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天上见》:贴近生活的艺术真实

2016-07-11孙俊秀

电影评介 2016年8期
关键词:蒋雯丽戒尺小兰

孙俊秀

一、 意象的使用: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事实,电影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故事来讲述情感的主题是电影通用的手法,但《我们天上见》通过意象的使用将情感具化和细化。整部电影的基调是细腻的、质朴的,祖孙两人深厚的感情都埋藏在生活中。影片没有通过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意象的使用使得情感具体而生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多种意象有:戒尺、雨伞、兰花等。每一个意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同时也是小兰和姥爷情感纽带的连结。

戒尺是第一个重要意象,体现了姥爷对小兰的严厉,姥爷坚持要小兰自己去抽屉里拿戒尺,小兰往往在去拿戒尺的路上就泣不成声。“多帮人做好事,不讲谎话就是好人。”这是姥爷对好人的理解,也是他做事的原则。在电影中姥爷曾两次让小兰去拿戒尺,都是因为小兰撒谎,让小兰自己去拿也是希望小兰记住这个教训。而巧妙的是,当姥爷生病不愿意吃饭的时候,小兰也举起戒尺在姥爷眼前晃晃,之后姥爷就像小孩子一样不情愿地张开嘴吃饭。表面上戒尺是管教人的工具,但背后是小兰和姥爷对彼此的关心和希望。

雨是第二个重要意象,整部影片有许多下雨的场景,姥爷和小兰去收水电费的时候下雨,小兰坐在桥边思念父母的时候下雨、小兰去上学的时候也下雨。雨水给电影增加了一丝浪漫但又伤感的氛围,雨水表达的是悲痛、思念和缅怀。在小兰的梦境中,那把伞带着她一直飞,飞到外边的世界去,那些曾经欺负她的小男孩再也跟不上她,所以伞对于小兰来说是一种保护、是一种依恋、甚至是一种梦想。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小兰一直是打着雨伞的,有时候是姥爷帮她打着伞有时候是她自己打着伞,只有在最后一个场景姥爷去世时,小兰没有打伞。雨还在下,可是小兰的雨伞却走了。在电影中,姥爷就是小兰的雨伞,他始终为小兰遮风挡雨,他不断地安慰小兰父母很快就会回来,他相信小兰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体操梦。姥爷就是小兰童年所有的依靠,但是姥爷去世了,小兰的依靠和童年也随之而去了。导演用伞这一个意象既变现了姥爷对小兰的保护又体现了小兰对姥爷的依赖,很巧妙很具体也很生动。

兰花这个意象在电影中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兰花是姥爷最喜欢的花,君子如兰,他给外孙女取名为小兰也是凸显了他对小兰的关爱和希冀。姥爷爱兰花就像是爱小兰一样,电影中姥爷和小兰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带着兰花的。朱德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小兰和姥爷一直悉心照料兰花,希望朱总司令看到兰花一高兴就能把小兰的爸妈从新疆调回来。天真的小兰,用自己认为有营养的麦乳精浇灌兰花,结果把兰花给养死了。朱总司令的去世、兰花的死亡,也寓示着姥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姥爷突然就病倒了,小兰为了能让姥爷快点好起来,顺着那盆将死的兰花,在墙上画满了兰花,可是姥爷还是走了。君子如兰,兰花体现着姥爷的品行,姥爷不贪公家一分钱,即使是对待讨饭的也客客气气,家里总是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兰花也暗示了姥爷的生命寄托了姥爷对小兰的爱。

人物将深厚的情感寄托到具体的事物上,把情感具体化、外在化,在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的基础上,也使得影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意象的使用也体现了姥爷对小兰的爱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点滴细节中,看似微小实则充满感动与力量。

二、 台词的锤炼:朴素却有意蕴

电影的台词通常包括对白、旁白和独白。想要实现艺术真实,需要电影中的人物符合现实中的人物特征。《我们天上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安徽蚌埠的方言的使用。方言是带领观众快速进入电影场景中的有效方式,也是让演员更加贴近角色的有效手段。电影中的对白是朴素的、含蓄的,几乎没有直白的情感表达。这与电影所处的背景和人物关系十分契合,70年代相差80岁的姥爷和孙女是不可能把爱或者感谢挂在嘴边的,但是他们又都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对方,这份爱虽然无声但却深厚。影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台词,是小兰说“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这个问题从电影的开始被提出,直到最后也没有被解答。用朴素含蓄的台词表达人物情感,使电影台词趋于日常化、口语化也是接近艺术真实的有效方法。

