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6-07-10范淑艳
范淑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常发现,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思维和解题习惯,一旦遇见较为生疏的题型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或者一些题目明明熟悉,最后却因审题、计算等原因而答错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会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爱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很容易影响我们正常的授课流程。因此,在学生从幼儿园刚进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对学生加强学习常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注意老师讲课时使用的教具演示,留意老师板书的内容,听课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提问,直到弄懂为止;还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取同学在发言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不正确的地方,如果不正确,要思考为什么不正确,思考结束后主动发表不同意见。倾听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学习的重要秘诀之所在。
二、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各种练习测试中,通过图形呈现的试题层出不穷。解答这样的试题,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图形呈现、挂图运用、教具演示、动画投影等手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有效数学信息,激发解题思维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们在新授课开始前可以将教学挂图挂到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挂图上有什么人、多少人,这些人在做什么事,做了多少,问题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思维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教学挂图的观察和对挂图问题的思考,观察到位了,解题思维也就清晰了。这样日积月累,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经验,对于图形题很自然地形成了仔细观察、获取信息、生成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激发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张。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思维活动,而小学生思维能力差,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更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只有经过了主体思维的过程,学生才会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基本的活动体验,也才能知晓自己思维中的亮点和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挖掘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思考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思维中搜集适当的思考依据,形成有理有据的解题习惯,做到审题的仔细、分析的缜密、方法的优化。总之,学生解题时的思考时间或空间越大,思考就越深刻,知识经验就越丰富,解题思维也就越完善。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学生解题思维形成后,规范书写的习惯是必须重视的又一内容。书写的规范性不仅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答题效果或阅卷老师的评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试卷上的很多错误不是因为对知识的不理解或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而是由于书写的不规范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言语强调、问题的归因辅导等手段引起学生对规范书写的重视,必要时要采取适当惩罚措施引起学生思想的高度警觉。规范书写主要包括解题格式特别是应用题格式的规范性,如得数单位不能忘记、结论回答不能忘记、计算尽量不跳步等。规范书写还包括书写的工整性,如写数不连笔,容易混淆的数字要写清楚,写错了要使用适当的涂改工具轻轻地擦,不要轻易地擦破作业纸等。总之,书写的规范性看似与成绩多少无关,其实也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
五、要求学生具备检查的习惯
作业或测试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总会出现很多粗心导致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平时任何作业做完之后,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杜绝粗心导致的低级错误。检查时首先要检查审题是否有错,重要数学信息是否全部圈画,题目要求是否已经明确。其次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要回头看下计算方法是否有误,计算是否跳步,计算结果检验时是否符合要求。最后要检查解题过程是否完整,格式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立体检查,粗心导致的错误一定会无所遁形。当然,如果在考试中因为考试时间的关系,来不及全部检查,要引导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答卷完成后对这些疑问之处进行重点检查。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对学生从严要求,反复训练,必要时可树立榜样示范,将那些具备良好学习习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答卷展示出来,或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进行经验介绍。只要我们坚持长期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中心小学)