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职院校招生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关系
2016-07-10陆丽鸿
陆丽鸿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都在不断完善,而社会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随之不断地深入。文章对高职院校与就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促进这一关系的和谐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招生与社会就业存在的矛盾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就业市场不是很好,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危机。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行,也从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育改革还不够深入和彻底,再加上政府的较多干预,例如招生计划的指标和收费标准都是由政府硬性规定的,这样是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
一方面,体制影响着观念。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造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落后,由于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比例过高,产生供大于求的状态,严重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和社会需求对冷门、热门专业的区分过于明显。
二、高职院校招生与社会就业存在脱节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步伐加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加上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对内部人员进行重新分配,也赶上众多企业为了缩减成本,而进行技术革新、体制变更以及裁员等,严重加大了城镇失业人口的比例。
我国人均收入值在不断增加,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其原因是粗放型经济与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并不十分相匹配。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充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因为缺少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分割严重,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十分不规范。
2.高职院校自身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针对专业设置存在歧视。随着人文教育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已经慢慢失去了之前所拥有的价值色彩,但是一些院校并没有随着专业的价值变化而对其专业进行调整或革新,致使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后,就随之陷入就业困境。再加上某些院校对热门专业积极强调,最终导致冷、热门专业人数分布严重失衡。
其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在理论中贯穿实践,在实践运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只会表面的理论知识,导致其在毕业后难以就业。
其三,学校针对就业的指导工作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只为眼前自身的利益着想,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不足。
3.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一味地出示高学历的标准,而这样就会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拒之门外,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人才紧缺的今天。另外,我国的事业单位由于很多的复杂原因,致使真正有实力的人考不进去,而考进去的在编人员又不愿意出来,这样就造成了事业单位的招聘人数逐年减少。
三、促进高职院校招生和社会就业关系和谐的措施
1.响应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建设。结合就业市场的情况,积极调整和平衡冷、热门的专业人数。随后要改革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理解和探索知识的方法。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为社会多输送一些复合型人才。
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
某些用人单位在社保等体制的缺失下,还对应聘者的学历条件过于苛刻。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干预,规范就业市场,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渠道等。
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注重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定期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指导队伍。要积极统筹高职院校招生与社会就业的关系,调节供需矛盾,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付 勇.政府政策视域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吴新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作者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