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策略探研

2016-07-11阙小平

成才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教学方法

阙小平

摘 要:结合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现状,从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认识到词类活用的规律等方面,研究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60-01

随着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对文言文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建构自身较好的文化底蕴。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者注重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现状

在现今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文言文知识中词类活用的教学较为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时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

(1)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情况突出。教师不想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古板。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通常采用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主要以灌输式的形式进行教授。这种毫无生动可言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教授词类活用,是担心词类活用知识点的掌握难度较大,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于是选择直接告诉学生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类活用,点到为止。学生不想学的原因,除了受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外,还来自学生主观因素。部分学生难以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美感和人文性,感受不到其价值和意义。部分学生之所以还会继续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因为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时候,需要用到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以获得分数。这就决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中较难的词类活用知识点时,缺少学习兴趣,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出现不想学习词类活用的情况。

(2)文言文语法基础较弱,导致高中词类活用教学力不从心。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并没有语法的考试要求。初中教材只需要学生对文言文语法有所了解即可,并不在考试中作为命题知识点出现,这就使得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被弱化甚至淡化与遗忘。而到了高中阶段,高考考点中虽然并没有语法的考查,但其中文言文的选择题与句子翻译的考查中,却涉及语法的诸多问题。比如这道高考翻译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其答案应该是:“臣子侍奉君王,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儿子替父亲效死没有什么遗憾。”很多学生的翻译却与正确译文相差甚远。如果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有词类活用意识,明白“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分数便可拿下。

因为语法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语法的学习时较为困难,致使高中教师需要从基础开始从头教起。而效果不佳就使得教师不知如何教学,语法知识就成为教学难点,教师有时力不从心。

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策略

分析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词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讲授词类活用知识之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词类活用的必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与理解文言文,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法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语句表达中,一些语法问题可与词类活用现象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词类活用的兴趣,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目的。

(2)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可以通过诵读、品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词类活用的感知能力。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和提升语感,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品读,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辨识词类活用。在品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而获得语感的享受,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领悟语感。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妙。一个“绿”字,让一切富有生机,展现了江南的盎然春意,读完如身临其境,春风拂面。

(3)认识到词类活用的规律。在文言文中,出现词类活用情况主要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少数代词上。活用,也就是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临时性改变词的语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碰到以上词类不能按照原有的意思来解释,那么就可以考虑以活用来试着解释。同时,还可以通过抓住词类活用的要领来学习。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后面,或者“所”字的后面,一般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又如,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而”一般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低效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闫凌川.高中文言实词词义系统的整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邹立志,白聪.论古今汉语词类活用的不同本质[J].语言研究,2009(02).

猜你喜欢

文言文高中教学方法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