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建构和趋同性的发展

2016-07-10李昀飞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性建构主义人性

李昀飞

【摘 要】知识建构的不仅仅单单指知识传递,也包括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知识建构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多元的,是需要依托教师指导和学生分析输入再输出进而促进源动力的发展达到内驱力的极限值。趋同性是在教育背景下探索源动力和内驱力的交集,发觉人的极限值,促进人的最终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识建构;趋同性

一、什么是知识建构

说到知识建构,有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structivism,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建构主义分许多类别,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不少分类,但是总的来看,都遵循一个规律,即确定主题,发下问题,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我用一种模式表达就是,问—寻—究—得—问—询—究—得 这样一个无限制的发展过程。任何形式的理论只是在认知方向上有所不同,而在认知的本质上,基本上都是殊途同归的。我们研究某种认知性理论,既要基于其先进的理论框架尺度,也要了解其最根本的意义价值,换言之,就是这种理论框架下的认知能否有效减少我们认知中的障碍,有效提升人性的发展。如果这种认知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那么可能和其他的认知模式稍微好了一点,但是最根本的还没有解决人的发展问题,这最多也就是一种擦边球,没有切中要害更没能把我们的认知方向真正的深入到人的内部空间,研究、发现、再研究、再发现、最终有所收获并且有效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知识建构出现了很长时间,很多一线的实践者都知道知识建构或者都在实践着知识建构,但是很多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运行的是知识建构。知识建构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它所诠释的真谛是统一的,没有多少差别的,是对人性发展的一种理想化认识,是对现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机制的完善。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知识建构的过程,但是可能只是点和滴的积累,并没有有效行程一个体系或者模式,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就是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正是如此,我们对知识建构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与归纳,使之形成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的理论。

二、知识建构存在已久,其和外界有很多类似之处

知识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新的、有组成的、全面的、协调的、多层次的立体式过程,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和对人能力的综合提升的过程,以期达到人的潜能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探究人性的奥秘,助推人性的诠释和应用。

强调动态过程,是对知识构建的一种全新定位,也是研究发现的一种正确认识路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能力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必要的发展的角度考量我们的知识发展和人性发展。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不是静止的考量,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过程是动的不是静止的,是变化的不是停留的,是流动的不是僵硬的。应该强调人性的挖掘和潜能开发,境界的无穷接近,就是对人性共性的认知和趋同。我相信人类的认知在一定范围内有其特定的边界,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理论或者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探测我们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多么无限可能开发这种接近的潜质。我相信这就是目前理论探究的意义所在,也必定会是今后理论探究所在,即无限趋同我们人性共同点能力的边界。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知识建构探索的过程,更是趋同化的過程。

三、知识建构有其特定方法和过程,也有其构成和组成部分

(一)知识建构一定是有一定基于的材料

这里的材料可以只具体的课本知识或者是社会知识,可以指个人的人生阅历或者其他种种,总之一句话,知识建构的基础是要允许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其厚度,这里的厚度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能力趋同和接近。

(二)知识建构必定是有一定的标准

任何理论的创建都是基于一定的实践标准,那么知识建构的创建也是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这里的衡量标准应该就是这种创建模式是否有利于某种事物的发展或者云云。那么,当下的知识建构的创建标准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再前面也提到过,那便是,在当下的知识建构背景下,是否有利于人的综合能力的趋同,是否有利于人性共性的认知,是否有利于人性良好一面的成长促进。

(三)知识建构的评价机制多种多样

知识建构的评价机制和很想标准有共性,即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趋同和提升。但在当下还是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机制的。如: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否能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是否能使孩子有效融入社会、拓展其人际关系……这些评价机制一定是不完善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和补充的。

四、知识建构的循环体系

知识建构既然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必定有其相应的体系。知识建构的体系是怎样的,这里真没有同意的答案,但是其本质规律一定是一样的,即从混沌的探索认知—

如此循环往复,不仅有效提升人们对具体知识建构的进程和个性能力的趋同和提升,也有助于人们对人性共同特性的分析和认知。知识建构的价值意义在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带来的价值体现。而这里的不断深化过程就是个性无限趋同和共性的无穷探索和认知。

五、趋同性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人的整体性能,在一定的阶段和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来修饰,就是相对固定,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会促使我们对人的个性的开发和发展。有了这样一个衡量标准,有了确定的目标和方向之后,我们的方向感就十分明显了,这也为我们后来的努力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夯实了地基,对我们的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铲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那么人的这个共性,我们姑且叫做“人性共同体”,人性共同体在一定时期是不可改变的,是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也可以叫做人性极限值,就是对人的终极能力的表述。这里我们用一个图标来表示。

这里有三个圈,最里面的那个就是我们单个人,中间的那个圈是我们先行阶段的素质教育追求的一般标准,最外层的那个圈子就是人性共同体的标准,也就是“人”的标准。我们是人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不是“人”的整体,而是“人”的具体化的单元,我们是个性化的人。正如图中的那条横线,超越自我束缚,达到素质教育,这个事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超越自我束缚,但是第二阶段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达到第三阶段,即无限接近最外围的那个圈子,这个过程我叫做无限趋同,就是让个性无限接近人类的极限值。

六、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知识建构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就是知识建构的最终价值所在。这个最终趋同的极限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的共同性,这里包括人的能力、人的潜质等等。知识建构着力于对人的共同性的发掘和认知,定位于将个体化的人,即单个人的能力向人性共同体无限趋同的一个动态化过程。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刷馆,1986.8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漓江出版社,2008.4

[3]李升勇.大课堂 大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共性建构主义人性
逼近人性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