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双想象的翅膀
2016-07-11罗怡
罗怡
为了使师范生能灵活运用在师范学校学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题目,即《我教小学生写诗》。学生很快就要去实习了,这正好是个机会。我告诉他们小孩子有着无穷无尽、千奇百怪的想象,去把这个宝藏挖出来吧!我的一番鼓舞点燃了学生们实践教育理想的激情,从他们闪亮的眼睛中我读出踌躇满志。但是实习归来,只有四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带回一批小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写出了研究报告。而其他学生之所以没有去实践,是因为他们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小学生连作文都写不流畅,怎么能写这种高雅精练的文学样式呢?
小学生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在学龄前,他们就已经对许多诗歌耳熟能详,朗朗成诵。读多了,背多了,自然会有写的冲动。只不过他们没有机会去实践,因为小学阶段没有诗歌写作教学,所以教师课外适时地补充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几位师范生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是有写诗的欲望、兴趣和才能的。只要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及时给以阳光雨露的滋养,写诗就会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综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发现,写诗并非高不可攀,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质。他们创作出来的儿歌和儿童诗比成人的创作更富有童真和情趣。尝试诗歌写作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敏锐捕捉生活瞬间感受的习惯
所有诗歌创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细心观察真实的客观生活,更要善于体察内心对于生活表象的感悟。对事物独特审美特征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及时捕捉脑海中电光石火的一瞬,才能寻到诗歌创作灵感的蛛丝马迹。
那么,平时生活中如何注意培养小学生细致的观察和细心的体验能力呢?首先教师可以经常以生活中的所见询问小学生的所想,比如:“当你在寒冷的夜晚看到一位老人推着一车馄饨沿街叫卖,你会想到什么?”“回到家,脱下运动鞋,换上舒适的拖鞋,堆在门口的大大小小的鞋是否引发你的联想?”“每次回家,当看到母亲站在门口翘首等待你放学归来时,你又会想到什么?”这种引导性的思维训练长期进行下去,必然会触动小学生心底那份悄然萌动的情思,保留住艺术灵感的火花。
台湾诗人林武宪有一首诗《鞋》正是源于孩子们童真的感受:“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
这首诗写的对象是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是小小的鞋蕴含着暖暖的亲情。家里的每一个人一回到家, 就把鞋子脱下,这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可是诗人通过孩童的视角, 把每一双鞋子看作是家庭成员的代表。鞋子摆放在一起, 就好像一家人依偎在一起,互相诉说着一天中各自有趣的见闻。那一双双紧紧依偎的鞋,代表的是亲密,诉说的是家庭的温暖。这种对于鞋的拟人化感受,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过,但是如果不把这种瞬间的感悟敏锐地捕捉下来,灵感就会倏地消失殆尽。
培养小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可以从仿写开始。比如下面这个补充句子的小练习。
看看,秋的色彩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大雁姐姐说:秋天是蓝色的,瞧,秋天的天空像海一样蓝。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蚯蚓弟弟说:秋天是金色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小鸟妹妹说:秋天是 ,
就像 的。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小朋友说:秋天是 ,
就像 的。
这种仿写相对简单,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以后的自由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挖掘丰富的想象力
一首诗,有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才会有独特的韵味。没有想象力的推动,小诗人无法从生活境界进入诗的境界,无法进行由模糊到清晰、由一般到典型的艺术提炼,更无法把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结晶为诗。
孩子们的想象新颖奇妙,远胜于成人。从一首首鲜活灵动的儿童诗中,我们看到海带就是海的女儿头上迎风飞舞的飘带,豌豆花则是一朵翩翩飞舞的蝴蝶花,山间蘑菇是头戴小笠帽的娃娃,匍匐于树根的木耳则被看成是树爷爷的耳朵。只有天真聪颖、未受社会习俗礼仪束缚的孩子才会有如此新颖绝妙的想象力,教师怎能不想尽办法把这些精灵脑子里蕴藏的像水晶球一样莹润剔透的奇思妙想挖掘出来呢?
从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入手挖掘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我们尽可收获孩子们雪片般的诗作。一位教师在一次诗歌教学实践中,为了减少诗歌创作难度,对小学生做了如下要求:写四行诗句,观察某一季节的特有景物,运用想象拟一个绝妙比喻,用上贴切的动词。教师先出示例诗:柳梢上/泛着绿芽点点/如一张毛毯/上面睡着春天。小学生纷纷发挥奇思妙想,作诗如下:
田野上/冒出一抹绿/像一只只毛茸茸的虫子/上面爬着春天
枯木上/露出绿芽一片/如一张小嘴巴/里面吐着秋天
果园里/悬着一个个小柿子/如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上面挂着秋天
柳树上/弯下一串小叶儿/像一条飘扬的裙带/上面系着春天
树林里/飘下一片枯黄的叶/像一枚古老的邮票/上面刻着秋天
……
三、 锤炼朗朗成诵、富有张力的语言
孩子们的语言是天生成韵的,不必给他们讲韵脚和平仄。读他们的诗,韵律竟是如此美妙和谐、浑然天成。冰心老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教孩子们念儿歌:“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还未说完,孩子们已异口同声脱口而出:“奶奶唱。”孩子们当然不懂得“唱”和“棒”的韵律关系,但这不妨碍他们出口成章,自然成韵。
诗的语言远比其他文体的语言富有张力。为了加强小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教学中可以比较诗和散文的语言有何不同,看以下两句话:
A. 微风轻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层层涟漪,一道道,一行行。
B. 风在水面写诗。
语言都很美,但A句是散文,B句才是诗。散文是实描,而诗歌的语言则融入了诗人个性化的感受和想象。打比方说,散文是走路,诗歌则是跳舞,是经过变形后给人以陌生化感受的艺术性的语言。这种语言像弹簧一样富有张力,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风在水面写诗”一句抓住了诗人看到一行行有规则的波纹后激发的瞬间想象,水面就像一张白纸,风就像一支笔在水面上尽情挥毫,所到之处荡起一圈圈涟漪。这种想象带来的意境之美比散文的精雕细绘更令人回味。
再比如:“看到一位老人推着一车馄饨,沿街叫卖,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想到老人已近古稀之年,应该在家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如今却在寒冬腊月里还要沿街叫卖以求温饱,如此,句子可以改成:“一位老人推着一车辛酸,沿街叫卖。”如果学生认为老人不愿在家无所事事,想出门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家人减轻经济负担,那么老人此时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对未来的生活依然憧憬,这时诗句可以改为:“一位老人推着一车希望,沿街叫卖。”同理,如这句“渔舟,沿着湖心荡开,一张张捕鱼的网”改成“渔舟,沿着湖心荡开,一张张捕梦的网”,诗意顿出,意蕴隽永,令人回味。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