作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路遥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延安精神,即路遥文学思想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内涵、路遥创作实践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路遥塑造的形象是对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延安精神 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 发展与创新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其基本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论战争年月、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延安精神都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文艺创作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实践证明,作家艺术家要发扬延安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就能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说作品是鱼,那么生活就是水,作家只有深潜于水,才能捕捉到大鱼。

路遥是一位执着的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阵地的伟大作家,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写作,视写作为“一种不潇洒的劳动”。路遥在文学创作中,敢于奋斗、乐于奉献,坚持在逆境中创造精品、创造奇迹,这就是路遥精神。而这种精神即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创新。在今天消费文化盛行的这个时代,重新解读、认识路遥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路遥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延安精神进行挖掘。

一、路遥文学思想体现着延安精神的内涵

路遥出身于农村,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即便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始终不忘故土。他的这种人生经历和体验使他在创作中始终不离开对农民、农村与土地的关注,奉行着为人民写作的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都来自农村生活。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①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他心里永恒的诗意象征,他在创作进入低谷期时总是独自去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文集》中的每一篇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结晶。事实上,路遥对现实主义的心仪,源于他本身有着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心怀希望通过文学促进社会进步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使得他更容易与现实主义产生心灵契合。而现实主义创作即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纷繁复杂的文学转折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取材大多指向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反思的层面,作家、知识分子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文化英雄”身份的群体。然而,路遥却一直视自己为底层劳动者。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不潇洒的劳动”,这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他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重视历史。他说:“我们必须重视历史,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一样,应持严肃态度。有的作品为什么比较浅,就因为它没能把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放在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中去考虑、去体察。”②

1980年代初崛起的路遥,在当时各种文学潮流此消彼长之际,并没有盲目紧追,而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坚守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入生活,立足大地,面对现实,关注中国社会。这让路遥的创作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坛的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样的坚定与坚持,这样的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不正是延安精神在作家思想深处的集中体现吗?

二、路遥创作实践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

路遥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史、奋斗史,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底层写作文本不同的精神旨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的“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战胜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由此可见,坚持文学创作的人民性、大众化,创作出能够反映出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把追求“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为作家进行创作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是习近平文艺讲话的核心精神。

路遥的“底层写作”与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不谋而合”,更是对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创新的表现。正是因为路遥把握住了社会进程的主流,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阵地,所以才创作出了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青松与小红花》(1979),尽管讲述的是发生在1977年之前的故事,但作品中没有表现出当时伤痕和反思文学所有的悲伤哀怨的情绪,而是极力颂扬了一个刚步入人生道路的少女吴月琴在逆境中自尊自强、顽强奋斗的可贵精神,展现出新的历史环境下人们的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中,路遥直视社会矛盾,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深层,反映“文革”带给人民的灾难和伤害,塑造了一位舍生取义、为了人民利益而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共产党员马延雄的形象。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和赞美的是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惊人意志和无法打败的精神力量。呈现给读者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生活的真相和人物的本色。这种创作风格,显示着路遥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定态度,更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芒。

路遥在创作中,总是按照生活发展的逻辑去展示那可能美好的未来,给人以希望、信念和鼓舞的力量。《人生》中的高加林,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但他依然不懈地思索、追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为追求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他们没有气馁,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作者的这种“纯洁、健康”地书写平凡世界中人们生活境况的方式,是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具体表达,也是延安精神在路遥文学创作实践中熠熠生辉的呈现。

三、路遥塑造的形象是对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路遥作品最可贵的一个特点,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在物质上极端贫困,但在精神上极端高傲、极其有追求。人物的精神世界是作品思想境界的折射,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家对人生的关切与领悟、作家对人类所怀有的崇高理想等,这都决定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复杂程度。

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具有坚毅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在其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趋完美的。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走进了城市,但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表演一番之后,又回到了农村,当然他是被迫回去的,因为那是一个自己最不愿意待下去的地方。然而,这样的轮回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可以说,高加林是一个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的人物,这是路遥作品中的一个创新点。有着高远志向的高加林,他的所有痛苦和挣扎都是出于自身的一种要求——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需求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的,无可厚非。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人物身上展示出来的是人之本性,是路遥对人,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现实观照。而这种观照是真实的,是深入的,也是超前的。因此,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更是路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延安精神的创新表现。

在路遥的另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哥哥孙少安十三岁辍学,回家务农,然后办起了砖厂,发家致富;弟弟孙少平求学、教书,然后外出打工、挖煤。作品通过他们两人人生道路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而重点突出的是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孙少平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不因为祸不单行的现实而意志消沉,他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和思想上的追求。苦难反而造就了他更为成熟的思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坚信,生活总是美好的。人,就应该好好活着,即使痛苦,那也是组成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这样的乐观与坚韧,使孙少平这个人物极具魅力,影响了一代代的青年。

路遥笔下的人物也许是虚构的,但他们又是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他们身上的动人之处也正是作家人格魅力的集中表达。路遥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层面的亮点不能不说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创新的表现。

现实主义创作的本质,就是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写人民,为人民写,写给人民看。作家路遥一直坚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穷其一生,不遗余力。这不仅仅是坚守一种创作方法,而是

已将现实主义化作一种精神,渗透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和激励人民大众,朝着美好的未来与时俱进。

李建军在路遥文学奖开评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研讨会上谈到,路遥的作品中有一种“我”承受的苦难,但又不可能被苦难压倒的特别有刚性的力量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在我们普遍的现当代文学界中精神弱化的背景下,这种英雄主义,这种直面苦难、直面命运,真实地去续写尤其是底层人的遭遇,在这一点上,他的经验是很可宝贵的。

路遥的文学创作,关注人民、表现大众,进而激励和指引大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的、崇高的品质与精神,表现和弘扬英雄主义,这正是在今天,中国文学所需要的、这个时代也更呼唤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延安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典型体现。

①《路遥文集》(第2卷),《答中央广编电视大学问》,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43页,第446页。

②路遥:《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http://www.991ib.net/book/ 2001/56603.htm。

[1]路遥.路遥文集(第2卷).早晨从中午开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路遥.路遥文集(第2卷).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苏静,文学硕士,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占琦,文学硕士,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传播。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路遥现实主义
言论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延安,我把你追寻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