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困境
2016-07-11郭瑞鹏
郭瑞鹏
近年来,美国由于受经济增长乏力影响,国防预算持续缩减,尤其是研发性经费开支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却不断增多,美军认为相对于战略对手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能够继续维持美军的非对称优势,保持强大的战略威慑力,2014年8月5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时,呼吁要制定第三个“抵消战略”。2014年11月15日,即将离任的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在里根国防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此观点,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战略”为牵引,启动“国防创新倡议”,并试图将其作为他防长任期内不朽的功绩。2015年3月6日,阿什顿·卡特接棒哈格尔的防长职务之后,继续大力推动第三次“抵消战略”,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继续维持美军的霸权地位。
第一次“抵消战略”的核心是依靠发展核武器抵消苏联的常规兵优势
第三次“抵消战略”提出之后,引发了美国官方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在这期间,美国国会召集有关专家就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实现方式、预期效果召开了多场听证会,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等高端智库,密集出台了多份研究报告,进一步阐述、细化其中的战略要点。
此前,第三次“抵消战略”多以官员讲话和智库报告为主,尚未见到官方正式的战略文本。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此轮由美国军方发起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否获得认同、顺利推进、落到实处,获得像前两次“抵消战略”那样的效果呢?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从美国自身来看,面临着找准战略定位、防控技术扩散、形成推动合力、协调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难题;另外,即使这些困难都克服了,按照净评估战略思想设计出的这一战略,最终能给美军带来多大的非对称优势,也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努力情况,还与战略对手的作为和表现密切相关。
找准战略定位难
哈格尔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之后不久,美国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组委员会针对此项战略举行了首次听证会。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定位问题,它应该是关注五角大楼面临的所有挑战呢?还是缩小范围,只关注那些少数却是美军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和挑战,如“反介入和区域拒止”。在这次辩论中,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马蒂纳热提出本次“抵消战略”应进一步聚焦和具体化,而不是包含美国从高到低遇到的所有冲突,即战略对手瞄准俄罗斯、中国;战略目标为突破“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他认为,前两次“抵消战略”之所以成功,在于有明确的战略对象,都是针对苏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都是为了抵消掉苏联常规力量优势。这一观点代表了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对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美国军方多数高官的讲话思想相一致。
20世纪50年代,为了应对苏联的兵力数量优势及地理优势,总统艾森豪威尔首次提出“抵消战略”,即“新面貌”战略,核心是依靠发展核武器抵消掉苏联的常规兵力优势,从而形成对苏联的强大战略威慑力。随后,苏联对此做出了反应,逐渐实现了与美国的核均势,“新面貌”战略的作用变得有限。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启动实施第二次“抵消战略”,核心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作战效能的倍增器,通过发展隐身技术、精确打击武器和C4ISR体系,应对苏联常规力量崛起。相对于第一次“抵消战略”,本轮“抵消战略”持续时间更长,使美国的军事优势保持了近40年。当前,随着潜在军事对手在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长足进展,美军依托军事前沿基地和航母等大型作战平台构建的常规投送能力受到了挑战,而这又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维持军事威力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美军认为应该启动第三次“抵消战略”。
从战略定位来看,当前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是全方位的,五角大楼处理的问题比20世纪70年代多多了,单从潜在军事对手来看,既有新兴大国、发展中大国的挑战,也有来自像朝鲜、“伊斯兰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一种对所有潜在军事对手都有效的普适型“抵消战略”,值得怀疑。为抵消掉特定对象而形成的能力和优势,并不适用于另一方。1991年的海湾战争可谓是美军第二次“抵消战略”的成功展示,但是在面对像阿富汗战争、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中,这次“抵消战略”的优势就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这也是第三次“抵消战略”遭到美国有些智囊质疑的根源所在,他们认为到底应该将该战略定位为技术变化引起的军事战略改变,还是定位为21世纪格局的新变化。目前,这种争议仍在广泛讨论之中。其实,当前美国应该从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深层根源中去反思和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而不是为创新概念而找个假想敌人,一味追求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片面认为军事上具有非对称优势国家就绝对安全了,这种骨子里隐藏的好斗思想与人类追求和平的主流不相适应。
控制技术扩散难
前两次“抵消战略”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美军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具有了优势:第一次“抵消战略”主要是依靠核技术优势,第二次“抵消战略”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优势。本轮“抵消战略”试图通过“改变未来战争规则”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赢得优势。近期,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宣布将在2017财年投入120~150亿美元用于支持第三次“抵消战略”,并明确驱动此轮“抵消战略”的五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机协作、人类作战行动辅助系统、先进有人/无人作战编组、针对网络(攻击)和电子战环境进行加固的网络赋能自主武器等。这些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程度,和能否把成熟商业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推进程度和最终效果。
