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岛上的珍珠》中的丧葬文化
2016-07-12梁艳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 梁艳[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
《奥尔岛上的珍珠》中的丧葬文化
⊙ 梁艳[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
哈丽叶特·比切·斯托的长篇小说《奥尔岛上的珍珠》讲述了由于发生海难,小女孩玛拉和小男孩摩西成为了孤儿,被奥尔岛上村民佩内尔先生一家收养的故事。在玛拉和摩西的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自我认同及精神寄托,成为奥尔岛上一颗永恒的珍珠和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小说中多次描写了那个时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葬礼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异域及宗教意义。因此,文章搜集并整理了其中的丧葬片段并从丧服的颜色、葬礼的仪式等方面加以文化解读。
《奥尔岛上的珍珠》 丧葬文化 基督教
一、引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哈丽叶特·比切·斯托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废奴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中写了许多反奴隶制的文章,最著名的便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年时期斯托夫人随丈夫迁至新英格兰北部的缅因州生活,新的生活环境给予了她新的创作灵感,于是描写海岛生活的作品《奥尔岛上的珍珠》便问世了。从地理环境来看,缅因州西北部为崎岖的山区,森林密布,景色优美,东南部多曲折的沿海低地,多港湾,小岛棋布。而小说中提到的奥尔岛是靠近美国卡斯柯湾及缅因湾附近的一个小岛,毗邻大西洋,因此常常有很多船只通过海峡地带进入城市。附近的两条海峡,一条宽而浅,而另一条却被陡峭的岩石分割变得窄而深。当西北风登陆海岸,船只的航行就变得异常艰难,无法抵抗大风通向宽的海峡。而一旦进入窄的那条海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奥尔岛上的居民男性多会出海劳作,女性多在家里料理家务,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出海的居民总会遇上事故,他们可爱淳朴的天性,加之信仰的力量会让他们无私地去帮助这些遇难的家庭,为遇难的人举行葬礼,给予其尊严,同时也友爱地收养那些幸存下来的小孩子们。《奥尔岛上的珍珠》讲述的便是佩内尔先生一家收养了遇到海难成为孤儿的玛拉和摩西,并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角度,小说多次描写了那个时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葬礼仪式。葬礼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受到风土人情、人文政治的多重影响,也呈现出了多种表现形式。小说中共描写了三次葬礼,玛拉和摩西妈妈的葬礼及玛拉的葬礼,从这三次葬礼中,我们能看出当地的葬礼仪式特色。
二、丧服颜色
特定场合的着装是一种符号,在葬礼上着丧服成为表达哀思和追忆逝者的一个视觉符号。而在西方的葬礼中,黑色是葬礼服饰的主色调。黑色庄重、肃穆、克制、谨慎,显示出葬礼庄严肃穆的仪式感,既能表现悲伤,又不过分宣泄情感。同时,黑色在西方民族文化心理上常常与死亡、灾难、恐怖、地狱相联系。因此,在西方葬礼上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灵车,遮窗的黑纱,身着黑色系衣服,佩戴黑纱,甚至打着黑色伞的宾客。这样特定颜色的服饰表示了对逝者的哀悼,同时希望逝者的亡灵能够早日升入天堂。
在《奥尔岛的珍珠》几次的葬礼描写中,处处有关于黑色丧服及葬礼用品的描写。在玛拉妈妈的葬礼中,一切都像死亡般沉闷,安静,偶尔可以听到一些忙来忙去的邻居的呼吸声,老妇人偌大的黑色蒲扇发出的呼呼声,或者还有苍蝇撞到窗户上发出的嗡嗡声,以及黑色面纱掩盖下哀悼者们深沉的呼吸和啜泣声。老妇人手里拿着的黑色蒲扇代表着一种压抑、沉闷、悲伤的氛围。黑色面纱作为葬礼上常见的配饰,通常都是表现了哀悼和悲伤以及对亡者爱戴的情绪。
三、葬礼仪式
(一)在《奥尔岛上的珍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玛拉妈妈和摩西妈妈的葬礼上,首先出现了为两个小孩子洗礼的仪式。他们的妈妈在海上遇难后,玛拉和摩西被奥尔岛上淳朴善良的居民收养。因此,要进入一个基督教家庭,这两个来自异域国家的小孩子必须经过洗礼仪式。在玛拉妈妈的葬礼上,我们看到在妈妈的棺材上放着一个银色的洗礼花瓶,牧师宣布,洗礼仪式开始。几分钟后,在一个婴儿的额头上滴了几滴圣水,按照上帝的旨意,取名叫作玛拉的小姑娘开启了她的新生活。然后牧师慢慢重复着圣经上的美丽的句子“上帝就是孤儿的父亲,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圣洁的家庭”。洗礼仪式就代表着玛拉被宽宏大量的上帝经过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后收养成为了自己的孩
子。可见西方葬礼仪式受到了基督教的广泛影响。
