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用此心

2016-07-11林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老师名师诗意

爱上语文,应有天意。

从小到大,我从未想过做第二件事,除了当老师;从小到大,我从未沉迷过第二样东西,除了我们的方块字。

很自然地考进山东师范大学,很自然地学中文。本科毕业之后,又自然读研,专业就是语文教育学方向的课程与教学论。

之后,我站在了师范的讲台上,学生们就是将来的语文老师。我喜欢我的讲台,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对语文的情感传递下去。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相信爱语文就是爱生活本身。

我讲着“语文的学科属性”,也讲着“张爱玲”“纳兰性德”与“红楼梦”。在最初的讲台上,我只是随心随性罢了,直到遇见王崧舟老师。

一、想要飞翔就踮起脚尖

2008年春天——当时,我在师范执教尚不足两年。一个平常的周末,我在济师附小毫无准备地听到了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几乎呆在那里。原来语文的课堂可以这样!原来教学的境界可以这样!

接下来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日凌晨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试着描摹自己对王老师课堂教学的印象,也试着与王老师探讨“诗意语文”的内涵。没想到很快收到了王老师长长的回文——《灵动多义的诗意,生命浸润的语文》。

2008年6月,“全国首届文本细读暨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在济南济北小学召开。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小语界的盛会,也是第一次听到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窦桂梅、薛法根等名家的课。两天的会议,收获满满,也思考不断。我敏感地意识到“文本细读”的提倡是语文教育对本体的反思,这里隐隐透露着让语文“回家”的信息。也是在当夜,也是在凌晨,我就趴在宾馆房间的洗手盆上写下了《在文本细读中诗意地栖居》。断没想到,就是这样的一篇不足两千字的文章竟马上被刊发了,而且还做了卷首语!从此,我竟开始接到各地打来的电话,讨论文章中用过的比喻;我竟看到网上有老师在引用我的句子、我的主张。万没想到,一次会议、一篇小文章,自己来到了小语界的边上。

很快,《小学语文教师》的主编李振村先生又给我寄发了“全国第三届新经典语文教育论坛”的邀请函。

2008年暑假,舟山,我来到了新经典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有张华、刘良华等高校教授,有于永正、周一贯、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大家,还有张祖庆、闫学、戴建荣、管建刚、王雷英等教坛新秀。

在这个论坛上,我看到了小语界的热闹非凡,这热闹也映着我内心深处的孤单。我决意要在这片土地上走出自己的脚印来。

感谢李主编,他给了我最初的鼓励并给我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听课,听大量小学语文的课;二是学习,去王崧舟的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

隔日联系王老师,大约是因为春天有过文章交流的缘故,他竟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是上天的眷顾吧,又或者是因为我的心里原本就有飞翔的梦吧!我只是一直踮着脚尖,只等着风吹过来。

二、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2008年10月至11月,我到了杭州,在王崧舟的工作室学习。同期在工作室的还有来自福州的林莘、洪丽玲,来自广东的彭才华,后来,又有浙江的肖绍国与王自文,似乎除了我,当时的同学都已是小语界数得着的名师了。

在王崧舟老师身边的日子,与那么多的语文同行在一起,看王老师所有的课,读王老师所有的文字,也与同窗们尽情地交流、畅意地辩论。

我是真的开始走进语文教学的园子了。疯一样地爱上了在工作室的每一个日子,只是因为那里像是一片教育的田园尘埃不染,每一个人捧一颗心,只为语文而来。

当然,占据我心灵的是王崧舟的语文教育思想。

我沉迷于课堂上那鲜明的艺术化追求,震撼于课堂背后那强烈的文化诉求,也惊讶于王老师永不停步的思想探求。但是,真正爱上的还是一片干净慈悲的教育情怀。

那年,我离开王崧舟工作室回到北国,竟大病一场,夜夜辗转。对语文,对教育,对王崧舟,总觉得胸中有无数的感慨却难以讲述,不知如何。终于,在又一个梦回江南的冬日的清晨,我忽然顿悟: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里有我教育生命的精神故乡啊!我何不专心做这方面的研究呢?纵使语文教育有“弱水三千”,我也可以“单取一瓢”!

自那一刻起,心便安顿下来。也是从那一刻起,对语文,对教育,我有了自己的承诺与担当。开始着手对王老师所有的课进行梳理,一一写出了自己的品鉴。

三、直面教育与人生的悲情

2009年底,我与王崧舟老师商量,要把第二届“诗意语文”研讨会带到济南来。因为我做梦都希望我的学生与济南的小学老师们能听到王崧舟、林莘等名师高水平的语文课,甚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小学语文南北课堂的交流。

要把会办起来,是那个严冬与接下来的早春里我最大的信念。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那么渺小;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对教育的执着、对语文的深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其实是那么卑微且不足道!

