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实施对策分析
2016-07-10陈银环
陈银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管理水平,实现对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对于实现电气工程的健康、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文章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有效对策,旨在为电气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电气工程 对策
1 前言
随着电气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新设备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电气工程管理中,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控制技术的问题,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管理效率,节省人力资本,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文章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实施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2.1 人工智能技术效率高、操作方便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采用专家系统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等方式进行电气工程管理,能够集中采集模拟量、开关量等数据信息,然后进行自动处理与储存。并且,具有良好的界面显示功能,通过显示界面操作人员能够实时、全面的了解所有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还具备自动报警功能,一旦检测出存在异常或者故障,则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记录故障录波,设定相应的保护定值,一旦超过该保护定值则自动报警,以此防止对设备、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管理效率。
2.2 抗干扰能力强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控制并不需要精确的动态模型,并且模型参数的变化也不会对控制效果产生太大的影响。此外,人工智能控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较低,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现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精确化控制。
3 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电气工程设备设计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充分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电气工程设备设计,能够有效的缩短电气工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周期。
解决对策:
(1)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时,设置标准化的模块,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设计的精确性,还能够直观的观察整个设计过程,提高电气工程设备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2)运用专家系统、遗传算法进行设备设计,专家系统能够对预判设计结果,对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避免在设计时浪费大量的时间;
(3)应用遗传算法,其精确度非常高,并且能够进行优化模拟设计,以此提高电气工程设备的设计水平、精度以及质量。
3.2 精确诊断设备问题和故障
电气工程设备具有自动化水平高、集成度高等特点,一旦设备发生故障,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并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出故障的位置,再加上引发故障的原因复杂,在不能够准确判断故障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盲目处理,可能造成二次事故,增加设备故障的危害以及造成的损失。
解决对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糊技术原理、神经网络算法,对电气工程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等进行精确的诊断,并精确定位故障或者异常的位置,为设备检修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尽快的将故障解决,能够加快故障处理速度,节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提高经济效益。
3.3 实现设备的管理的智能化
现阶段,电气工程得到快速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被应用在电气工程中,电气工程设备数量不断的增加,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功能全面的电气设备,对技术人员、运维人员理论水平、实践技能以及经验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需要对技术人员、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这样会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
解决对策:在电气工程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批量处理,具有良好的交互式界面,能够实现对电气工程设备的全面、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电气工程设备管理效率,同时还能够保证技术、运维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记录、储存电气工程设备的运行过程、故障记录等,这样可以为电气工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监控精度、控制能力不断的提高,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管理效率,保证电气工程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值得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电气工程管理中。
参考文献
[1]郝圣尧,韩琪.电气工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43-44.
[2]朱金芳.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5):175-176.
[3]周超.人工智能技术在申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硅谷,2012,(8):335-336.
作者单位
厦门纳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