影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自编自导的自传式电影,旁白也由蒋雯丽录制,给观众讲述她小时候和姥爷的故事。蒋雯丽的声音低沉而温柔,成熟的女性声音比稚嫩的童声更能体现出对于童年的回忆和对姥爷的怀念。电影从蒋雯丽的旁白声中开始,也在蒋雯丽的旁白声中结束,她的旁白是电影的线索,从影片的开始便将观众带入回忆的氛围中,她低沉的声音也为影片奠定了伤感、思念的基调。影片由旁白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展开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做铺垫。而影片中更多的旁白是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借旁白之口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医生说他太老了,全身的器官都衰竭了,只有心脏还不肯放弃。我想那是因为我吧,爸妈不回来,他不放心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这段旁白侧面地体现了姥爷对小兰的爱,姥爷为了抚养小兰要克服许多困难,最后他要和自己的生命作斗争,他凭着信念支撑着心脏不要停止,希望能继续陪伴小兰。由这段旁白配合年迈的姥爷在小兰的扶持下踽踽独行,感人至深。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决定了这段感情的表达是含蓄而内敛的,但是电影通过旁白将当时小兰没说出来的话真诚地表达出来,平添了一份遗憾和思念,也体现了姥爷和小兰是彼此生活中的支撑。影片的最后同样以蒋雯丽的旁白作为结束,“他去了天上”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影片没有说姥爷去世了,只是说他去了天上,在小兰的心里姥爷从未离开。因此在影片的最后,小兰没有痛哭,她只是望着拉棺材的车,远远的张望。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导演没有为了表达电影主题而强加一个结局给电影,故事就在姥爷的棺材被拉走时戛然而止了。小兰未来的生活影片没有表现,只能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

三、 文本的创作:尊重社会现实

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我们天上见》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环境,蒋小兰的父母被派到新疆劳动改造,将小兰留给了80岁的姥爷。小兰很讨厌自己姓蒋,因为蒋介石是最大的敌人,因此她在学校始终受到小伙伴的欺负。而蒋绍毅成为全国体操冠军,受到大家的尊重,小兰才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蒋绍毅第二。所有的故事都是和当时的背景息息相关的。《我们天上见》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房屋摆设、人物服装和自然环境都与当时的情况十分贴近。在许多年代剧中,为了凸显主角往往会使主角的穿衣打扮或言谈举止有别于他人。但是《我们天上见》则摒弃了这种手法,在人物塑造和环境烘托方面都尽量地贴近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用最细腻的手法将一个普通人描写得丰富立体,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电影的艺术真实。

《我们天上见》中的情节设置深情但不煽情,作为第一部清明节电影,导演没有体现姥爷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对孙女的担忧和不舍亦或是小兰在姥爷去世之后的悲痛和无人相伴的孤单等这些容易赚取观众眼泪的情节。《我们天上见》在小兰的张望中戛然而止。姥爷去世时,小兰在单杠上翻着,给姥爷模仿各种小动物,姥爷就在这样看似平静的时刻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导演没有刻意地去渲染姥爷的离去带来的悲伤,而是进行了一种凄美的淡化处理。观众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小兰和姥爷之间深厚的情义,直到最后小兰也依然在和姥爷说话。对于她来说,姥爷也许从未离开,只是去了天上,而她有一天也会去那。影片中所有的感情流露都是深厚的细腻的,但却是无言的平淡的。例如姥爷睡觉的时候把小兰的手和自己的绑在一起,这样只要小兰想要起夜,姥爷就会第一时间醒来。小兰思念父母,姥爷就冒充父母的名义给小兰写了无数封信,还托人给小兰买哈密瓜。这些所有的深藏在心底的爱,都融化在了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整片电影几乎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但却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的本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自传式电影中的主人公多半是伟人或者强者,《我们天上见》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故事,不夸大、不渲染、不煽情,但却充满着感动观众的力量,生活本身即是动人的。

四、 结构的设置:巧妙而富有创意

在《我们天上见》中,有多处相互照应的情节。电影开头,姥爷在火炉上烤馒头,挤好两个人的牙膏,照顾小兰吃饭。到电影后面,小兰在火炉山烤馒头,挤好两人的牙膏,照顾姥爷吃饭。影片通过日常中这一角色的对换,仅用两个细节场景就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小兰的成长和姥爷的衰老。姥爷对小兰细腻深厚的爱是感人的,而小兰的反哺则为影片增加了温馨的气氛。影片中有几个重要的转场令人印象较为深刻。第一个是小兰的成长,小兰在铁轨旁边走,火车经过喷出的水汽遮住了小兰,当水汽消散小兰已经成长了。虽然年龄的跨越不大,但是这种取自生活场景又不失唯美的转场,让观众感受非常自然顺畅。第二个重要转场是当姥爷去世时。在姥爷合上了眼睛后,镜头便切到了小兰和姥爷的家。墙上的兰花还在,可家中却空无一人。这一空镜头的使用,徒增了一种悲切失落的氛围,暗示观众姥爷的离去。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就是小兰和姥爷生前的朋友一起推着姥爷的棺材去下葬的场景。加入自然的空镜进行转场,会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真实有条理。整部影片也更加富有蒙太奇的美感。

结语

《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该片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和朴素的情怀,不刻意煽情,不过分渲染,以讲好自己的故事为基础,获得了釜山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奖和上海电影节最佳新人奖等诸多奖项。没有当红明星效应,也没有时下潮流热点,有的只是艺术上的平淡与真实。真诚地讲述故事,讲真实的好故事,是在商业片当道的电影市场中值得肯定的一股清流。

猜你喜欢

蒋雯丽戒尺小兰
小兰的故事
影后蒋雯丽:养女也是我的亲闺女
不得不爱
小兰愚蠢的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