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双轨制形成原因及其机理

2016-07-11易晓怡张希为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

易晓怡 张希为

摘要:中国利率体系中存在被管制的银行存款利率及有市场需求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这种经济现象被称为双轨制。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金融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中国金融政策框架避不开的壁垒。中国货币政策中同时存在数量与价格工具,这是与中国利率双轨制相适应的调控框架,因此中国拥有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中,利率制度由完全的管制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转化,但是由于我国在金融系统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审慎实践原则,我国金融市场至今尚未完全开放,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利率双轨制特征,即管制利率及市场利率同时存在,增大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向着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货币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特别是在金融体系改革及利率市场化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方面是当前的银行存贷款体系已被废除,除农村信用社外,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均已放开,另一方面,政府仍未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现在,中央银行将其视作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工具。经过多年金融机制及金融体制改革,客观的讲,中国的利率市场已经由完全计划经济下的管制利率向着利率双轨制进步着,但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因此,要扎根中国国情,研究利率双轨制形成原因及机理,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为发挥利率传导机制作用,提高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加快利率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研究综述

国企——民企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的关键特征,它既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经济波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的金融制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江春(2002)较早的指出了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运行的基础,只有在产权改革完成之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行,否则则很容易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江春、刘春华(2003)进一步指出,利率的决定问题实质上是产权的确定和交易的问题,在产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很难得到顺利的推进。Hu(2014)将利率双轨制与中国的二元产权结构相験系,他利用一个OLG模型发现即便放开了利率管制,只要国企依然拥有获得资金的优先权,那么利率双轨制和影子银行的问题将依然存在,这一研究表明,利率双轨制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二元产权结构。

二、利率双轨制理论及实践

1.利率双轨制含义及成因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看,利率双轨制下市场轨(影子银行)的兴起是一个金誠资源从受管制的资金市场流向不受管制的资金市场的进程,是一个资金配置市场化的进程。随着政府对于管制内资金市场控制的放松,受政府营制的资金市场和市场化的资金市场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逐步下降,这使得不被管制的资金市场的规模迅速膨胀。综上,本文对于利率双轨制定义如下,从制度上看,利率双轨制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下同时存在两个合法但一定程度上相互分割的资金市场,一个是利率受到政府管制的资金市场,另一个则是完全市场化的资金市场。而根据市场分割程度的不同,则可将利率双轨制界定为完全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强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和弱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国有资本基本垄断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资源,资本天然的倾向于国有企业,而民营经济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长期难以获得资金,陷入了融资难的现实困境,导致民间借贷及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的大量涌现,民间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被人为割裂开来。当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处于均衡状态时,正规金融市场必然资金供给过剩,而民间金融市场一定困于资金供给不足,但两个金融市场被制度性分割,资金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整体利率体系处于极端的结构不均衡状态,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利率双轨制便得以形成。

2.利率双轨制与金融抑制

利率双轨制的主要成因即为政府利率管制及各项严格金融限制政。利率管制将引起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麦金农(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干预金融市场,对存贷款名义利率进行限制,规定上限,如果经济下行,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金融市场甚至可能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这种低的及不确定的实际存款利率,压制了社会对金融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状态。过低的利率水平一方面使得金融体系难以有效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过于旺盛的融资需求。为解决资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政府采取资金配给的方式,由此又导致了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官定的基准利率无法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因此中央银行企图通过直接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以此引导社会资金运行的利率传导机制基本失效。

3.利率双轨制的不良影响

中国利率双轨制对于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利率双轨制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利率双轨制和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

(1)利率双轨制是民间金融的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当传统银行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金融倒爷随之出现,民间金融逐渐发展壮大,由于民间金融不在监管体制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更加复杂,货币政策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此时,控制信贷规模的措施只能收回银行部分流动性,而漏损货币及银行体系外货币无法回收。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建立以利率为核心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是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2)影子银行的大量涌现和疯狂生长对金融系统稳定产生冲击。中国影子银行兴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利率双轨制,在严格管制的利率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偿还更有保障的国有企业,送使得中小企业只能从是市场轨的影子银行中获取资金。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大量资金从被管制的资金市场转向市场轨,这导致了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中国特色影子银行是金融抑制环境下的一种金融创新,它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对企业层面的负面冲击,但也损害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的自由金融市场机制。银行由于天然的政策优势,拥有长期以较低利率吸收存款的法定权利,同时,可以将吸收的存款以较高利率贷给融资者,获取存贷利差。若不通过建立两个市场间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机制从而实现利率并轨,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将流失殆尽,钱荒现象将最终出现。为了防止出现钱荒的极端结果,央行有必要进一步取消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控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及贷款利率浮动下限,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其次,完善社会利率结构,加强社会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之一,是自由金融市场改革的必要准备,发挥基准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最后,加强利率监管及利率调控,扩大利率监管范围,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利率监管体制。

第二,提升银行业利润率及管理能力,强化整体素质及行业竞争力。针对目前国内全方位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及开发,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银行业面临空前的竞争及生存压力。因此,国内银行只有勇于创新勇于改变自身,主动迎接挑战,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在目前诡秘多变的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

第三,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所有金融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化背景下,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尽快建立一支规范化的高素质监管队伍,大大加强金融监管水平。利率市场化离不开央行监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何东,王红林。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J].金融研究,2011-12-25.

[2]罗斌.双轨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D].西南财经大学,2012-03-01.

[3]胡仁昆.双轨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01.

[4]古旻.中国“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0-10-01.

作者简介:易晓怡(1995-),女,四川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

张希为(1995-),女,湖南岳阳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