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隋唐五代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2016-07-10赵繁荣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赵繁荣

【摘 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隋唐五代时期的舞蹈艺术更是朝着“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各地区的舞蹈都有自己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隋唐五代;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舞蹈历史的民族,很久以前,先人们就用“手舞足蹈”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情感了。那时候的舞蹈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人是离不开舞蹈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舞蹈的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勿吉、靺鞨、渤海、高句丽、突厥、回纥、吐谷浑等,这些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草原游牧文化传统的乐舞,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各领风骚,把我国北方草原的社会历史文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渤海乐舞

渤海国于公元698年建立政权。其主体民族是勿吉七部延续下来的,也融合了其他部落以及高句丽遗民。渤海乐舞主要是继承了勿吉的乐舞文化,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乐舞文化而形成的。

史书中对渤海乐舞的历史资料描述最为详尽的就属《宋会要辑稿》中的《踏锤》。渤海的《踏锤》是每年的年初或年末举行的民间民俗活动。其来源于夫余、高句丽和古肃慎已有的类似歌舞。举行时,男女老少列队行进,欢聚一处载歌载舞。据学者考察,在渤海国还有一种《拍水舞》盛行一时,这种舞蹈反映了母女间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另外,在渤海国历时200年的时间里,还与中原以及日本、朝鲜进行了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极为频繁,乐舞也在交往之中。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消灭,但渤海乐舞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二)北方民族乐舞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乐舞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着。周、隋以来盛行“四方之乐”。到了唐朝,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驃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由此可以看出“四方之乐”的大量传入与中原乐舞相结合,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盛。其中,带有“胡”“狄”等名称的乐舞大多与我国西北部各族乐舞有关系,它们大都在今天内蒙古草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盛唐的乐舞是在一种互融互补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社会因素,就不会有“盛唐之音”的美名存在了。

二、西北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中华民族的乐舞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其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舞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相继发展了“七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以及“太常四部乐”等。其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西域乐舞中的健舞、软舞及其东渐

自隋朝起,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在中原朝廷的扶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时,西北少数民族乐舞大量传入中原地区,特别是在宫廷宴会及各种礼仪活动中,其舞蹈形式多为“健舞”和“软舞”。“健舞”与西域传统乐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胡璇》、《胡腾》、《剑器》等。“软舞”与西域传统乐舞有关系的有《乐府杂录》、《兰陵王》、《甘州》等。

(二)高昌回鹘乐舞

西域高昌回鹘乐舞指的是今天的维吾尔族音乐歌舞。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乐舞文化渗透了佛教、摩尼教、景教的宗教色彩和艺术气氛。高昌回鹘王国盛行着各种乐舞,其中,摩尼教的乐舞种类最多。由于回鹘汗将摩尼教定为国教,所以,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该教乐舞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乐师残图》、《奏乐壁画》等。

(三)敦煌乐舞

敦煌乐舞是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乐舞形式。其乐舞形象资料一般以洞窟壁画、雕塑与遗书文卷形式而流传于世。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的“敦煌舞谱”是唐代西北地區乐舞的重要艺术文献。代表作有《南歌子》、《浣溪沙》、《双燕子》等。

三、西南地区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权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继而乐舞的形式也各具特色。

以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国,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且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乐舞。代表作有《打歌》、《葫芦笙舞》等,最著名的乐舞就是《南诏奉圣乐》,是南诏向唐王朝歌功颂德的大型乐舞。从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它是一部多民族文化结合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了南诏高度发展的民族文化和西南边疆多民族乐舞文化的风采。

西藏地区流行一种叫作“鼓舞”的舞蹈形式。代表作有《卓谐》、《色玛卓》等。后唐蕃联姻,给吐蕃带去了管弦、笙、竽乐舞队,从而丰富了藏族歌舞,加强了汉藏民众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中南东南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中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中南东南地区的铜鼓制作水平较高,因此《铜鼓舞》盛行。另外,这一时期,湖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唐朝的许多著名的舞蹈也传入了湖南。如《绿腰舞》、《白纻舞》等。

隋唐时期,南方蛮夷在丧葬仪式中还有击鼓跳丧祭亡灵的习俗。《跳丧舞》是土家族丧葬活动中跳的舞蹈,也称“跳廪”、“闹丧堂”等。凡是老人正常死亡,必须跳丧。

中华民族丰富的舞蹈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升华,直到今天,舞蹈作品的创作都是古代优秀舞蹈艺术传统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金亮.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D].西北民族大学,2013.

[2]王雪.唐代乐舞《凉州》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黄玫瑰.唐代乐舞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韩娇艳.隋唐龟兹乐部考[D].河南师范大学,2013.

[5]姚玉成.唐宋时期中原少数族裔行迹考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冰上舞蹈搭档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和舞蹈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