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2016-07-10侯晓燕

教师·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元丰承天寺夜游

侯晓燕

元丰三年二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元丰六年,苏东坡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84字游记历来被奉为中国散文中的神品。“神”在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笔者看来,本文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回旋激荡、曲折多致的内心。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开篇叙事,共 47字,记叙的六要素清楚明白——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中间写景,共18字,一句话,连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不着一“月”字,却让读者看到了一幅竹柏摇曳多姿、澄澈空灵的景色。最后一层19字,是作者在澄澈透明、幽静肃穆的环境中生发的感想。

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简洁明快,有时就免不了寡淡无味,甚至味同嚼蜡。苏东坡可不这么简单,84个字被他摆布得如同山间小溪,曲折多致;又似那浩渺洞庭,烟波生色。《记承天寺夜游》让读者在简洁明快的背后读出了作者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明月是自然界中美的代表,月之美、雅、洁、明往往能激起文人的无限想象,自古以来明月也理所当然成为文人笔下歌咏的对象。“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苏轼认为文人雅士与月亮有期约,因为他们都是爱月的。而苏轼对月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喜欢,他对月亮近乎迷恋,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中对月都有精彩的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等名句可谓妇孺皆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当他看到“月色入户”时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而“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又将作者心中的失落透露出来了。是啊,有明月高悬空中,有美妙的月色,却无人来分享,那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突然,一个名字跳出来:张怀民,一个有着共同遭遇的朋友,作者的内心顿时变得亮堂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让读者与作者一起燃起了希望。接下来,事情就变得顺畅了,“怀民亦未寝”,怀民未寝在意料之中,“亦”字让我们触摸到了作者难以言表的惊喜:不愧是好朋友,果然两人心有灵犀,怀民未寝,也许他在等待自己的邀约呢。于是两人心满意足地来到庭院漫步。

庭院景色如何?苏轼这位写月高手没有直接给读者描绘月色的美丽,而是运用两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展现了一幅澄澈空灵的画面。亦真亦幻的境界让作者产生了错觉,感觉此刻仿佛置身于江河之中,身旁满是藻荇的世界,摇曳的藻荇让作者有了去抓取的冲动,结果是什么也没有,这时苏轼才如梦初醒:哦,原来不是在水中,所谓的藻荇不过是竹柏的影子而已——“盖竹柏影也”,“盖”字巧妙地描摹了作者痴迷陶醉于月色之中的情状,作者对月的热爱迷恋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达到高潮。

夜游至此结束,但静谧的夜色很容易勾起人们的遐想、沉思。于是苏轼很禅意地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是耐人寻味的结尾。“闲”字意蕴丰富。在语教版教师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此中有自嘲、自矜,也有自解、自慰,多种情感融于其中”“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各类参考资料都认为“闲”中“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

这些看法我不敢苟同。探究苏轼的内心,首先必须立足文本。从叙事写景透露的信息来看,作者的心情虽有小小的失落,但欣喜、愉悦乃至陶醉充盈心中。我们可以探求苏轼被贬黄州的心路历程。被贬的前两年(元丰三年至元丰四年),牢狱之灾带来的身体伤痛和心灵的伤害让苏轼思想消沉,顿觉人生如梦,理想破灭。元丰四年至元丰五年,苏轼开始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他积极求索,懂得随遇而安。元丰五年至元丰七年,苏轼已表现出随缘旷放的乐观精神和心意闲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苏轼写作《记承天寺夜游》的时间。

因此我认为“闲”字就是体现了作者的闲淡、欣喜、庆幸,可能有一点遗憾,因为没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夜景。这点我们可以从元丰七年苏轼再迁移汝州时写的《浣溪沙》得到佐证:“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好一个“人间有味是清欢”, 何谓“清欢”?远离官场,忘却名利,走进山林,游山玩水,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苏轼喜欢这种清欢,享受这种清欢,他不会在美丽的月色中突然想到什么贬谪的悲凉,想到什么失去,更不会“胸怀愤懑”。

纵观全文,84字的文章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我们领略到的是作者内心的兴奋、遗憾、惊喜、满足、从容、陶醉、闲适、庆幸。我们应该感谢苏轼,感谢他带给我们如此丰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许兆真.随物赋形 信笔抒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0,(10).

[2]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教师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湖南省绥宁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元丰承天寺夜游
夜游蜡像馆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桃花江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研究成果发布 宋代广西造币技术世界领先
硬坛新秀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