我只是一心做着我的梦,梦想春暖花开的时候可以带着我的学生仰望语文的美丽。我细致地做一切的准备:做电子邀请函、设计精美的入场券、制作完备的会议手册……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问过自己,如果所有的努力不能换来成功,那么,付出的一切是否不悔?如果所有的努力不能换来语文的美,那么,对语文的爱是否不改?

2010年4月,在济南师范学校各级领导的协助下,全国第二届“诗意语文”研讨会终于在济南圆满召开。全国各地来了800多位老师。有一位来自青岛的参会校长甚至说,他参加了那么多的培训会议,这是组织得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其实我不记得会场上的热闹,也不记得会议上有多少赞誉或者多少非议了。会议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都回不过神来。后来写下《不敢回首》,其中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我只是把头低下,让所有的眼泪滴进尘埃,然后期待着它们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现在想来,办会的经历、办会的磨难以及会议之后带给我的一切赞誉与非议都是我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因为经历了这些,我开始学会直面教育与人生的悲情。

四、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全国第二届“诗意语文”研讨会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几乎四处是悬崖。我因着鲜明的语文主张与偏好,也必须承受语文界的学术争端所带来的种种排挤与偏见。

我推掉了所有的课约,也几乎未去任何会议或任何小学讲座。我让自己沉潜下来,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作。

文章一篇一篇地发了出来,我也越来越安静。直到2010年11月,“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召开。

在这个舞台上,全国各地的小语名师都会呈现新作。我参加会议,原是应邀评课的,会务组安排我评王崧舟、孙双金两位老师的课,并负责四天会议的总评。没想到会议之中发生变故,我临时受命做了会议的主持。更没想到我随机点评式的主持竟大受欢迎。一个四千人的会场无意间成就了我语文教育路上的又一次传奇。周一贯老师、贾志敏老师等许多前辈给了我热情的赞扬与鼓励。记得盛新凤老师曾拉着我的手说:“你站在那里,给小语界莫大的惊喜!”大家甚至开玩笑说:“这次小语界的春晚,捧出了山东的林志芳!”

没有想到我的语文教育之路又因为一次会议而柳暗花明。心仍是静的,一种清清的欢喜。

之后,我应邀参加了许多全国大型的语文研讨活动,从山东到北京、浙江、河南、广东,从“高端论坛”到“魅力课堂”“名师大课堂”“国培”,我评课,主持,或者讲座。慢慢地,与小语界的名师们非常熟悉了,有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与他们探讨语文教学,也以课例赏析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所得。

2011年,我与王崧舟老师合著的《诗意语文课谱》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两年内四次重印;2012年,我选编的齐鲁名师课例品读《倾听花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多省市作为教师教育的教材使用;从2010年至今,我为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孙双金、林莘、闫学、盛新凤等多位名师写过课例评析,达十多万字,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类语文期刊上。书稿《林志芳赏读小语名师名课》也正在编辑中。

写得多了,讲得多了,就受到许多鼓励与赞誉。钱正权老师曾将我称作“小语界的林徽因”,听课的老师也曾热情地将我比作“小学语文的四月天”,周一贯老师甚至说:“林志芳,我是彻底佩服的。”……每每听到这些,我总会低下头,觉得惭愧。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语文教育的领域,我的困惑远比我的所得更多。而我的努力,不过是因为我是个爱语文的人罢了。

写得多了,讲得多了,也受到许多质疑与批评。有人说我“不接地气”,有人说我“理论至上”……每每听到这些,我仍会低下头,觉得惭愧。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语文教育的领域,我的困惑远比我的所得更多。而我的努力,仍不过是因为我是个爱语文的人罢了。

五、意义在途中

2015年,我考回母校山东师范大学跟随潘庆玉教授攻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学习的过程正是不断地反思与审视自己语文教学之路的过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无知”的恐慌,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以往研究的局限,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学论的广袤,要学好它,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更要在人类哲学史、思想史的视域中对其进行审视,在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观照。

我开始了又一轮的寒窗苦读,《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解课程》《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课程文化》……图书馆与宿舍是我最常在的地方。我知道,我注定无法穷尽语文教育的真理,但是怕什么,就如胡适所言:“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雅斯贝尔斯曾说:“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哲学就意味着:在途中。”我也相信,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在途中。

在途中寻找,在途中发现,在途中确证。既已出发,但用此心。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王老师名师诗意
奇妙的旅行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有趣的动物
浅议"名师"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