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菲比·卡里仿诗《雅各伯》中女性的觉醒

2016-07-12黄雍相贾晓云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名作欣赏 2016年36期
关键词:菲比华兹华斯卡里

⊙ 黄雍相 贾晓云[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菲比·卡里仿诗《雅各伯》中女性的觉醒

⊙ 黄雍相 贾晓云[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菲比·卡里以仿诗为呼吁女性觉醒的武器,通过戏仿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仿诗《雅各伯》质疑了男权统治下的所谓“自然”的写作传统,提出了为女性建立新话语的可能性。

菲比·卡里 仿诗 《雅各伯》 女性的觉醒

一、引言

仿诗(parody)是以讽刺或嘲讽为手段对原诗歌进行模仿的作品。仿诗一直被赋予“化崇高为荒唐”的骂名。正如评论家德怀特·麦克唐纳(1960)所说:“仿诗是制造一种新的酒,它的味道像旧的,但有一个轻微而致命的影响。”厄普代克(1965)将单纯的模仿比喻成纯粹的寄生虫,而作家威廉·盖斯(2006)则将被模仿的原作拟人化为受害者。亚里士多德曾将现实视为“理式”的影子,而诗歌是现实的影子,可想而知,如果他知道有仿诗这种文学样式,他肯定会羞辱它为诗歌的影子,也就是“理式”的影子的影子的影子了。

然而,作为一个女性的仿诗作者,菲比·卡里(1824—1871)将自己的仿诗作为对抗教条式的男性写作传统的有力武器。露西亚(Lucia Cherciu)在《仿诗中的对话和觉醒:回忆菲比·卡里》中有这样的总结,“她试图揭示写作中的父权制传统和丰富女性的话语”。书名中的对话(dialogue)指明了菲比的仿诗是对男性写作的回击,而觉醒(disenchantment),是从菲比的传记作者玛丽·克莱梅尔·艾姆斯那儿借了一个术语,意味着诗人有勇气超越写作的习惯,分析其局限性,并剥夺其自然光环。

菲比·卡里是一位美国女诗人,是诗人爱丽丝·卡里(1820—1871)的妹妹。她们的诗歌在1848年曾刊登在选集《美国的女性诗人》上,该选集由鲁弗斯·威尔莫特·格里斯沃尔德编辑。同样在格里斯沃尔德的帮助下,其诗歌集《爱丽丝和菲比的诗》于1849年出版。与爱丽丝不同的是,在诗集中,性格更加外向的菲比利用仿诗作为“觉醒”的一种形式,质疑她所处的时代写作传统中透露的男权,抨击了所谓的写作规范都是男权统治的产物,正如露西亚(2006)所说,她的诗歌和仿诗结合了“主流的感伤主义和痛苦而尖锐的讽刺”与“虔诚的挽歌和对女性的极度肯定”。

通过自我反思,菲比·卡里的仿诗不再是简单的“寄生和衍生”,相反,她揭露了传统话语的局限性,并构建了属于女性的新话语。由于菲比选择进行戏仿的诗歌大多是同时代著名的诗人所写的,并揭示了其潜在的对女性的扭曲,她的仿诗被视为对“父权制性别定义的修订(revisitation)”。

为了分析菲比·卡里如何揭露和批判父权制写作的传统,本文比较了菲比的仿诗《雅各伯》和她戏仿的对象——威廉·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二、《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男权的统治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圣洁的小溪在身边流淌,/没有谁把这少女赞颂,/少有人为她挂肚牵肠。她是紫罗兰身影半露,/生苔的墓碑将她遮挡;/美丽如一颗孤星,/在夜空里闪闪发亮。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躺在墓中的露西啊,/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一首三节抒情诗,是在1798年时年二十八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的。这首诗第一次出版是在1800年的《抒情歌谣》上。《抒情歌谣》主要收录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歌,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转折点。这首诗是华兹华斯的五部“露西”系列作品中最有名的,也是早期读者的最爱。诗人通过对一位美丽少女形象的刻画及其命运的叙述,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然而,从诗歌的措辞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女性归入了微小而有限的角色,且根据与男性的关系来定义女性。受男权主导文化和女性“假意识”的影响,华兹华斯的这首诗中强调了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她”是什么样子,“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什么,“她”嫁给了一个人,为什么“她”英年早逝等等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是未知的,甚至“她”“美丽如一颗孤星,在夜空里闪闪发亮”又有什么意义呢。所有的一切关于“她”的信息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而重要的是叙述者的感觉和经验,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男性,用悲伤的语调和措辞如“没有谁把这少女赞颂”“少有人为她挂肚牵肠”“没有谁了解她曾活在世上”“少有人知道她何时夭亡”来表达男性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悯。女人存在的单纯的意义似乎只是引起诗人的怀想和回忆。正如斯莱克所说:“在诗中,华兹华

