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思想指引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2016-07-11廖汉辉
□廖汉辉
终身体育思想指引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廖汉辉
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特别是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终身体育观念的提出,也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从多维度出发,论述如何将终身体育理念和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和大学生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双向发展
1 终身体育理念概述
终身体育是对终身教育理念在内容上的拓展和补充,所以终身体育源自终身教育。19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提及:“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将终身体育这一理念制度化,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宣扬和培养终身体育的热潮。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应该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这一观点与美国现代教育学派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不谋而合,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陶行知还认为:“应该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让体育回归自然,实施学校体育生活化教育。”简言之就是终身体育教育就是实行学生生活化的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对我国提倡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第一”理念的深入和拓展,“健康第一”侧重于注重学生短时期和阶段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而终身体育比“健康第一”更加注重强调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有机结合,强调实现终身体育、保证终生健康必备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
2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它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有导向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经过不断地演变而日趋成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演变历程与我国历史的改革进程紧密相关,每一次体育思想的改革都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呼应。
2.1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思想演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的体育思想大致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土洋体育”思想之争三个阶段。“军国民体育思想”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生死存亡之际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推出的,旨在学习西方体育,开设新式课堂;20世纪20、30年代新文化运动后,以美国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先后传入我国,并成为指导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第十届奥运会的失利,我国又出现了“土、洋体育”之争的体育思想,这一思想围绕着“本土体育”和“洋体育”之间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在“土、洋”之争体育思想的争论过程中使我国体育思想出现暂时混乱的同时,也使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雏形浮出水面。
2.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思想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经波折,但得到了本质的发展,其思想宗旨逐渐与现实先接近,少了时政的影响,不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体育思想的转变大致分为“以俄为师”、“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政治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劳动代替体育、体质论以及素质教育中的体育发展四个阶段。“以俄为师”是全部照搬前苏联的体育模式,对我国的体育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与文革期间的体育指导思想一样由于过分强调政治目的而影响了学术思想的全面发展,致使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盛行,一些优良的体育文化和有益经验也受到了批判,使体育思想走向了僵化的边缘。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整个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也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1978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并颁布了继1957年、1961年之后的第三个《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由此,学校体育正式确立了指导性思想,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随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也相继被提出,这体现了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进步,促进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利发展。
3 终身体育理念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
3.1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当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陈旧体育思想在具体实施中还占据主导地位,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时间不长,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终还没有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全局性的指导思想。以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体育指导思想混乱以及课程改革实施中往往与终身体育思想相背离。其一,在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中盛行单纯生物体育观和应试教育观有直接关系,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到了大学体育中,阻碍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终身体育思想的实施;第二,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功能认识普遍趋于狭窄,使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单纯的增强学生体质和学习体育技能,而忽视了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特长的发展;第三,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种类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既然学生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那么要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就会更加困难;第四,课程内容缺乏整合性和创新性,在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只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教学内容统一,缺乏层次感和创新性;第五,大学体育课的考核评价单调,由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和受传统竞技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往往以运动成绩是否达标为依据,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弱化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体育课教学成了灌输运动技术,达到学校运动指标的单一性活动,只注重体育课程的显性效果,忽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体育习惯,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和养成。
3.2终身体育理念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各方面也不断地进行着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现如今,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来发展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首先,终身体育理念与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辩证关系证明终身体育理念更加适合作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全局性指导思想。我国以往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不妥的,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因为我们过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只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而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的培养则并没有太多关注。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兴趣特点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方法,并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为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实现,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而且,只有学生具有了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的才能实现,这种教育过程才更加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特色。其次,以终身体育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的优化。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可以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偏向生活化,符合全民健身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我生活的品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体育锻炼正是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最主要也是最健康的手段,所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4 终身体育理念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辩证统一发展
终身体育理念是是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体育在大学生的一生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拓展,也是为踏入社会做最后的准备,因此确立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设置体育课程以及改革,其意义至关重要。同时,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又影响着终身体育思想从上而下的实施效果,也影响着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所以,必须要促使二者辩证统一发展,建立有效合理的运行机制。
4.1全面实行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确定其全局性的指导地位
终身体育是在“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第一”等现代体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体育思想,它的理论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变了过去体育思想中片面重视学生阶段性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强调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突出,不仅看中现在,而且放眼未来。终身体育思想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地推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从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加强终生体育思想的学习,确定其全局性的指导地位。
4.2构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终身体育思想的理论落脚点为终身健康,终身健康是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根据终身体育的要求,横向来看,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将终身体育目标分为思想目标和行为目标以及效果目标,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相互依存。从纵向分析,把终身体育的目标分为管理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只有用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大学课程的管理、教学、学习,才能使大学体育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相区别并有效地衔接。
4.3构建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坚定执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改变当前我国体育指导思想混乱的局面。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在我国目前实行的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选修课程种类有限,限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增加非竞技运动项目的比重,要选择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推进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进程。
4.4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中要采用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还停留在简单的以身体素质是否达到特定的量化标准为依据的阶段,比如跑多快、跳多远。学生大多以完成考试任务拿到学分为目的,而忽视长远身体健康锻炼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这严重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核心要求。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对短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要注重长远的效果评价,比如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状况。建立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终身体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健康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0-61.
[2]王凤来.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2):168-169.
[3]吴光普.课程观演变与现代课程改革.现代教育论丛,1996 (1):54-56.
[4]陈希.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J].体育科学,2002(4):1.
[5]阮明华.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中国学校体育,1995(6):28.
[6]尹建华,张海舟.面向终身体育谈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山东体育科技,1999(l):35-38.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