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
2016-07-11赵学贵
赵学贵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的措施,并通过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研究中医外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相关文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措施进行总结。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中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6-02
小儿外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患儿患该病后,通常会出现咳嗽、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临床症状,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1]。小儿机体的抵抗能力较弱,外感发热的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均具有不同于成人患者的特征[2]。如果给小儿使用苦寒药物,可能会导致患儿脾胃虚弱,从而引起大便异常、口渴、多汗、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进一步减弱患儿的抵抗能力,不利于患儿恢复[3]。现对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研究中医外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擦浴法
擦浴法是按照血管的走向,应用中药液对患儿穴位进行擦浴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机体经络将皮肤吸收的药液送至病变位置,或通过刺激穴位来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调和气机、解表发汗、解毒的目的[4]。通常应用的擦浴方法有冰敷法、温水擦浴法、酒精擦浴法和中药擦浴法。而中药擦浴法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擦浴法。采用擦浴法时,通常按照额、颈、掌心、腋下、腹股沟的顺序进行擦浴,不可擦浴腹部、足底、心前区、阴囊处、耳廓、枕后处。擦浴患儿的腹股沟和腋窝位置时,可联合应用按摩手法以强化治疗熊爱国。
2 推拿
推拿具有解肌散热、解表疏风、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与服药打针相比,推拿治疗方法容易被患儿接受,患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更强[5]。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推拿联合其他方法共同治疗该疾病,通常选择腧穴进行推拿按摩,推拿该穴位可起到退热清肺、疏风解表的作用,如天河水、肺经、天门、耳后高骨、坎宫、太阳等。相关研究指出,每天推拿天河水、肺经、太阳、坎宫、攥竹1次,持续30分钟,如果存在嗳酸呕吐、脘腹胀满等症状,则增加推天柱骨、推揉扳门、分腹阴阳、揉中脘,治疗1~3天后患儿退热。
3 刺血
刺血是中医中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可发挥止痛、化瘀、消肿、泻热的功效。临床上应用刺血方法进行治疗时,通常选择醒神开窍、消肿泻热的腧穴。相关研究指出,大椎刺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总治疗有效率可达95.00%。相关研究指出,对患儿的关冲、商阳、少商穴位进行刺血治疗,其总治疗有效率可达100.00%。有学者提出,采用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总治疗有效率可达96.58%。有学者治疗外感发热患儿时,采用肛周针刺放血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比较理想。
4 拔罐
临床上通常应用拔罐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而中暑发热可单独用拔罐进行治疗。相关研究指出,对照组患者应用复方氨林巴比妥和头孢曲松钠合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仅为35.00%,而实验组应用大椎穴拔罐治疗小儿中暑发热,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30%。
5 刮痧
督脉主治热症,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即为背腧穴,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而对这两个穴位进行挤捏,在经络俞穴的作用下,可达到调节脏腑、调和阴阳、降体温、疏风解表、散寒清热的目的,从而治愈患儿。相关研究指出,按照患儿的胸椎-腰椎走向,沿着患儿背部两侧的膀胱经,用牛角刮板从上至下进行刮痧,刮一遍后对背俞穴、督脉进行挤捏,总治疗有效率达到93.55%。该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不可使用大力。
6 敷贴
敷贴是用粘附物质调匀被捣烂的中药,并将调和物敷在特殊腧穴上的治疗方法,通常应用山栀、连翘、石膏等中药材,并对患儿的合谷、曲池、大椎穴等穴位进行敷贴。相关研究指出,使用白酒调和研磨后的冰片、栀子、黄芩,并将药物敷在涌泉穴、大椎穴处,取得的治疗效果较理想。有学者指出,采用鸡蛋清调和研磨后的吴茱萸、山栀子,贴在实验组患儿足底的涌泉穴,而对照组患儿服用阿莫西林和小儿伤风冲剂,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比对照组好。
7 滴鼻
滴鼻主要是通过患儿鼻腔吸收药物,并通过血液系统将药物运输至病灶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生物利用度较高,患儿的饮食、胃肠道功能、肝脏通过效应等均不会对该方法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对患儿进行柴胡注射液滴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37%。
8 直肠给药
通过肛门将药物送至患儿的肠管即为直肠给药。肠道粘膜可快速吸收药物,药效发挥时间短。与静脉输液相比,直肠给药可预防药物对患者胃黏膜的刺激,避免药物影响胃肠功能和肝脏功能。通常应用的药物有大青叶、知母、石膏、葛根、连翘、金银花、大黄、枳实、薄荷、黄芩、柴胡等。相关研究指出,采用大黄、枳实、薄荷、葛根、黄芩、柴胡,将中药煎煮成中药,采用灌肠治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总治疗有效率可达94.38%。
9 小结
中医外治法的操作并不复杂,且治疗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但是临床上应加强对退热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魏理珍,许丽.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J].中医学报,2012,15(01):85-87.
[2]田凤云.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8(12):68.
[3]黄雄芬,郭钦源,方美兰.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进展及展望[J].中医外治杂志,2012,20(05):50-51.
[4]张琼,戴新娟,解玲芳.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19(06):938-939.
[5]王媛媛,张晓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08(06):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