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2016-07-11赵东明
赵东明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赵东明
摘要:通过调查法,向企业发放调查表,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动机、顾虑和制约因素,目的是研究如何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最后得出结论,要从法律、政府施政和学校三个层面,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保障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辽宁省
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认同度逐年提高,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以来,研究如何保障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为此,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分析企业参与职业的形式、动机、顾虑,目的是找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研究如何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保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辽宁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面临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问题,同时,辽宁省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大省。考虑到辽宁不同性质企业的分布情况,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要做到覆盖国有、私营、外资、合资等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但以国有和私营企业为主,以外资合合资企业为辅,同时,考虑到辽宁省产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以第三产业为辅。
(二)调查表的设计
在设计调查表中的有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等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大量的调查,并结合文献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来设计调查表中相关问题。
(三)调查的实施
在调查前,我们通过电话、E-mail等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做到了发放的100份问卷全部收回,剔除16份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84份。在全部的有效问卷中,国有企业有效问卷为21份,占全部的有效问卷的25%,私营企业有效问卷为54份,占全部有效问卷的64.3%,外资企业有效问卷为3份,占全部有效问卷的3.6%,合资企业有效问卷为6份,占全部有效果问卷的7.1%。另外,在收回的全部有效问卷中,第二产有效果问卷为75份,占全部有效问卷的89.3%,第三产业有效问卷为9份,占全部有效问卷的10.7%。
(四)调查的统计
在统计的时候,我们主要使用了SPSS统计分析软件,并重点使用了SPPS中的多重响应分析和交叉表分析等。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动机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见表1),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有78.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有53.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有46.4%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有42.9%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35.7%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有32.1%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贫困生资助或教学经费资助,以及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各有7.1%的企业选择了这3项。从这个调查结果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以企业向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为主,而且仍然有7.1%的企业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特别是这些合作形式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和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这2种合作形式覆盖的企业达到了50%以上,其它合作形式的企业覆盖率都比较低。一方面,这说明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付出为主;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够充分,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表1 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依据不同性质的企业得到的调查结果(见表2),其中国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占国有企业的71.4%;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占国有企业的57.1%;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占国有企业的42.9%;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各占国有企业的28.6%;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向学校提供贫困生资助或教学经费资助,各占国有企业的14.3%。私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占私营企业的77.8%;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各占私营企业的66.7%;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占私营企业的44.4%;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占私营企业的38.9%;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占私营企业的27.8%;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占私营企业的11.1%;向学校提供贫困生资助或教学经费资助,占私营企业的5.6%。但目前仍然有11.1%的私营企业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少,特别是外资企业更少,合资企业也仅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等几种形式。从这个调查结果看,私营企业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11.1%,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表2 当前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见表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按照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是: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各有78.6%的企业选择了这两项;培训员工、解决技术难题,有71.4%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有53.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缩短新员工适用期,有28.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此举取得政府对企业的额外支持,各有21.4%的企业选择了这两项;获得职业岗位等级资格的考证地位,有3.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从这个调查结果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的动机是为自己选拔人才、提升人才质量、解决技术难题和提高声誉,这些动机在企业中的覆盖率超过50%以上。
表3 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动机
其中,国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动机是:满足企业劳动力的需求,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培训员工、解决技术难题等,各占国有企业的57.1%;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占国有企业的42.9%;缩短新员工适用期,占国有企业的28.6%。私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动机为: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占私营企业的88.9%;培训员工、解决技术难题,占私营企业的83.3%;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占私营企业的66.7%;承担社会责任,占私营企业的33.3%;缩短新员工适用期,通过此举取得政府对企业的额外支持,占私营企业的27.8%;获得职业岗位等级资格的考证地位,占私营企业的5.6%。外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动机是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占外资企业的100%。合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主要包括: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占合资企业的100%;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缩短新员工适用期,培训员工、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此举取得政府对企业的额外支持,各占合资企业的50%。从这个调查结果(见表4)看,私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的性明确,需求多种多种,各种需求在私营企业中的覆盖率比较高,外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的集中在满足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上,与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吻合。
