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视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6-07-11陈彩燕

成才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视野人才培养

陈彩燕

摘 要:通过分析创新成果生产及杰出人才成长过程,发现创新源自开阔的视野,杰出人才具有大视野,旅行与阅读是开阔视野的基本途径。其机制在于拓展视野是人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基本需求与表现,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相互促进。致力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

关键词:创新;视野;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06-02

一、创新与视野:创新成果生产及杰出人才成长过程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的特征已有多种解读,如创新型人才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有创意”首先必须有思想、有主见、有批判和独创精神,杰出思想家关键都在于“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自我把握和自我解放”,杰出人才通常有多样化的经历,等等。新思想、独创性是怎样来的?创新还可以源自何处?创新人才还有什么核心特征?通过分析创新成果的生产及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发现创新与视野有着密切关系:创新经常是视野开阔的结果,杰出人才往往具有大视野。

1. 创新源自大视野:创新成果的分析

“视野”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眼球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二是指思想或知识的领域,如扩大学术视野。解读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有影响的成果或创新行动,经常是创新者个体或群体开阔视野的结果。就专业研究而言,一部著作,引发他人阅读兴趣的通常是“发”阅读者“所未发”,它的读者越多,说明其发现越多人所未发现的东西,即它的作者视野更加开阔,比其他人看得更多,知道更多差异,思考得更全面与深刻。见他人之常见,便只能云他人所云,不可能有创新。

知识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开阔视野的过程展开的。突出的例子是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对科学发展的影响。15世纪以来,由于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地球,开阔了视野,活动范围和知识领域由此扩展。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为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事实。在欧洲,随着这些经验事实不断涌现,引起哲学家、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的争论和思考,从而推动了科学观念的突破和新学科的建立。假使没有航海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人们仍各自偏于一隅,视野闭塞,知识的发展便是另一番进程。

我国近代以来历次改革都是由一些“睁眼看世界”的名人学者倡导的。他们见多识广,产生创新思想和行动,由此推动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及新行动,出自他们广阔的视野。

2. 杰出人才具有大视野:杰出人才成长的事实表征

杰出人才各有各的精彩,但纵观他们的成长历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或“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或更多是两者兼而有之,心理视野与物理视野宽广。如孔子周游列国及以“游教”“游学”方式培养出“贤人七十二”;司马迁“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伟大的史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徐霞客博览群书,28岁以后开始游览名山大川,留下集地理名著、旅游巨篇、文学佳作于一身的《徐霞客游记》。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家,很多都是经历过跨国旅行的人。达尔文在22岁时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博物学者离开英国,在持续5年的海外航行后,他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回国,他称这次航行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这说明杰出人才都游历广泛,具有开阔的视野。开阔视野与创新相辅相成,视野越开阔,越能为创新找到思路。

3. 旅行与阅读:开阔视野及创新成果形成的途径分析

从上面列举的例子和事实看,杰出人才往往有到远处旅行和深度阅读的经历。由此可见,旅行和阅读是开阔视野的主要方式。旅行和阅读相得益彰,旅行是身体的阅读,阅读是心灵的旅行,知识者的旅行把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的拓展统一起来。

考察人类文明成果的获得,更可以凸显“旅行”的意义。有学者指出,人类“重要文化基型都脱离不了旅行的表述范式,或与旅行交融在一起,或因旅行实践产生的结果:史诗传奇、考验苦行、冒险拓殖、骑士文学、英雄武功,旅行把文化之道活脱脱地‘走出来”。“理论(theory)一词源自希腊语(theoria),意思是‘观点‘视域,theoria的动词词根为theoreein,本义是‘观看‘观察。在古代希腊,‘理论原指旅行和观察活动;具体的行为是城邦派专人到另一城邦观摩宗教庆典仪式。其原初意象指在空间上的离家与回归,强调不同空间差异所产生的距离、转换。简言之,理论即旅行,指脱离中心、离开家园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旅行。旅行作为空间实践,是经验的积累方式,是以自然之道求取文化之道的途径。”旅行是空间的移动,通过旅行,开阔了视野,也形成了知识的田野。新理论往往是个体身心处于不同空间、不同背景、不同理论流派中“看”出“差异”而形成的。

二、视野促进创新的机制分析

为什么视野开阔可以促进创新?为什么旅行和阅读是开阔视野的最好方式?这源自人性,也与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的关系有关。

1. 拓展视野:内在于人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基本需求与表现

人性具有局限性,也有超越性。人的局限性与生俱来,人的超越性根植于人的局限性。从原始生态看,正是生活时空的有限性决定人的认识局限性。但是,人是要寻求超越的。人具有“向广度进军”的种种需求和行为,具有走出狭窄空间的种种冲动。