斯关注的并不是对于露西的观察,而是反映在‘她’的死亡上的经验和感受。”

华兹华斯曾将诗歌看作“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诗人是受时代文化影响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的情感,因为受到男权统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自觉地站在了男性的角度来诉说女性。因此,从被文化塑造的人的心中流露出的情感,与其说是自然的,不如说是创造的。

三、《雅各伯》——女性的觉醒

他居住在出租的公寓里,

约摸是五层楼高,

没有谁把这男人夺取,也少有人会尝试。

她是大石头旁的岩石,

半藏在泥里;

正值大好年华的男人,

却只有一人作为邻居。

没有谁了解他的生活,

少有人知道他是否自由;

然而他已有妻室,噢!

唯有我与别人都不一样。

既然男性的主导地位是被创建的,它便可以模仿和重建。为了对抗传统的所谓“自然”的惯例,菲比表明,文本是可以被创造的,“他们是由艺术家以语言为材料的人造物”。通过仿写已经存在的诗,菲比旨在解构固有话语并打破它的“自然”的外观,揭示其人造性。仿写华兹华斯的《她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仿诗《雅各伯》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这首诗中,人物角色由“她”变成了“他”,“他”和“唯一的邻居”,也就是“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诗中并没有详细地描述“他”的外观、职业、个性等。从诗中我们唯一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他”是不自由的。显然,“他”的不自由,是由于“他”的妻子,以男性为主导的关系在这里被颠覆。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节,我们可以发现,“雅各伯的自由”已像“露西”一样“夭亡”,进了婚姻的“坟墓”。露西亚(2006)指出,这种婚姻和死亡之间的类比在菲比·卡里的诗歌中是常见的。既然婚姻是男人的坟墓,女人就应该具有限制男人自由的力量。因此,男人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自由,女人也不像他们所想的一样脆弱。菲比·卡里用幽默和笑声作为讽刺的润滑剂,质疑了父权制的基本假设。

当借用原诗的形式对所谓神圣的规范进行质问,菲比·卡里故意不模仿这首诗的标题,而用人名雅各伯作为仿诗的题目。这样的设置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圣经》中的一个典故:雅各伯的妻子十分繁忙,她所哺育的十二个儿子长大后建立了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考虑到这样一个典故,“妻子”成为重要的和能干的,而不再是依附于男人的没有权利的形象。

总之,作为“女性的觉醒”,这种戏仿是一种反抗和积极的干预,创造了一个有针对性的与原诗的对话。在这两首诗的比较中,菲比的质疑了写作的传统,分析了其局限性,强调了它是“人造的”而非“自然的”,是可以改变和颠覆的。

四、结语

仿诗是富有智慧的,它的功能不应该局限于只是制造乐趣。作为19世纪著名的女性仿诗作者,菲比·卡里祛除了男性传统所谓“自然”的外衣,指明了文本是由作家通过文字材料所创造的。既然写作传统和规范是由男性主宰的文化塑造的,女性作家不应该作为所谓的文学圣殿的谦卑的崇拜者。菲比·卡里用她的仿诗削弱父权话语,并提出了重新建立一个更灵活的话语的可能性。正如她的仿诗《雅各伯》和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的比较中所体现的,富有女权主义精神的菲比·卡里以自己的仿诗为武器,质疑了固有的写作传统,呼吁了女性的觉醒。

[1]Ames,Mary Clemmer.A Memorial of Aice and Phoebe Cary,withSomeofTheirLaterPoems.New York:Hurd and Houghton,1875.

[2]Burns,Robert.Man Was Made to Mourn.Bryant,332-333.

[3]Cary,Alice.Clovernook Sketches and Other Stories.New Brunswick:Rutgers,1987.

[4]Cary,Phoebe.Alice Cary.Woman’s Journal.1871(2):242-243.

[5]Dentith,Simon.Parody(TheNewCriticalIdiom). Routledge,2000.ISBN0-415-18221-2.

[6]Ehrlich,EugeneandCarruth.TheOxford IllustratedLiterary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297.ISBN 0-19-503186-5.

[7]Griswold,Rufus Wilmot.Passages from the Correspondence and Other Papers of Rufus W.Griswod.Cambridge:Griswold,1898.

[8]JuneEdwards.TheCarySisters.AccessedNov.29, 2007.

[9]Kane,Paul.Poetry of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95:297.ISBN 0-8076-1398-3.

[10]Lucia Cherciu.Parody as Dialogue and Disenchantment: Remembering Phoebe Cary.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 Quarterly,2006(3):13-31.

作者:黄雍相,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贾晓云,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菲比华兹华斯卡里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爷爷一定有办法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果蔬PARTY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菲比熊 BCES4002A
安娜·卡里娜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好老板
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