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醉翁亭记》作者深层心境的解读

2016-07-11徐春方

成才之路 2016年17期
关键词:醉翁醉翁亭记中国文化

徐春方

摘 要:文章从中国文化的传统、山水游记的传统、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中作者的形象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论证,对“醉翁之醉”的理解进行了补充。对于“醉翁”之“醉”,不能仅仅理解为乐观、豁达,更应透过表象体悟到作者深藏的忧国、忧民情怀。

关键词:醉翁;中国文化;写作背景;忧国忧民;深层心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77-01《苏教版九(上)语文教学参考》对《醉翁亭记》中的“醉”是这样解释的:“对于作者来说,‘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按照此种理解,“醉”当为“陶醉”之意:因山水之秀丽而陶醉,因百姓之和乐而陶醉,也因自己治滁有为而陶醉。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它并未完全道破欧阳修真正的内心世界,“醉翁之醉”掩藏的恰是作者无法排遣、挥之不去的郁闷、忧愁。

一、从中国文化的传统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醉能消愁,醉能纵情;“醉”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文人用以寄托对世俗不满情绪、表达自身清高气节的一种不羁方式。屈夫子“众人皆醉我独醒”,却遭放逐;从此以后,仕途失意,宁愿纵情于酒,借酒消愁,借酒买醉,不愿清醒。陶渊明因官场腐败,遁入山林,亲友邀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这种“醉”,看似洒脱,实为解脱。李太白孤寂无法排遣,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尔同销万古愁”。辛弃疾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之际,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而苏东坡亦有思乡念人、月圆之夜“把酒问青天”之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郁闷愁绪寄托在“酒”中,只谋一醉,在醉中逃离尘俗的羁绊、纷扰,在逃离中保留一份孤傲。从此来看,文中欧阳修的“饮少辄醉”,并非仅仅是酒量问题,而是要求醉,以此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

二、从山水游记的传统分析

寓情于景,借助大自然的优美景物寄托悲伤失落的心情,正是山水游记的传统笔法。山水游记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是山水游记迅速发展的高峰期。“游记之祖”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杰出代表。正如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里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莫不道出作者真实的心理感受——被贬之后幽愤不快。而对自然山水的游玩之乐,只是借以排遣孤独寂寞的表象而已。深受柳宗元山水游记影响的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正是这种心理历程的自然反映,只是在表达身世之感时,欧阳修更为含蓄。正如朱爱红在《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之比较》中分析道:“他对自己遭受不平待遇也很不满,但这种不满他从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而是通过对自己政绩的肯定之中表达出来。”

“自来文人学士,谪宦栖迟,未有不放怀山水,以寄其幽思。六一公之守滁也,无白傅之牢愁;有东坡之超然,无柳子之抑郁。岂不可哉?”欧阳修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于山清水秀的优美背景中,于太平祥和的滁人出游中,于起坐喧哗的众宾欢宴中,巧妙地将悲悯情怀掩藏在开朗、豁达的姿态之中。与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直爽的流露方式不同,“醉翁”的外表绝无“沦落自伤之状”,他的笔法正是尽现“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真意也。

三、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被贬谪至滁州做太守后次年而写的一篇散文。当时,“西夏用兵,辽国欺凌,而冗兵、冗吏、冗费久成弊端”,由于朋党之争,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后来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先后被贬职。时欧阳修“知谏院”,为范仲淹等被贬慨然上疏,亦被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情此境,胸怀天下的欧阳修,纵使风光再美,滁州百姓安居乐业,想到国家境况,他又如何能够真正快乐起来?他的心境,就如《题滁州醉翁亭》所写:“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这不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四、从文中作者的形象分析

这篇文章作于庆历七年(1046年),当时作者只有39岁。但他在《醉翁亭记》中却自号“醉翁”,展现的是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老翁形象。作者为何要把自己刻画得如此憔悴衰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恰是“缘愁似个长”啊!明明未老却号为“翁”,明明乐着而要谋醉,这样的心迹,恰恰是难以言喻又隐藏不住的悲伤与无助。再深究一下文末的几笔文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看似潇洒豁达的风流姿态中,含蓄地流露出知己难觅的孤寂。在滁州城治理有成的那天,在春花绚丽、秋霜高洁的那年,想起国家前途、天下命运,太守与宾客觥筹交错的热闹表象下,一丝隐隐的忧和冷,含蓄地隐现在字里行间。因此,从一个“醉”字,不应只看到欧阳修陶醉于山水、宴饮的表象,更应该体会作者更深层次的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而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当多一点对教材的探究精神,多一点对现成见解的怀疑精神。

参考文献:

[1]顾冰沁.《醉翁亭记》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2015(04).

[2]马江元.《醉翁亭记》中的“乐”[J].成才之路,2012(26).

猜你喜欢

醉翁醉翁亭记中国文化
永远的醉翁
——纪念欧阳修逝世950周年活动侧记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一品红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雨中落樱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