表4 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动机 %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和制约因素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调查结果与分析
当前,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中,企业的后顾之忧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见表5)依次是:学生安全问题,有85.7%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生产效益问题,有71.4%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学生管理问题,有64.3%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设备损耗问题,有39.3%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实习劳动报酬问题,有25%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从这个调查结果可见,学生的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和生产效益问题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大的后顾之忧,大于50%的企业选择了这些项目。
表5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
其中,国有企业的后顾之忧主要包括:学生安全问题,占国有企业的85.7%;生产效益问题,占国有企业的57.1%;实习劳动报酬问题,占国有企业的42.9%;学生管理问题,占国有企业的28.6%;设备损耗问题,占国有企业的14.3%。私营企业的后顾之忧主要包括:学生安全问题,占私营企业的83.3%;生产效益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各占私营企业的77.8%;设备损耗问题,占私营企业的44.4%;实习劳动保守问题,占私营企业的11.1%。外资企业的后顾之忧表现较为突出,对所有列出的问题都100%地表示担心。合资企业对学生安全问题,100%的企业表示担心,对设备损耗问题,生产效益问题,实习劳动报酬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各有50%的企业表示担心。从这个调查的结果(见表6)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后顾之忧最大,这与这两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的调查结果是吻合的。而且私营企业最关心生产效益问题,77.8%的私营企业选择了这一项,这与仍然有11.1%的私营企业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是吻合的。
表6 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看,仍然有7.1%的企业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特别是私营企业高达11.1%没有参与到企业教育中来。从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中得知,有42.9%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积极搭桥,来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2];还有42.9%的企业认为,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联系;企业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联系的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0.7%。有60.7%的企业认为,应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有39.3%的企业认为,应该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有75%的企业认为,应该搭建人才共享平台。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总是出自一定的动机,或者为了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或者为了培训员工、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承担社会责任等,但在合作过程,企业又有很多后顾之忧。有60.7%的企业认为,校企双方应该达到利益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促进和保障机制来保障双方的权利,协调双方的义务。在调查中,有67.9%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有10.7%的企业认为缺乏合作机制;有14.3%的企业认为缺乏合作运行机制;有17.9%的企业认为缺乏合作保障机制。
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相对简单,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贫困生资助或教学经费资助,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等。后续通过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懂事会成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有42.9%的企业认可职教联盟的合作形式,有51.7%的企业认可职教集团的合作形式,有35.7%的企业认可校企共同出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合作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收益内部化,保障企业的利益流失率少。[3]
在询问企业对待职业院校学生的看法的时候,有51.7%的企业认为,很多学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重新培训;有32.1%的企业认为,学生流失率高、做不长;有7.1%的企业认为,学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仅仅有3.6%的企业认为,学生怕吃苦、工作不努力。所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忠诚度等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努力提高的重点。在进一步询问企业目前最紧迫需要学校给予企业哪些方面支持时候,有39.3%的企业回答需要学校给予企业技术支持;另外,有39.3%的企业希望学校给予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支持,以提高效益;还有60.7%的企业需要学校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培训问题。所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也是职业院校努力的重点。
四、企业利益保障机制的建立
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少,企业缺乏主动性,更重要的是缺少各种平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中,应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平衡[4],为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应建立完善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企业动机和解决企业顾虑基础上,打破制约因素,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并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具体来说,这种利益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从法律、政府施政和学校三个层面上建立。(1)法律层面。应该加强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上的立法工作,调整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等主体之间关系上等的立法。(2)政府层面。首先,政府应该搭建平台,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信息沟通及时,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共享受等;其次,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补贴和支持。(3)学校层面。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同时,创新深层次合作模式,以职教集团等收益内部化形式,保障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6-157.
[2]霍丽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4):35 - 41.
[3]张俊珍,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50-51.
[4]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5):117-123.
[责任编辑曹稳]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2ZD05);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教研课题“校企共建示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运行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JYLX2015010);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2ZXY29)
作者简介:赵东明,男,满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10-0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