从军民技术转化规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兴起和快速应用,人类开始进入了军民技术通用时代,商业需求成为拉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民用技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优于军用的发展趋势。当时,美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推进实施了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到21世纪初基本建成了军民一体的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这期间,美国正处于第二次“抵消战略”的加速推进期,为了防止军用技术扩散,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款,包括《武器出口控制法》《国际军方贸易条例》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等。现在来看,这种防止技术扩散外流的传统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新兴大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得到了快速提高,在有些方面已经由过去的技术模仿者、跟踪者转变为领跑者。
军民一体化时代,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要想达到“我有,别人没有”,完全获得技术垄断优势其实很难。目前,美国2/3的技术来源于私营企业,限制技术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阻碍企业自由、损害企业利益。而且,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垄断全部技术创新的能力,有些技术一旦拥有,就能够起到改变世界格局的效果。比如,俄罗斯的核技术和核武器完全具有摧毁全美国、抵消掉美军技术优势的能力。美国应该积极适应当前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转移交流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单纯追求军事优势。
形成推动合力难
前两次“抵消战略”在推进和落实过程中都是举全美之力,统一行动,总统、国会和国防部达成了高度共识,并且持续推动,没有因政党更换和人员调整而放弃战略实施。在这方面,我们相信美国有其特有的文化环境、战略定力和保障机制。但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从前两次“抵消战略”启动的时机来看,除了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刚刚结束之后、美国认识到苏联战略对手的实力变化,国内一时改革呼声也很高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国内经济发展较好,能够为“抵消战略”提供充分技术和资金支持。当前,此轮“抵消战略”是在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国防费开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提出的,自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军事技术研发费用降幅已超过20%,这对以寻求技术优势为核心的“抵消战略”来说显然不利。
第三次“抵消战略”不仅仅是颠覆性技术创新问题,还涉及到采购、国防科技工业、作战、训练、概念、编制体制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可谓是对美军的一次再革命、再转型。其中,必然会带来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比如,第三次“抵消战略”强调无人作战、远程和隐身作战、水下作战、全球监视打击网络。为实现此目标,美军需要对现有的装备体系和研发项目进行重大调整,比如彻底取消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车辆”项目、减少F-35战斗机的购买总数甚至取消F-35C舰载型,至少撤装1艘航母等。这些项目调整,势必会触及到被调整对象的实际利益,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能有多大支持度,仍待观察。
与第三次“抵消战略”概念的提出时间同步,2014年美国国防部启动了《长期研究与发展规划》,并向企业、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征集创意,明确未来装备技术优先发展方向,目标设定到2025~2030年完成能力部署。第三次“抵消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识、被细化到什么程度,有待于这些官方文件的正式出台。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重要推手之一—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新美国安全中心表示,五角大楼希望将2016年作为新“抵消战略”的理论试验年,为实现美国未来25年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
达成国际合作难
从第三次“抵消战略”的着力点来看,主要是将各种不同的、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武器平台联结在一起,形成全球监视打击网络(GSS),从而提升美军的全球快速反应能力,重建美军的常规威慑力,使潜在敌手不敢轻举妄动,使盟国对美国充满信心。按照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的估计,如果从现在开始着装备研发、构建网络,且美国政府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预计将在2025~203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GSS在构建时需要利用盟国的能力和资源,他们的认可和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构想能否落到实处。沃克公开表示,“国防创新计划”和第三次“抵消战略”是美国的计划,但也同样离不开盟友的共同努力。尽管美国国防部提出要与所有盟国一道大胆开辟创新新境界,但从现实状况和利益共赢方面来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协调难题。
目前,美国盟友尽管普布天下,美军海外基地370多个,分布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盟国都有同样的技术支撑能力和作战能力,能否真正做到同步创新、实现互操作,还有待质疑。据美国国防部估计,美国的军事基地存在20%超员现象,为节约开支,美国也不得不选择关闭一些海外军事基地。2015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文件称,未来10年美军将陆续关闭15个驻欧洲的军事基地,并撤回2000名士兵。美国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传统盟友的不满。近年来,美国与盟友之间就防务负担的分摊问题争执不休。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根本目的是抵消掉俄罗斯和中国,确保美国世界霸权地位,它是一种把美国国家利益强加给盟友的举措。这种逼着盟友选边站队的举动,必然遭到盟友的反对、不受拥护。自从美国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极力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传统盟友之间穿针引线,试图构建“亚洲版北约”,遏制中国发展。从现实进展情况来看,这种不得人心的合作结盟,除了造成地区局势不稳定之外,并未给该区域带来繁荣。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地缘和血脉上一衣带水,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不是通过技术优势能够抵消掉的。
最后,从本轮“抵消战略”的思想根基来看,与前两次“抵消战略”有着一脉相承性,都是战略净评估思想的应用和体现。这也决定了第三次“抵消战略”最终能否见到成效,不光取决于美国自身的战略调整和实施程度,还与战略对手的作为和表现密切相关。在“抵消战略”与“反抵消战略”的长期对抗博弈中,我们也应该找到并持续发展自己的战略净优势,形成核心军事竞争力,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更要防止被对手战略“诱偏”。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