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2016-07-11周琴
周琴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其中主要为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贷款。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贷款的处理,关系到我国银行业改革和我国的金融安全。文章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应提出减少不良贷款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信贷监管机制;风险管理
一、不良贷款的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债务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债务人不能按贷款协议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具体而言,不良贷款就是银行贷款五级分类中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次级类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无法保障其足额偿还本息。可疑类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业,也会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原因
1.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社会环境,使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经济发展周期不稳定。经济发展会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会随之不稳定。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提高,且有较好的预期利润,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反之。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产生。
3.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的流动资金太少,完全依赖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银行贷款又无法按期归还。这样负债日月积累,形成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4.诚信观念缺失。拖欠贷款、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商业银行的现象存在多年,而毫无诚信的拖欠者也没受到真正的利益损害,有的甚至还得到好处。天长日久拖欠者更无诚信可言了。
(二)内部环境原因
1.银行对贷款内部控制管理不健全。一是贷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权利脱节,责任的归属界限不清,对贷款的回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职责不清、职能不明,贷款各工作岗位和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未明确岗位的设置和职责,缺乏整个贷款过程中相互制约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方法措施。
2.银行对贷款项目的准入审查把关不严。银行对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等因素,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审查工作,造成贷款项目的准入失控。一是从事项目调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熟悉贷款项目所在行业的经营状况,不能正确预测、分析、把握项目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二是信贷审查人员贷款前调查不认真,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分析贷款项目,只根据借款人的书面申请报告所描述的情况进行信贷决策,对申请报告内容的真伪,无从辨别。
3.银行对贷款运行质量监控不善。监控工作是贷款发放之后,确保贷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银行未实行贷款后的跟踪监控工作,一是不了解借款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贷款是否使用于指定用途,有无挪作他用;二是不了解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变化等;三是银行未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测量工具,通过防范、控制和处理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贷款损失因素,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
4.贷款档案资料不完整。贷款档案资料是银行提供、管理、收回各类贷款业务全过程的真实记录资料,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资料。有的贷款档案资料未按规定分类、编号、登记、及时装订成册有序归档,未能提供连续、动态、有效的参考数据资料,致使信贷审查人员缺乏研究分析的资料。
5.缺乏行之有效的贷款回收措施。一是银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只收取贷款利息的思想,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本金。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額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二是小额信贷多采用担保方式发放,缺少第二还款来源,一旦发生问题很难收回;三是对不按期履行还款义务的借款人和担保人未在诉讼时效期内依法起诉。
三、防范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信贷监管机制
一是完善信贷政策机制,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建立起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和操作平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贷款审批、发放的标准化和量化处理,强化信贷流程管理。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审贷分离,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层层负责,相互制约的办法;贷款审批制每一步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审批,分层次完成,遇到情况及时相互告知,商讨解决方案,降低风险。三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供风险警情判断和风险原因诊断,分析、监测和预警金融机构内部经营风险,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化解风险,切实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实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四是完善担保抵押机制,应减少信用放贷,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贷款,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依法签定抵押合同,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二)做好贷款风险处理
一是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企业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三是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三)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流程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充实到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二是提高在职人员的金融法律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意识能力,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