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交往德性
2016-07-10珠那
【摘 要】当今盛兴合作的时代,不与外界联系,不与他人交往,而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总要与他人交流与沟通。而作为交往德性的诚信,是调节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因此,诚信是个人在交往活动中必须具备的美德和品质。
【关键词】诚信;交往;价值
诚信是一种美德。它是个人道德的基石,是交往活动良性运行的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使交往德性——诚信变得极其重要。
一、诚信的内涵
从伦理学的意義上来看,诚实是人的一种真实不欺的做人原则与道理。即真实无妄,符合实际,诚实不欺。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把“诚”解释为“诚,实也”。还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就是说人自己要有诚意,真心实意、老实忠厚,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不说大话、客观实在。守信则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即忠实的履行自己许诺的道德实践。在《孟子集注·滕文公上》中有说到“朋友有信”,从而把“信”作为处理朋友之间交往活动的规范。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使其成为具有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
我们可以得知交往德性——诚信不仅是一种真诚、真实、诚挚的心态。它也是一种信守承诺、言出必行、不欺骗的行为。是内诚于自己的心与外信于他人的统一。
二、交往德性——诚信的基本类型
诚信作为交往道德准则,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看重的是以诚相待、相互守信的品质。只有双方相互做到内心的诚实和行为上的守信时,才能够建立好友谊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内心的诚实,即不说谎、不欺骗和不自欺。不自欺就是作为有理性思维的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品质、人格,进行理智反省。首先,诚实的表达自我评价。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他人表达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亚里士多德说:“在无关紧要的时候都爱讲真话,在事情重大时就更会诚实。他会拒绝不诚实的行为,认为那是耻辱,因为他以往不论后果怎样都不曾做事不诚实。我们所赞成的正是这样的人。”因此,我们不管是小问题还是大事,应当如实陈述事实和自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即点点滴滴的积累和长期地坚持以真诚处世的过程中,会使一个人能够形成诚信的人格。
其次,友善地对待他人。“表现对他人所持善意上的恰当的真实就是友善,不及的方面有两种情形:伪善和逢迎。”在交往中的发自内心的善意是,在言谈举止间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同熟人和生人,同亲近的人和不亲近的人交流,都举止适度,只不过是相应于每一种人的适度。因为,对陌生人和亲朋好友表现出同等程度的关系是不适当的”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表达对他人的善意时,不需太过于热情和冷淡,也不需要伪装和逢迎。
(二)行为上的守信,是讲信用守承诺。即勿说谎,勿欺骗。交往共同体的存在依赖于行为上的守信。守信是交往共同体继续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共同体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只剩下利益争夺、敲诈、勒索、欺骗的话,这个整体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内心的诚实的基础上,讲信用,履行约定,信守承诺、言出必行。只有内心的诚实和行为的守信相结合,才能够使诚信的调节作用渗透在人际交往整个过程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所表述的诚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同时,诚信作为一种交往道德准则,为社会、家庭、朋友等交际圈内部的交往秩序提供了强大的约束力。
三、交往德性——诚信的价值
诚信作为一种美德,是建立和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
首先,人际交往诚信是道德行为者——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是建立社会诚信的基础。社会是由个人结合而成的,社会诚信的建立必须以个体诚信为基础。如果一个社会多数成员都缺乏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失信而不讲信义,相互鄙视而不坦诚相见,人际交往矛盾激化、关系失调,这个社会必定发生信任危机。
其次,人际交往诚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的心理及其行为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双方相互信任,并付诸自己的交往行动,这种交往行动的共同作用才会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只有以诚实待人、不欺、讲信重诺才可消除矛盾,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信任。
再次,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总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交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的。所以我们通过察言观行的方法来观察对方是否诚实、能否践诺、守信等,从而判断出这个人是否值得信赖和交往。人际关系的维持则需要各方都讲诚信。如果人们彼此当面说一套,背后搞另一套,友好的关系很难得到维持,更不能成为朋友。彼此以诚信相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诚信。
作者简介:珠那;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伦理学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3]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郑少珍.中国传统诚信的内涵及其特点[J].求索.第2期.2004年版
[5]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念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道德与文明.第一期.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