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辩证性复习教学初探
2016-07-10
摘 要: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出发,以教材为载体,以儿童为本位,探索辩证性的小学英语复习教学。灵活把握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近与远、深与浅、纵与横、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从实践层面,依次着力于课堂预设、教学策略、内容重组、自主体验,以此来论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辩证性复习教学。
提及小学英语复习课,人们想起的辞藻莫过于“枯燥、乏味、无聊、累”等。学生有背不完的单词、做不完的试题;老师有讲不尽的语法、改不尽的试卷。学生苦,老师累!很多教师仅仅是简单地把书本中的重难点进行再次呈现, 复习课成了“程式的过场”;或是让学生在题海中进行机械训练,复习课成了“功利的跑马场”;最终,学生失去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变得被动和麻木,复习课成了“教师的秀场”。而在这种无系统复习计划、只重习题操练、儿童缺位、毫无新意的课堂里,复习课的知识再生成度极低。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复习课时,缺失的并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法,而是从哲学的视角辩证性地审视复习教学。我们应妥善利用“近与远、深与浅、纵与横、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课堂预设、教学策略、内容重组、自主体验”中提升知识再生成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实现知识的再生成。
一、由近及远,寻求最活的复习课堂预设
小学英语复习课堂的预设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结合。继而在温故的基础上,实现近景目标到远景目标的无痕过渡。
科学设置语言支架,顺利达到近景教学目标。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小学英语语言支架,形式丰富多样,能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支点,有效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顺利完成近景教学目标。此外,关注意料外的生成,实现再生成的远景目标。复习课的教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常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生成。
二、深入浅出,运用最佳的复习教学策略
复习教学只有真正“深入”,才能演绎“浅出”,最终实现教学的“深出”。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语言表达与思维,以相对浅显的方式导出知识,这才是复习教学的上上策。
(1)深度挖掘教材,全方位了解知识点。教师要从不同深度、不同侧面理解教材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浅显的教材内容深刻地解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把握好深浅度,不可一味地将简单知识复杂化,那样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优化输出形式,浅显地解析知识点。教师要在“深入”的基础上,以相对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深刻的内容回归到浅显的境界。紧紧围绕教材的基本点与重难点,精简语言,优化教学形式,以最佳的方式浅显地展示知识点。
三、纵横交错,实现最优的复习内容重组
小学阶段的英语知识是一张网,如果这张网出现了断裂,就不易做到纲举目张,也就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再生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书本的固有框架,纵横交替地复习,激活已有的知识积累,实现知识的再生成。用“减法”精简内容,合并同类,引领学生和时间赛跑,力求高效复习。
(1)横向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平时的英语教学是分散的,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本套教材三至六年级共八册,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原则来编排各册各单元的话题,将前面出现的话题在后面的话题安排中进行扩展和提升。笔者在进入小学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时将各册的话题重组,进行“同类项合并复习”,总结归纳为介绍自己、介绍校园生活、介绍家、介绍朋友、日常活动、餐饮等多个主题并呈现给学生。
(2)纵向复习,以优化思维为基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既要系统,又要全面,更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笔者在横向复习的基础上,把各主题再次升级,融入专项复习中(单词、句子、语法、阅读),将每一个知识点“逐个点透”。挑出问题和难点,再整理归类,在实践中采取“基础内容反复讲,共性问题全班讲,少数问题小组讲,个别问题单独讲”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习有新得。
四、动静结合,开展最真的复习话题体验
在小学英语复习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本中静止的符号化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复习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将静态知识激活为生命化知识,实现静态化教材与动态化学生之间的有效融合,融练于境,走进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生成。
“复”并非机械的重复,“习”亦不是简单的练习,唯有构建辩证性的小学英语课堂,才能复学生之所缺,习学生之所得。由近及远,寻求最活的复习课堂预设;深入浅出,运用最佳的复习教学策略;纵横交错,实现最优的复习内容重组;动静结合,开展最真的复习话题体验,最终直抵儿童的智慧区间,促进知识的再生成。
参考文献:
[1]胡海瑛.浅谈如何搞好小学毕业班英语总复习[J].西江教育论丛,200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02,25(5).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