人也正是通过拓展视野来实现超越的。人的成长是时间在一定空间中的展开,空间存在具有时间性,时间进程也是不断拓展空间的过程。如胎儿瓜熟蒂落来到这个陌生好奇的世界,婴儿开始接触到的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其有限的环境。这个环境,随着他自身能力的增强,不断扩展。拓展视野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行动与结果,是人性超越性的基本需求。

人在拓展视野实现超越的过程中也体现人的创造性。文化哲学的观点认为,创新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是人克服自身“缺陷”的必由之路。与其他动物对比,人在进化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有缺陷的生物,如既无生来可以御寒的皮毛,更无翅膀可在天空飞翔,也无冬眠动物与候鸟那样的自然地适应环境的方式。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人必须设法“争取”自己的生存。这个设法争取生存的过程,便是创造、创新的过程。人只有凭借创造性才能使自身具有完整性,使人从本能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使人可以决定自身的行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发明和运用各种“符号”。人是文化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与人的发展互为因果。发明和运用各种“符号”,也是人突破物理视野限制,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体现人的创造性。人的超越性与创造性通过视野的拓展来体现或实现,其内在于人性的基本需求。

2. 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的关系

为什么大视野可以促进创新?为什么旅行与阅读是获取大视野及创新成果形成的途径?这还可以从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的关系说开去。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的关系本质上是心身关系的具体化。心身问题即探究心理的与物理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去获得一种不仅是对心理世界的本质的,而且也是对物理世界的本质的更好的理解。目前对心理物理关系的观点有相关论与同一论,后者认为“心灵的本质是心理的东西同一于物理的东西”。语言分析也可以得出相同的观点。如“井底之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反映的便是这样的概念。正如心身不可分一样,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密切相关。个体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他的内在体验,自然环境造就了精神环境,通过开阔眼界可以打开心胸。从物理视野上看,人类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生存,生存的物理空间决定人的心理发展空间,心理空间反映人的物理生活空间。正如经常国际旅行的人,你让他有“小农意识”不容易;足不出户的人,你让他具有世界视野,有时也不大可能。一个人长期处于一成不变的单调环境中,会渐趋保守,缺少创意。伴随眼界的开阔,人看到差异于是引发惊讶、比较和思考。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指出,“生活经历在不断改变大脑”“益智是大脑在对比反差环境中产生的积极的生物反应”。

从心理视野看,知识面广的人其心灵也容易通达;知识的狭窄会造成心灵的狭窄,心灵的狭窄又会妨碍我们对其他知识与观念的吸纳,影响智力与生活的品质。如斯诺说,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两极分化“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社会都是损失。同时,还是实际应用上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损失”。狭窄易产生保守,狭窄不可能产生创新。所以,人领悟或经历的文化时空越广阔,差异越大,即视野越开阔,越容易产生创新性冲动和成果。旅行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正可以满足人性对拓展物理视野和心理视野的需求,满足人的身心协同活动的需求。

三、拓展视野: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

大视野容易产生创新,杰出人才都有大视野,拓展视野也是人之自然的渴望。因此,拓展学生视野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人,既需要通过身体的活动,也需要通过符号学习,来开阔视野,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相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让学生不但用心灵,也用身体去接触广阔的时空,即要同时致力于开阔学生的物理视野和心理视野并使两者相互作用。比如,洛克倡导旅行是必要的教学科目,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课堂、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单一的课堂或书本知识学习不利于理论和生活结合,因此要强调课内和课外两种学习生活或教学组织形式的同等重要性,促进物理视野与心理视野互动,以有效开阔学生视野。

要让学生或引导学生多到“别处”“看看”,多接受一些新异的环境刺激和新异思想的心灵冲击。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离开舒适区(ComfortZone),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通常状态下的成长圈子,认识更多的人,到不同的国家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开阔的视野。

当前的大学生经历单一,部分名牌大学招生越来越地方化,一些大学的生源也越来越集中于有良好家庭背景的人。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在差异中交流和开阔眼界的。学校应该认识并努力去改变这种“劣势”,同时把人才成长的道理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旅行和阅读,自己去交往,自己去寻找“风云际会”,自己去增加生活阅历和开阔视野。

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很少谈创新教育,但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西南联大,也是如此。由此应该认识到,创新不只是技术问题,不是浮在表面的现象,创新人格、创新思想等都有深层次的生成规律,不是集中优势资源把好学生“包办”起来就能让学生“创新”的。开阔视野与创新相辅相成,视野越开阔创新思维便越活跃。拓展视野,符合人性的需求,也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致力于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多获得一些新鲜的有差异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惊讶感,可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思想的独特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2](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任钟印,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彭兆荣.走出来的文化之道[J].读书,2010(07).

[4](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高新民,储昭华.心灵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美)EricJensen.聪明的秘密:发掘大脑潜能的7个法则[M].杜争鸣,钱婷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视野人才培养
居· 视野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