(二)葬礼用具也与宗教活动息息相关,主要有圣水,蜡烛和十字架。水在基督教文化里,在整个西方文化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原罪论,即人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要消除原罪,需要接受洗礼。水被赋予了消涤原罪,拯救人灵的神学意义。所以在西方的葬礼中圣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两个孩子的洗礼仪式中,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人们将圣水滴在他们额头上。蜡烛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因此,在西方葬礼仪式上,会在逝者停留的那个房间里点上蜡烛,给逝者以希望,使来生进入天堂。十字架在基督教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在西方的公墓或葬礼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摆放着十字架,象征着灵魂的拯救和救赎。
(三)西方葬礼的典礼仪式可以归结为“亡者弥撒”。弥撒是基督教信仰从古代祭祀活动和耶稣最后的晚餐中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弥撒被称为圣体,祭献神的大礼,分为布道和感恩祭两部分。具体来说,在葬礼上,哀悼者会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辞,之后人们向遗体告别,用灵柩将死者送入墓地安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式葬礼相比,哭丧时,无论是在教堂,送葬路上还是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表达哀思,只能默默流泪或小声啜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不打扰逝者的亡灵,送逝者升入天堂。
在玛拉妈妈的葬礼上,牧师带着悲伤的神情解释了玛拉名字的含义,并且解释了玛拉妈妈会去往天堂。他的声音颤抖,眼中饱含泪水。前来哀悼的人们也都发出深沉的啜泣声。紧接着牧师唱起了新英格兰地区古老的葬礼圣歌。
为什么我们哀悼离开的朋友
或者在死神的警报面前颤抖
这仅仅是耶稣的旨意
呼唤他们回归到他的怀抱
我们不是也在期待吗
尽可能快地走向他
难道我们应该期望时间慢点
来承担我们对于所爱的人的责任
让最后的号声响起吧
祈祷亡者早日升入天堂
醒来吧,普通人仍活在尘世
圣人却已升入天堂
与前面两次葬礼略有不同,在玛拉的葬礼上,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片安宁,平和与释然。玛拉平静地躺在那间房间,脸上浮现着赤诚的纯洁、快乐的满足之情。与其说她是经历了死亡,倒不如说她是休息了。正如小说中所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死亡”,上帝不想再看到玛拉在人间承受痛苦,而愿意更早地带她去往天堂。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们大多也是感到甜蜜的安宁。房间里充满了快乐的回忆,成功的鼓励。玛拉脸上的光彩让人们忘却了哭泣。紧接着,牧师读到“她成功地战胜了死神,上帝将擦去人们眼中的泪水,并且带走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我们一直等待着上帝来保护我们,在他的庇护下,我们很快乐和满足。”然后哀悼者们怀着感恩的心情祈祷这个圣洁的灵魂能早日得到上帝的恩典。
牧师回忆道,很多年前,这个孤独的灵魂经过洗礼得到了耶稣的爱和照顾。她的整个生命都是圣洁和美丽的,我们应该愉快地让她离开。
从这些葬礼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无论是对死亡的看法还是与死亡相关的礼仪,都深刻地烙印着基督教的影响。葬礼的形式反映的是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在西方人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他们将死亡带来的痛苦、绝望、恐惧一一化解,甚至转化成了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快乐的希望。
西方的丧葬礼仪无论在着服的颜色,丧葬的仪式还是哀悼者的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尤其渗透着基督教这一宗教信仰的深深影响。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死亡,认为它是生命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且把死亡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安排逝者的亡灵去往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奥尔岛上的珍珠》一文通过对玛拉和摩西妈妈以及玛拉丧葬仪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丧葬文化,让我们对不同于中国的葬礼形式有了深刻的感受。尽管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最浓墨重彩的地方,但其中渗透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深思。
[1]王睿.穿黑色衣服的女人——19世纪的丧服文化[J].文明,2015(7).
[2][美]Harriet Beecher Stowe.The Pearl of Orr’s Island[M]. Cambridge:The Riverside Press,1896.
[3]郭金秀.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5-46.
[4]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111.
作者:梁艳,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