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离笔画的书写特点
2016-07-11李平
李平
汉字是由各种笔画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认为汉字有三种组合方式:相离、相接、相交。每一个类型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种形态。本文以楷书为例,谈谈笔画相离的书写特点。
一、同笔相离
同笔相离就是相同的笔画连续书写时,相互之间并无交接点。
1.“三”是横向相离笔画的代表。这类字往往多横连写,相互之间有一定间距,或远或近,笔画形态或弯或平,长短不一。类似的字还有“元”“气”“兰”“些”等。书写这一类型的字,古人各有妙招。如钟繇写的高古宁静,质朴浑厚,有隶书基因,长短对比不明显,间距均衡;褚遂良的用笔富有弹性之美,三个横画依次渐长,末笔辅以略凸的弧度,整体结构宽博;柳公权的第一、三横基本平行,第二个横斜度突然增大,形成跳跃灵动之姿,打破了三连横单调统一的排列形式。
印刷楷体因为排版统一的需要,略显沉闷呆滞,单个横画的书写方式雷同,只有长短之分,没有俯仰变化,有助于认读,无法做到灵动与快速。现代名家写此类型的字时,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古代经典的写法。因此,我们在硬笔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笔画的俯仰变化以及组合时的空间安排,避免写得单调雷同。
2.“非”是竖向相离笔画的代表。这里的竖向是指竖、竖撇、竖钩、竖提等纵向笔画。类似的字还有“川”“业”“顺”“齐”“到”等字。
纵方向的笔画往往是字的骨架,能决定字的结构特征。连续书写纵方向笔画时,要在长短、粗细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欧阳询写得左低右高,出现了明显的错落对比关系,体现了以右为主的结构特点;褚遂良写得上窄下宽,两个竖高低近似,间距变化强化了虚实对比关系,显得灵动活泼;柳公权的两竖增加了弧度变化,显得张力十足。
印刷楷体的两竖也有明显的长短对比关系,主次分明,但两竖的书写过程似显平淡。因此我们在练习硬笔时,如果再加以适当的弧度调整,则会更加生动耐看。
3.“形”是斜向相离笔画的代表。这里的斜向是指非水平状态下的笔画,包括连续书写的撇、折、撇点,等等。类似的字还有“粼”“邕”“彩”“杉”“彤”“修”等。
斜向笔画在字中往往不作为主体出现,但书写时的方向、间距、位置却对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米芾,强调了三个撇方向上的变化,成发散状态,尽管都不长,却使结体开张大气;欧阳询则末笔变化成了点画,三个撇的写法无一雷同,各有特色,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无论毛笔还是硬笔,连续书写三个以上相同的笔画时,就要特别注意区分度,这既是提高书写含金量的需要,也是视觉艺术的基本需求。在日常实用的硬笔表达上,往往是前两个作为铺垫,后一个才是畅快淋漓的主体。因此,从手写角度看,前两撇应该再短些,形成三撇连写的连贯笔势。
4.“然”是点类相离笔画的代表,这种字含点量比较多,并且连续出现。类似的字还有“冬”“点”“心”“头”等。
点在楷书中的变化本来就不够丰富,如果连续书写,处理不好会造成雷同的现象。古人对这类点的安排往往有独到之处。如王羲之强调了四个点的两种方向;欧阳询则在方向一致的情况下,用出锋的方式增加了点的照应关系,在方向需要调整时,四个点则又有不同的指向;颜真卿强调了轻重关系,首尾两个点重,中间两个点较轻,增加了节奏上的对比变化。
印刷楷体的四个点有方向上的不同,又有大小、轻重的变化,间距控制合理,非常适合初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中段以后,应该多强调几个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以提高书写速度。
二、异笔相离
异笔相离就是不同的笔画连续书写时,相互之间并无交接点。
1.“小”是左右异笔相离笔画的代表,类似的字还有“以”“归”“到”“儿”等。
不同的笔画之间有一定间隔后,相互间难有呼应关系,很容易造成松散的结构缺憾。为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想办法调整相离笔画的姿态,产生一种内在的意连效果,体势上紧凑贯通,浑然一体。如王羲之,三个笔画的形态各不相同,主笔垂直居中,两侧点画远离中心,收笔方式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产生了强烈的呼应关系,形散而神聚;欧阳询左紧右松,陈道复左松右紧,相离笔画都通过与主笔位置的远近安排,变得风格多样,妙趣横生。
印刷楷体的三个笔画间距均匀,形成了视觉上的对称关系,极易模仿。但从长远看,这种平正均衡的结构类型,容易将字写得呆滞死板,在学会规范书写的基础上,可以先将两点加以变化,如高低、大小、轻重、远近,等等。然后再将竖钩的变化融合进来,使之整体协调一致。当然,这些调整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
2.“六”是上下相离笔画的代表,类似的字还有“之”“立”“公”等。
结构上无论取纵势还是横势,这类字上下间的笔画距离较难控制,容易写得拘谨呆板,发挥余地不大,但古人还是充分展现了书写技巧上的智慧。如欧阳询写的横画中部隆起,下半部分空间陡然增大,形成了上紧下松的格局;王羲之则突出了横的主笔地位,其余笔画间距均衡,中宫收紧,形成了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董其昌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笔画变形营造了更加奇特的险峻体势;黄庭坚则重心偏移,形成了左低右高的取势风格。
手写体在上下笔画间的空白处理上,首先应该做到平正均匀,然后根据不同的笔画表现方式,加以适当夸张变形,形成各具特色的结构体势。这方面,黄庭坚给我们的启发最大:以横为界,上点右移,下点左移,上下错位,字势险峻。董其昌虽然也用了同样的笔画形态,位置安排上还是有所保留,左右基本对等,明显是以维稳为主。黄庭坚用了同样的四个笔画,以相离间距的夸张布白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3.“司”是围形相离笔画的代表,以包围、半包围类型居多,类似的还有“勺”“习”“回”等字。
受外框限制,这类字结构样式较为单一,通过调节外框与内里部分相离笔画的位置关系,可以产生一些造型变化。钟繇的外框略扁宽,里面的笔画随之下调,为避免臃肿,将“口”字加以变形处理;褚遂良和欧阳询的外框都挺拔修长,辅助以内擫技法,因此风格清秀明快,同时内里的部分向外突出较多,又显冷峻险绝;颜真卿则采用完全覆盖的方式,布白均匀,给人沉稳雄强之感。
这一类型的字,在实用书写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外框比其他字略小些。带外框的字往往充满张力,本身就显大,再写大了,就会显得很突兀。二是框内的笔画尽量重心上移,同时注意布白均匀,不可忽紧忽松。
构成汉字的各个笔画、部件,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搭建出各种不同的奇妙造型,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事实上,大多数汉字不会只有一种组合方式,而是多种不同组合的综合运用,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转换,这也给书写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